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我经济市发展也因此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欣欣向荣,第二、第三产业因为大量廉价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也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土地规模种植经营,在机械化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农民生活也因非农转移就业获得了改善,这说明要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必然要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村人口。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了另一新的阶段,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使过去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经济生产成本增加,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持续高点不下,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受到劳动力供应的差异而发展不均衡,相对的却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面临严重问题,同时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有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相关资料的大量阅读,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因素
依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受到工业部门高于农业部门的经济收入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进行转移。目前,中国已经不再是农村劳动力因为工资收入水平向工业部门转移这样简单,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业,给农村带来了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趋势,农业生产因缺少劳动力而荒废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面临“空洞化”现象。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有一个特别符合经济特征的名字——农民工,农民户籍的城市产业工人。正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才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工业和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农用机械和化肥,彼此相互促进,农业得益于机械化率的提升和化肥的使用,提升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农民收入的增加扩大了农村商品市场的消费能力。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城市工商业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大量的岗位空缺,因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供应才保证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城市。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向大城市,还有向中小城市或乡镇的工业部门进行转移,提升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力,丰富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层次结构,农业机械化的提升增加了劳动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的产能。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的提高,也增加了消费需求,扩大了我国市场的内需能力,增强了我国经济抗凤险的能力,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我国依然保持平均9%的经济增速,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消费能力的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所进行房产等开支同时刺激了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及相关链条上产业。
在我国,人多地少,土地经营规模相当狭小,农业生产率低下,通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镇转移,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力生产业和农业化生产水平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综合适合和农村现代化水平土地的使用和农业的经营更具规模和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农业的发展,加强大规模土地流转的可能性。
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使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使农村的农业生产呈现老龄化和妇女化的趋势。又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转移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了部分地区“用工荒”同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进行转移的矛盾。
二、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因素
(一)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劳动力就业领域中作用的结果,农民实现转移的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就会越高,农业部门劳动力会因工资收入而选择就业偏好,从而流向其他非农产业,当农业部门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会下降,随之工业和服务部门中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加大。
(二)产业与技术选择。不同的产业部门对于劳动的需求弹性和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受到这种不同的产业部门进行筛选。由于农村劳动力大多素质不高,多集中在建筑行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餐饮业等。
(三)农业比较收益水平。农民产业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依据古典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而在我国农业通过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较,较大的收益差使农村劳动力希望向城市转移,同时希望通过转移,改变生活条件,为自己和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获得更好的社会环境。
(四)土地流转率低。虽然我国过去面积广大,但是可耕种土地面积与庞大的人口数量形成了很难调和的矛盾。面对较少的土地,部分农民选择进行非农转移,但是由于土地使用权的流动性较差,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农民权益无法有效保护等问题,给农民的转移带来束缚与负担。因此只有土地使用权能够自由流转,农村劳动力才能自由向非农部门自由流动,同时适度集中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经济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是地区功能和设施完善的过程,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而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变。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城镇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观念根植于农村劳动力身上,最终实现“离土又离乡”的彻底转移。通过城镇地区特性,进行工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旅游主导型的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纽带,构建城市与乡村间的桥梁,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阻碍,实现非农转移就业,减少农业人口占我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
(二)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程度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特点,且第三产业对于投资准入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农村劳动力可以进行自主创业。但是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落后,同时所具备的第三产业服务能力很差,缺少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因此要将扩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建立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地农村市场结构,增加就业容量。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内部对于劳动力吸纳的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对于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老龄化和妇女化的趋势,必然要通过增加农业部门内部吸纳劳动力能力的提升,来稳固住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对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的营销、农产品外销过程中仓储物流等链条下游产业的建设,在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农业收入的同时,为农业挽留住劳动力资源,避免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在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下的适当转移。
四、结论
截止2013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亿,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其中外出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达到1.6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因此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导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在经济因素方面的分析,认为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glx/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