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信息环境下的公允价值信息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债务契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以2010~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分组检验和逐步多元回归方法,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实证研究了公允价值与债务契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环境是影响公允价值发挥债务契约有用性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降低,公允价值对债务契约的增量解释作用显著提高。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管理层改善信息环境,提高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公允价值 信息环境 债务契约
一 引言
自我国上市公司遵照新会计准则要求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来,公允价值信息能否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决策相关性包括价值相关性和契约有用性。其中契约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利于会计契约的缔结,减少契约签订过程中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保证契约行为的顺利进行。目前,虽然已有学者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信息有利于债务契约的签订(刘慧凤等,2012;罗楠等,2012),但公允价值信息发挥债务契约有用性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得到深入探讨。
在现实环境中,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不健全的背景下,公司内部经营者对自己的财务状况、经营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债权人却很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这种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将导致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即对会计信息进行包装,限制了公允价值债务契约有用性的发挥。因此,对以公允价值为属性的信息在何种情况下能更好的发挥债务契约有用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与过去文献相比,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重点研究了信息环境对公允价值债务契约有用性的影响作用,这为研究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提供了新的视角。笔者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作为信息环境的衡量指标,实证检验了不同信息环境下公允价值债务契约有用性的高低,以及公允价值对长短期两种债务增量解释作用的变化。
二 理论分析和假设
1 公允价值与债务契约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判断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两大重要指标。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运用,仅具有高可靠性的历史成本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决策相关性的要求,而立足于当前市场交易价格的公允价值计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FASB先后颁布的SAFS105、107、115等一系列会计准则和IASB颁布的准则中都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推动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公允价值是最贴近资产和负债真实价值的价格信息,反映了市场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价,被普遍认为更具有决策相关性。
会计计量越公平合理,契约各方的关系越均衡,其间的代理成本就越低,企业的运行效率也就越高(万红波,2010)。企业的债务契约中,最典型的债务契约是发生在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借款合同,分为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两种。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表明,公允价值信息对银行贷款契约具有决策相关性。王海英(2009)发现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越大,银行的贷款利率会越低。罗楠等(2012)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短期贷款额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与长期贷款额呈负相关关系。
2 信息环境对公允价值债务契约有用性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想环境假设是指经济以完美和完全的市场机制为特征,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或其他影响市场公平有效的运作。然而,信息完备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现实的财务报告环境也比理想状态要复杂的多。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必然造成会计信息在公司管理者和外部使用者之间的不对称分布。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阻碍了资本市场在理想状态下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不同的信息环境里,不对称程度不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程度和影响也不同。
在信息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公司中,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隐藏不利信息的可能性就越低。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将更加及时公允,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了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银行对其要求的风险溢价水平也就越低。真实可靠的公允价值信息降低了融资中的契约成本,扩大企业的借款规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信息具有较高的债务契约有用性。而当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水平较高时,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水平降低,公司管理层可能利用公允价值信息特有的未实现性和暂时性,操控公允价值会计政策的选择,诱使债务契约的另一方做出不理性的决策,降低了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环境中,公允价值信息的债务契约有用性降低。由此提出假设一:
假设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强化了公允价值与债务契约的相关性。
作为债权人,银行对长短期债务的关注重点是不同的。对于短期债务,银行主要关注企业短期内资产的变现能力,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流动资产,其价值的高低受市场环境影响大。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公允价值变动越能够及时公允的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动,为短期债务契约的签订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公允价值变动对短期债务契约的增量解释作用越显著。对于长期债务,银行则主要关注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稳健性和成长性,对短期内市场波动引起的暂时的经营损益关注度低。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建立在将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平市场价格比较的基础上,具有不稳定性和短暂性,所以,长期借款对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质量敏感度较低。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后,公允价值变动对长期债务契约的增量解释作用不显著。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二: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公允价值对短期债务的增量解释作用显著提高,而对长期债务的增量解释作用变化不明显。
三 研究设计
1 信息不对称的衡量
参考以往研究文献,本文采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作为信息环境的代理变量。机构投资者作为投资职业化、机构化和社会化的产物,是金融中介业、信托业发展的结果。为了实现投资收益,机构投资者有较大的动机去挖掘投资对象的信息,从而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高雷,张杰(2008)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有效抑制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反过来,信息披露水平高的公司,向市场传递出其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综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显著地负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高低来衡量公司信息环境的好坏。
根据本文的研究假说,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司A股比例越大,则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公司信息环境越好,公允价值的债务契约有用性越高。反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少,说明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则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所含的价值越低,债务契约有用性不显著。
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12年年报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为零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对数据做了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保险类企业;(2)剔除上市未满两年的公司;(3)剔除ST、*ST、S*ST类上市公司;(4)剔除相关财务数据难以获取以及三倍标准差之外极端异常的公司。最终获得的有效样本为1110个。所有原始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EXCEL、SPSS17.0软件。
3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为了验证假设一,本文分别以短期债务规模和长期债务规模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公允价值变动程度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同时参考有关债务融资行为的相关文献[1][2][6],将对企业债务契约可能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在回归分析前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所有变量的VIF值都小于2,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最终建立的逐步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S-DEBT=β0+β1×FVR+β2×EVR+β3×CASH+β4×ROA+β5×TATR+β6×TAGR+β7×CURRT+β8×DAR+β9×SIZE+ε (1)
L-DEBT=β0+β1×FVR +β2×CASH+β3×ROA+β4×TATR+β5×CURRT+β6×DAR+β7×SIZE+ε (2)
为了验证假设二,本文借鉴Dechow PM(1994)的信息增量分析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公允价值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与两种债务契约的决策相关性都在显著增强,但这并不能说明公允价值对不同期限债务契约的增量信息作用。因此,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检验是否加入公允价值变量对两种模型整体解释能力的影响。如果模型中加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模型拟合度即Adj-R2显著增加,则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变动对债务契约的增量解释作用显著;反之,则认为公允价值变动对债务契约的增量解释作用不显著。为此,本文剔除模型一和模型二中的FVR后,建立模型三和模型四:
S-DEBT=β0+β1×EVR+β2×CASH+β3×ROA+β4×TATR+β5×TAGR+β6×CURRT+β7×DAR+β8×SIZE+ε (3)
L-DEBT=β0+β1× CASH+β2×ROA+β3×TATR+β4×CURRT+β5×DAR+β6×SIZE+ε (4)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短期借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大致为14.66%,长期借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0.67%,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以短期债务为主,长期债务所占比重偏低,说明银行在发行长期贷款时审核较严,约束条件多,企业的债务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贷款。同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均值为0,说明从总体上看,上市公司并没有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另外,各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很大差异,最少为0,最多的公司超过80%,平均持股比例为16.66%。
2 回归结果分析
全样本的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因变量短期债务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正相关,长期债务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呈负相关关系,此结果与罗楠,刘斌(2012)的研究结论一致。这说明银行在决定为企业提供贷款时,会考虑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并且,银行了解公允价值变动的不稳定性和短暂性会加大企业偿还长期贷款的风险。
表4 分组子样本回归结果
表4列示了将全样本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是否超过10%进行分组后得到的检验结果。本文采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作为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低的测度指标,衡量信息环境的好坏。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超过10%,则定义为信息环境较好的样本;反之则为信息环境较差的样本。
模型1的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信息不对称程度低的样本中,FVR的修正可决系数为0.204,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短期债务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正相关。而在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样本中,逐步回归结果显示,FVR没能够进入模型进行检验,公允价值变动与短期债务相关性不显著。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公允价值与短期债务契约的相关性越显著。
模型2的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信息不对称程度低的子样本中,FVR的修正可决系数为-0.136,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长期债务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显著负相关。同样,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样本中,FVR没能进入模型检验,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在较差的信息环境下,不具有债务契约有用性。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公允价值与长期债务契约的相关性越显著。
综合模型1、模型2的回归结果,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公允价值变动的债务契约有用性就越高,验证了本文假设一。
此外,全样本回归结果中,FVR在模型1、模型2中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2和-0.108,小于信息不对称程度低的子样本中的相关系数(0.204和-0.136),说明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公允价值与债务契约的相关性越高,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假设一。
五 结论
本文对不同信息环境下的公允价值债务契约有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信息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公允价值发挥债务契约有用性的重要因素。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公允价值信息的债务契约有用性越高,对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增量解释作用也越显著,同时短期债务比长期债务更加注重公允价值所处的信息环境。
本文的贡献在于:首先,在理论方面,为研究公允价值的债务契约有用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论证了在非对称信息状况下,信息环境因素对公允价值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其次,在实践方面,为投资者如何更好的运用公允价值信息进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数据。债权人在衡量公司的偿债能力时,应区分对待不同信息环境下的公允价值信息,赋予不同的权重。此外,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改善信贷市场环境,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促进公允价值会计为债务契约的运行提供更多正相关的信息含量,更好的发挥决策相关性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jrx/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