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浅谈大学高校中的和谐管理思想

摘要:“和谐管理”理论是我国著名管理学者席酉民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和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与效率是一致的。[1]和谐管理理论提出了“协同力场”和“促协力场”两场的概念模型。协同力场是由组织机能、人的精神、道德、行为习惯和系统文化等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内部环境;促协力场是作用于协同力场产生影响的系统外部环境,是一种无形的规范。

关键词:和谐管理 高校和谐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和谐管理理论所力图解决的问题很相似,两者都必须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管理方法的不确定性条件下,促使失衡的系统由不和谐逐步趋近和谐的状态。[2]因而运用和谐管理理论来研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和机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探讨的和谐就业指导体系应至少达到两个功能和目的,一是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二是体系内外各环节相互协调,运行顺畅高效,保证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基于协同力场模型,构建高校和谐就业指导体系

(一)设立和谐的就业指导组织管理机构

“协同力场”中的“组织机能”是指就业指导体系的组织管理机构。管理是一个单位、一个系统高效运行的指挥中枢,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规范高效开展,必须建立自身特有的就业指导组织管理机构。本体系组织管理机制要求建立和实行“一把手”工程,构建三级管理机构。成立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就业指导工作,校长书记任组长;设立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全面组织和具体实施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各院(系)成立院(系)级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工作小组,配合领导小组和校指导中心工作,促使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深入实施开展;各班级设立就业小组,落实校院级就业指导部门安排的具体工作。通过校、院(系) 、班级三级就业指导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深层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二)形成和谐的就业指导核心理念

“协同力场”中的“人的精神、道德”运用到就业指导体系中可以理解为“理念”,在学生就业指导中,要树立“全员”和“全程”的观点[3],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就业指导,学生受到全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进而将“全员观”和“全程观”提到整个学校就业指导理念层面上,通过这种理念统领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促使就业指导在整个高校内达到相对和谐。

全员指导是指学校的广大教职员工都非常重视关心学生就业工作,并以各种方式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形成一种自觉行为。首先,领导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更应该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教师是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可以在教育书育人的过程中可以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除就业指导专兼职工作队伍外,就业指导还需要其他广大教职员工的支持。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学生就业的局面。

全程指导就是要确立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临近毕业或择业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树立就业指导的全程观,必须使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其实就是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阶段[3],要根据学生四年各阶段的的主要任务,合理安排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内容。新生进入大学一年级,就让他们进入职业探索期,通过一系列的报告、讲座、讨论等形式对他们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进行指导,使他们认识大学的意义、特点,认识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尝试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入大学二年级,是学生成长发展期,帮助学生在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后,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巩固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获得各种资信,进而确认职业目标;进入大学三年级,就进入继续发展和巩固的阶段,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情境模拟以及一系列的报告和讲座,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一致的素质优势和技能;进入大学四年级,就对毕业生进行包装,进行政策法规的教育,培养他们面试的技巧和技能、礼仪礼节,进行职业倾向测定。

(三)建立和谐的就业指导运行机制

“协同力场”中的“行为习惯”可理解为就业指导体系中的运行机制,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1.完善就业指导教学机制

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是一门完整的教育体系,需要完整的教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根据就业指导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较为合适。一是选拔有一定专业知识,具有高度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强的同志专职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引进部分接受过就业指导教育的老师或培养部分现有老师作为专职教师。二是聘讲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学、KAB、法学等老师作为兼职教师;团学干部可负责就业指导管理服务等工作。三是邀请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职业生涯规划师及社会就业指导机构工作人员等作为就业导师。

在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上,应围绕《就业指导课》,建立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教育、择业教育及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从传统的教育学生被动等待就业岗位,转移到对自己学业和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和岗位,甚至去尝试创业,带动他人就业。

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管理上,应成立就业指导教育教学教研室,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相关内容、运行规律研究,帮助建立具体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中心协调教务处统一安排课程和授课教师,通过教学期中、期末评估控制教学质量。

2.建立就业指导激励机制

激励是西方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内容。[4]要关心和支持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面向校、院两级就业指导人员及单位的建立激励机制。就业工作是一项既重要又辛苦的工作,各级领导不仅要加大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力度,更要关心和支持就业指导人员,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应有的利益体现,在教师年度业绩考核中向参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倾斜,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就业指导教育的热情。各学院也要建立自己的就业指导激励机制,确实在学校形成校院二级激励体制和机制,确保就业指导激励政策的制度化。通过建立并实施激励机制,形成了领导重视就业、教师关心就业、学生工作队伍服务就业的良好局面。

3.健全就业指导评估与反馈机制

高校必须建立校内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和反馈机制,形成上能评估,下能反馈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学校应组织专家和相关人员,制定学校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来指导各部门开展就业评估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评估内容包括就业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市场开拓、就业理论研究、就业率等多个方面。通过就业工作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对二级院系的就业工作起到促进、激励作用,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

其次,加强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及时了解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去向,从而对学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估及监控,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提高的关键性问题,并及时向学校领导决策层、有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反馈,以利于及时纠偏,克服招生、培养工作脱离市场的倾向,达到合理招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目的。

(四)制定和谐的就业指导政策

“协同力场”中的“系统文化”在就业指导体系中可理解为“政策”。这里“政策”是指高校以纲领性最高效力的文件,规定高校就业指导在一定时间内,应该达到的学生就业指导目标,遵循的就业指导原则,需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以及具体步骤和措施。即高校的就业指导组织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组织机能,以学校最高文件的形式,确立学生充分就业是学校核心任务,是就业指导的最终目标;将“全员”和“全程”指导作为就业指导原则,并上升到理念层面;明确各阶段任务,制定具体的实现步骤和措施,促使对就业指导的认识和就业指导行为高度统一,作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确保学生充分就业。

二、借鉴促协力场模型,促使校内就业指导体系与外部环境相和谐

本文中,“促协力场”是指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外部环境。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除学校外,还有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等基本环节,建立学校与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等相互配合、相互和谐的就业体制是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需要根据各环节作用和职能,采取不同对策,保证与各环节配合得当,使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与各关联方都能推动体系本身的有效运行,达到达到体系内外和谐状态,才能让更多学生顺利充分就业。

(一)重视理解国家政策,发挥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作用。

高校应正确理解国家政策和要求,促使学校配套政策的出台,统一指导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相关政府部门拥有或掌握丰富的就业相关资源,高校必须与他们建立密切联系,最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资源。还要充分利用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将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就业指导工作有效进行。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学生就业中的桥梁作用。

高校应完善就业指导信息系统,为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务,满足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重“客户”需求;将社会各界中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部门,特别是人事部门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作为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依靠力量。通过职业规划指导、信息传递、平台搭建、就业营销等途径,高校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要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定期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进行情境模拟、咨询等。

(三)建立与校友和学生家庭联系,发挥校友和家庭教育作用。

为就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当形成回访制度,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听取他们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通过已毕业的学生所在的企业到母校来指导、接收毕业生。通过与家庭密切联系,建立学生的详细档案,可以跟据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分类,进行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特别是增强对家庭困难、女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任何事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复杂的就业指导体系更是这样,本文基于协同力场和促协力场模型建立内部相对和谐,与外界环境达到相互协调状态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有助于高校更灵敏地掌握就业信息和社会需求,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有效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有助于高校与用人单位保持顺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及时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促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高效化和规范化;有助于促进构建一体化的社会就业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丹,席酉民.和谐管理理论基础:和谐的诠释[J].管理工程学报,2001,(3):69-72.

[2]邬备民,李政.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和谐管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7(12).

[3]周培松,邹小容.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四化”运行模型设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27)4:178-181.

[4]张才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初探. http://xsc.suda.edu.cn/WebPages/View.aspx?Id=1066.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glx/4388.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7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