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策略,本文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为个案进行策略分析,并通过中外高校教师管理历史的对比提出如何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全球化的国际化高职师资队伍,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更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关键字: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国际化
过去的这半个世纪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也是备受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被称为教育改革的“黄金岁月”。20世界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之一。不少学者认为“教育只有坚持扩大开放,加深国际化程度,才能更好的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1
在2013年浙江省的教育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教育开放所采取的积极态度。总结中指出就去年一年,浙江省新审批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个,省政府留学生年度奖学金增加到1000万元,全省高校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2.06%。争取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出资,设立并启动“浙江省高校优秀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但是笔者遗憾地注意到,文中没有提及高职院校的在国际化方面的新突破。
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高等教育融资新途径,教育体制多元化,学术水平整体下滑等趋势,高等教育必然走向大众化。2013年,浙江省的高等院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1.7%,在全国省区中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然从精英教育发展成大众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已经演变成一个竞争性企业。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众教育的主体,应该在这一轮国际化教育发展中应抓住机遇。
在这场竞争中,笔者认为我国的高职教育要得到良好较快的发展,必须认清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早在我国一些重要文件中得以体现。
教育部为实现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的《纲要》中提出的“六大工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界园丁工程”,并明确了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实验等具体任务。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25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7年,麦肯锡集团发表了名为《世界表现最好的学校系统是怎样独占鳌头》的报告。作者指出,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把教育改革放在议程的首位。为弄清为什么有的学校成功而有的不成功,麦肯锡研究了全球25个学校系统的表现,包括最好的前十名。那些顶尖学校系统的经验表明,三项工作最为重要:1.让合适的人来当老师;2.让他们成为有效的老师;3.保证系统能够为每个孩子提供最好的教学。这些都说明师资建设在教育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此,笔者就高职院校如何在师资建设上应对国际化做了调查研究,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做了个体分析。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浙江省中部。本身的教育资源并不丰富。但是随着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走向世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抓住义乌外商常驻人口达3万以及电子商务这一发展契机,在办学知名度上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尤其在国际留学生招生方面成果斐然。该校自2007年起招收外国留学生,已成功培养了来自60多个国家2000余名留学生,2013年有73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留学生规模在省内同类高校名列第一。
从师资队伍来看,该校目前拥有外教3名。专任教师中有6个月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有43名,目前正在国外进修培训的老师有5名,占总教师数的11.5%。从事留学生教育的老师31人,其中拥有三个月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8名。其专任教师国际化比例上高出浙江省教育厅6%的指标,但是外教比例还没有达标。
该校取得的成绩得益于近几年采取了积极的师资培养计划。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进程。主要采取的手段有:加大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加强校际合作,开发国际合作项目,教师互派;每年选派1-2名优秀教师出国进修;鼓励教师自费出国短期培训;增加外教数量。2013年起,鼓励英语教师学习第二外语,并与2014年年初选派了3名教师外出学习,计划于今年9月份送国外相关高校进修。
从这些培养措施上我们不难看出校方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视程度,正积极培养教师以应对国际化带来的各种变化。
如此积极的策略笔者认为有三个主要的动因:1、校方充分认识到要培养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有国际观念,能通晓国际贸易,适应国内外工作的“国际人”必须有具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2、 自上而下的压力。在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就给出相应的国际化师资配比的指标。彼时,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拥有的获得海外文凭教师数仅为5人,占专任教师数的1.5%。为此学校制定了《国际化师资培养五年规划》。3、发展留学生教育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使学校乐于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在上世纪70年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各种活动都是有国家直接拨款资助,是属于国家对外交流或外教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80年代,慢慢呈现为院校主导型,高校逐渐成为国际化的主体。留学教育和教育服务逐渐商品化,成为增加学校收入的手段。” 留学生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良好的声誉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但是该校的国际化师资培养措施也有几个明显的漏洞
1、利用现有英语教师转型的有效性有待商榷。鼓励并选派现有英语教师学习第二外语,促使部分教师转型,具有极好的动因。这样既消耗部分过剩的英语教师资源,节省校方引进其它语种的教师的成本,又能让学校的师资力量更加多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如教师在完成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及家庭琐事后的学习效果能否达到校方的要求;校方在选拔过程中是以学习效果为标准还是为完成派出任务为标准;2年的速成学习后能否回校承担起专业教学任务。这些问题尚待时间的检验。
2、对“走出去,引进来”方式理解单一。近几年学校引进的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数量以倍数增长。也选派部分教师出国学习。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国际化辐射度不够大。根据该校的现有政策,每年选派1-2名教师出国培训进修,该校417名专任教师,假设教师总量不增加,选派教师数逐年增长5%,100年也不能完成一轮教师的外出培训计划。因此,“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应该更加多元。比如,聘请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进行定期的讲座。以专业过单位,参加国际性会议,了解学科前沿等。
3. 师资培养方案未涉及管理层面,国际化管理制度程度低。国际员工在管理岗位的数量为零。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该校,这是整个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普遍情况。这样对形成国际化的管理氛围具有极为消极的影响。而聘请国际员工更多呈现的是外教的任务,即授课。教师间的交流主要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交流。但从该校现有的管理体制来说,外教授课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与普通教师的教学考核体系是分离的。这意味着对外教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学习需要靠教师的自觉行为。国际员工的影响力范围进一步缩小了。
东西方教育存在着诸多矛盾。比如一个或者一些国家中“创新是什么”的问题在另外一个国家可能已经进行过长期实践了。但是国家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的。这就是全球化为高等教育提供的超越国别限制的学习和研究机会。在这个背景下,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有几点注意事项
1.理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和培养目标,构建有高职特色的教育国际化。高职教育教普通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要比我国起步早的多,普及率也高的多。国际化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不能为了试图学习别人,而忘记了我们所取得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例如,我国在师资培养上有许多令人羡慕的传统,特别是如何将青年教师领入教学专业的导师制以及教师如何合作共同备课。这些措施之所以得到延续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传统以及标准化课程的组织模式。与此相反,在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教师具有鲜明的个体主义。
3.可以说没有政策和措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重新审视它们的积极和消极的后果。如前文提及的英语教师转型策略,国际员工影响力弱等问题。这要求出台的政策更具有前瞻性,遇到问题后应及时出台一些后续保障和激励措施。
4.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应上升到管理层面。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无法忽视我国的文化、社会和系统背景。但是倘若整个国际化师资队伍政策制定和规划中均没有国际员工的参与,也必将成为国际化的障碍。
5.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可在制度上创新。纵观外国的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终身教职制和聘任合同制两个阶段。这两种制度均有利弊。比如终身教职制在教师管理中具有“保护教师权利。稳定教师队伍、吸引高水平人才等积极的一面,又有缺乏动力机制、限制教师流动、恶化大学的官僚作风、压抑中青年学术骨干、排斥贤能等消极的一面”。② 而聘任合同制亦是如此,一方面他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的利用教学职员,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但是它也可能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学术抑制,增加教师职业不安定的心理负担。如何使惯于安居乐业的大学教师正确对待和适应各种负担依旧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难题。”○3在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扬长避短,寻求制度上的突破。
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定位于服务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职院校身处这轮持续的变革中要认清方向,把握机遇,重视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拥有有效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效的学生。
○1顾远明.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 世纪教育信息,2011,(4):22
○2徐辉. 国际视野-本土行动[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306
○3徐辉. 国际视野-本土行动[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308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gjmy/8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