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问题特性开展案例教学——浅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问题教

内容摘要: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的“艺术”。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生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思考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问题案例教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作者抓住问题案例能力培养特性,对小学数学问题案例教学活动开展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教学 教学效能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的“艺术”。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教学理念要求以及教学策略方法进行有效“承载”的“平台”。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生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思考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学习能力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问题教学已成为衡量和评判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案例已成为教学工作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重要抓手。著名教育学家刘文东指出:“数学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促进有效教学活动的进程。”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将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重难点等教学因素,渗透于问题案例之中,借助于数学问题解答活动,采用实效性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疑难点的有效解决和学习能力素养的有效培养。传统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教师经常“就问题讲问题”,忽视问题内在特性,轻视能力培养功效,问题教学效能不高。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问题教学应充分重视,认真研究。
   一、抓住问题生活特性,设置真实生动问题情境
   数学学科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它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性,是数学学科自身所具有的显著特性之一。近年来,本人在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设置、编排体系、案例内容等方面的研析中发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与小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息息相关的问题和内容,小学生在学习感知时就能产生“亲切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教材内容的生活应用特性,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多向学生展示具有生活浓郁“气息”的数学问题,通过声情并茂、真实生动的数学案例,激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靠近学生内在情感“发展区”,将小学生吸引到问题解答活动中,主动探知成为自觉行动。
   如在“分数类应用题”问题课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分数知识过程中,对分数的数学意义和性质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但对其生活应用特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时,教师设置“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小宇第一天吃去1/3又1/3个,第二天吃去剩下的1/4又1/4个,第三天吃去剩下的1/3由1/3个,这时还剩下3个苹果,问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售货员王阿姨在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每件各得到60元,现在知道其中一件商品赚了20%,另一件则亏了20%,请问王阿姨卖出去的这两件商店是赚还是亏?说说的理由 ”等生活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感知分数知识点方面的活动,获得对分数知识内容的深刻、深入认识,内在学习情感受到“调动”,主动参与解题的欲望得到“挖掘”,切实推进了此方面问题案例教学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在生活性问题案例设置时,要贴近学生认知情况,切忌设置偏离和超越小学生认知实情的内容或案例。
   二、抓住问题探究特性,开展解题探析指导活动
   著名教育学家陈苏芹曾经指出:“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的‘精华’,教师应将问题解答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讲解,把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探究分析问题水平。”同时,问题案例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不是为了解答问题案例,而是为了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也就是要“授之以渔”。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把解答问题的技能传授作为问题案例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环节,进行有效的实施和深入的开展。因此,在数学问题讲解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问题案例解答的探究特性,将问题案例讲解的过程变化为问题解答技能传授的过程,发挥教师“传到授业解惑”的主导功效,对解题方法运用、解题策略的设定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讲解,提升小学生探析、解答问题的技能和素养。
   问题:有一根长为米竹竿,全长的插入土中,露出外面的部分占全长的几分之几,露出来的部分有多长?
   在上述问题案例解答中,教师采用“先探究(学生)——在探讨(师生)——再归纳(教师)”的三段式教学法,学生探究分析问题条件,认识到该问题设计意图是:“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需要运用的数学知识点是:“分数乘除法的知识”。师生进行探讨活动,教师引领学生讨论,学生互动交流后进行解题活动,最后,教师进行解法的归纳总结。
   上述解题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究、师生探讨、教师指导等环节中,对该问题解答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深刻掌握,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较好落实了新课改的目标要求。
   三、抓住问题综合特性,培养综合解析问题思想
   小学生处在学习实践活动的初始阶段,处于学习活动技能的积淀时期。数学问题案例解答活动,为小学生良好学习技能的锻炼和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解析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需要运用多种解题策略和思考方法,这就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综合解析问题的思想和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运用问题案例的综合概括特性,设置综合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化归转化思想的内容,逐渐养成和树立良好的综合分析解题思想策略。如在“路程类应用题”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置综合性的路程类应用题,要求学生借助于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解题分析活动,并有意识的向学生指出这一过程运用了“数形结合”解题思想。学生在此过程中,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了初步感知和认识,对良好解题思想树立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问题案例解答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小学生完整的猜想过程,又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做好启发、诱导和点拨工作,以“题”为媒,实现师生互动,技能传授,能力培养,为有效教学做出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jiaoxue/694.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0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0日

相关推荐

  • 【教学论文】Photoshop 教学改革的思考及实践

    【摘要】随着电脑科技的快速发展,设计类软件在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建筑设计、展示设计、形象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产品造型…

    教学论文 2014年11月26日
  • 【教学论文】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初中篮球课中的应用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正安县小雅中学初一两个班班级学生篮球课进行情景教学在课堂运用的实验研究。实验证明,初中篮球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篮球教…

    教学论文 2014年12月12日
  •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新课改、新标准、新要求、新策略。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和运用,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学科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等情况因素。当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高中数…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8日
  •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之探析

    内容摘要:学生个体之间由于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内容、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学困…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0日
  • 译林版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初探

    摘要: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与沟通,而英语作为初中科目中的重要学科,更是如此,所以对于译林版初中英语的口语教学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可惜的是,目前学生英语口语的使用情况并不乐…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6日
  • 透过背景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摘要:英语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工具,尤其是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长期以…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8日
  • 高中数学与多媒体整合模式下教育研究策略与方略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是集函数、图像、概率等于一身的一门学科,多媒体技术具有容量大,涵盖面齐全,容易操作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和高中数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老师将其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通过画面…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5日
  • 体现学生主体教学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摘要:高效教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使学生积极参见课堂教学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欢乐,让学生真正的热爱语文。以此达到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本文…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1日
  •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 引言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下,开发学生的交际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上好一堂英语课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会知识…

    教学论文 2014年9月29日
  • 关于高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

    【摘要】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物理“学困生”的比例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提升,物理学科的学习分化现象十分严重。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如何做好物理“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在…

    教学论文 2014年10月14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