【摘 要】论文根据“增长极理论”与“中心—外围理论”两个经济辐射理论,阐述了金融经济辐射的实现形式,分析了我国城市金融中心层级与辐射能力比较,同时对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城市金融辐射能力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城市;金融竞争力;经济辐射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竞争力的强弱成为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金融辐射力又是理解城市金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金融经济辐射能力对于地区发展有着关键作用。
一、经济辐射理论
经济辐射是指资金,人才,技术和思维方式发达的地区对市场和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的一种带动,金融高度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流动程度比较高,城市金融经济辐射可以对周边提供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
1、增长极理论
1955年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雷首先提出了经济增长极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始终处于有利位置的几个点会先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中心地区的能源、信息、人才等资源的集中,然后通过经济和资源向周边地区传导后形成扩散效应。布德维尔将增长极理论扩展到经济空间、地理空间增长极两个含义,在经济意义上,增长极中心能够促进和主导产业发展,地理意义上是地理位置特别有利地区。
根据增长极理论,增长极化效应辐射要求首先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向发达地区集中,然后通过经济实力和创新的成果传导和扩散给周边带动地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增长极地区是在政府的倡导行动下重点投入,为加快某些地区或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以刺激周边地区或其他行业的发展。这一理论的实际效果是非常强大的。但增长极理论忽略了地区或行业重点培育过程中,也可能会增加增长极区域和周边地区以及增长极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差距,影响地区和行业的整体公平发展。
2、中心—外围理论
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将中心—外围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学应用。他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是两个子空间组成,即为中枢和外周系统,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结构。中心和外围地区在资源、市场、技术和区域环境的分布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中心地区空间的优势突出,加之资本累计发展会得到经济竞争优势,同时经济体系的形成中心地区比外围地区强大得多。外围地区处于经济发展依附地位,缺乏经济自主性。因此,经济发展必须伴随着从中心地区到外围地区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转移,从而出现了空间的二元结构分配。但持续的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政府和区域间人口流动的作用将影响到经济和资源分配,而且随着市场的扩大,改善交通条件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成为必要因素,中心和外围地区的界限会逐渐消失,整合空间经济的方向发展地区的优势。
二、金融经济辐射的实现形式
从城市金融的流向看,金融资源的活动呈现焦距与扩散两种方向。金融集聚是指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业成长、发展,进而在一定地域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变化过程。扩散是城市金融焦距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这两种方向又是对立统一的过程,“对立”表现为,它们是两种相反方向的资源流动;“统一”表现为,在产业升级的情况下,金融资源呈现梯队形由中心区域向周边地区扩散,而低端的资源被“外围化”并溢出到周边区域,这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集聚中心区对高端资源的吸引力。金融资源的这种集中和扩散都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影响,即金融集聚对核心区经济将产生增长效应,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辐射效应。
1、金融焦距对核心地区的促进作用
缪尔达尔1957年提出的“积累循环因果关系”理论认为,金融焦距可以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本地市场,吸引新资本和资源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展本地市场可以更加吸引新的资本,如此循环下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由于积累了新的工业和市场配置,将加强在该地区的增长势头,并且使其成为增长中心向周边地区产生扩散效应。例如,中心和外围为研究对象,中心开始创造资本、增加资本、聚集资本,从而扩大生产,并导致更高的资本输出,以扩大市场规模,这是与需求关联的循环因果关系。从其他地区焦距形成该地区的资本,使该地区的资本形成的成本下降,该地区吸引更多资本形成,更加促进集聚力。知识溢出在较小的空间中增强,所以中心焦距地区的资本溢出效应更加明显,促进该地区发展效果更加明显。
上述表明,促进金融焦距对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区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核心区域经济增长的金融集聚也会有负面影响,体现在对信息的成本变高、昂贵的写字楼租金,导致市场供应能力的下降,出现金融行业过度竞争利润下降等等。当这种焦距效果的副作用愈发明显的时候,金融资源开始出现向外围扩散,从而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呈现一个“涓流效应”。
2、金融扩散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资本市场拥挤效应阻碍一个地方的金融焦距产生。出现的结果是竞争的加重,如此导致中心焦距金融市场的创造能力已经放缓甚至停止,这时候资本开始从中心扩散到周边。当金融集聚“市场拥挤效应”愈加明显,金融资源开始出现向外围扩散,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的涓流效应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可以促进技术进步。随着金融资源向外围流入,可以帮助加快外围地区技术进步,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随着财政资源的支持,加上中心地区的资源信息和创新技术扩散到周边区域,使得周边地区的技术进步有了基础。金融区往往是知识中心,技术中心,拥有丰富的知识库与技术库,能进行生产创新。区域网络系统性将大大加快科技信息的流动速度,新技术将很快蔓延到外围区域,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和知识的传播,直接促进了周边地区的技术进步。
其次,可以促进资本积累。当资本从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外围区域会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这意味着城市区域具有更广泛地理分布的金融交易,使得储蓄信息更全面,金融交易具有更真实信息,还能节省交易成本,从而调动热情积极参加各类储蓄。同时,随着金融机构的外围区域发展与经济实力增强,其应对流动性风险能力加强,加之其规模的扩大,处理财务信息的成本也相应降低,这些交易可以增强公众的信心和提高区域的储蓄倾向。
最后,可以促进储蓄和投资转化。随着金融资源从中心流向周边地区,金融资源在外围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改善。在这些领域,金融中介机构可以通过专门技术收集信息,节省了个人搜索信息的成本,以帮助获得投资机会;金融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的风险,分散承担高风险业务,从而鼓励企业高风险高回报投资,引导资本流动可以提高投资的整体效率。
三、我国金融中心层级与经济辐射力评价
金融中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独特的金融集聚与金融辐射的功能,在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管是国外的纽约、伦敦,还是国内的长三角、珠三角,凡是高度发达、高度融合的地区都拥有一个高效运行的金融中心,作为整个地区的核心。金融中心所特有的资源集聚与辐射能力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不可或缺。金融中心梯次配置,具有强弱不同的金融辐射力。同时,在具体的金融功能方面,各个金融中心可以有所不同,定性划分为四个层级:全球金融中心、泛洲金融中心、全国金融中心和地区金融中心。各个金融中心的辐射区域相互交叉,同时较高层级金融中心的辐射区域比较低层级大。
基于金融中心的级别和金融辐射水平之间的关系,做出中国城市的金融中心评价,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金融市场全面和高效使其可以成为一个泛洲金融中心,但是相比于全球金融中心的水平还比较远。因此需要继续巩固上海的全国金融中心地位,并开始向泛洲金融中心发展。北京存在“一行三会”和众多银行总部,是金融宏观管理和决策中心。有一定的条件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其金融辐射半径早已是全国范围,但由于上海的存在,北京次于全国金融中心位居地区金融中心。天津OTC市场专注于国内市场开发,加之其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向全国金融中心发展。深圳依靠大量的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可以用于设立创业板市场,也可以向全国金融中心发展,对全国经济进行辐射。北京、天津和深圳三个城市虽然是区域性金融中心,但是由于其特殊的金融服务向全国经济产生辐射,为国民经济服务,所以可以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此外,广州、成都和武汉作为区域金融中心主要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金融中心。
就中国而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北京,天津、深圳、广州、成都和武汉等城市梯次配置的中国金融中心层级体系。各个不同层级的金融中心在具体的金融功能方面可以有所不同。因此,中国金融中心层级体系中的每一个金融中心应当层级明确,并且尽可能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各个不同层级的金融中心之间既良性竞争,又合理互补,最终形成点状散布型的中国金融中心层级体系。
四、我国典型城市金融经济辐射力评价
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具有较强城市群辐射能力,中心城市通过金融焦距和辐射的形式拉动城市群的发展。一般来说,中心城市在金融焦距一定程度之后就开始了向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技术进步,促进周边城市产业升级。其二,中心城市焦距之后土地价格与成本上涨等原因造成金融规模丧失,人才和资金迁移向周边地区。其结果是中心城市金融辐射下卫星城市的形成,这种经济辐射同时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中,“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的金融经济辐射是快速邻省江苏浙江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其周边主要城市也迎合上海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接受上海市的经济辐射,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广州的周边辐射能力也没有太大的争议。但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辐射能力非常有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带动作用,反而是经济负拉动,是周边地区的人才和资源逐渐集中到北京,造成周边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如天津、河北为了北京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牺牲,自身发展反而滞后。事实上,环渤海地区很难融入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整体,北京、天津、大连、沈阳都是相对独立发展,北京的辐射能力过于渺小。
【参考文献】
[1] 周孝坤,袁颖,冯钦.西部主要城市金融辐射力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06) :39-42
[2] 王修华,黄明. 金融资源空间分布规律:一个金融地理学的分析框架[J]. 经济地理. 2009(11) :50-52
[3] 孙社云.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 2011 :49-52
[4]肖大伟,庞博.城市金融竞争力研究述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3):51-54.
[5]张建森,余凌曲,熊文祥.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开放导报2008(4):76-80.
[6]唐吉平,陈浩,姚星垣.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62-70.
[7]项利华, 杨冉.城市金融竞争力比较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6(6):85-87.
[8]王铮,邓悦,葛昭攀.理论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0-30.
[9]安子铮,安子祎. 金融辐射力与金融中心层级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10):41-44.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jrx/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