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模式”备受关注,学界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愈演愈烈。为了对“中国模式”内涵进行界定,讨论了学界对“中国模式”不同看法以及“中国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并对其对世界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国 中国模式 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平崛起的速度令世界都为之惊叹,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道路也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中国模式”的说法随之兴起。近年来,学界围绕“中国模式”展开了持续的讨论,既有思想的交锋,又有严谨的论证;既有国家的立场,又有全球的视野;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展望;既有经济的视野,又有政治的视野;不仅有对成功经验的总结,还有对现实问题的聚焦。不管怎样,中国确确实实受到了万众瞩目,而“中国模式”也在中国逐渐强大的“光环”下渐渐聚焦在“镁光灯”下。
对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中国模式”内涵的讨论。在这项讨论中,学者们出现了针锋相对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有些学者则认为不能将“中国模式”等同于中国道路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关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讨论,主要有两个观点的讨论:一是部分学者将“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两个概念来研究;二是有的学者着力论证“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三,关于讨论的责任和目的。“中国模式”引起了学界的大讨论,许多学者也就参与讨论的责任和目的进行了阐述。如衣俊卿“‘中国模式’是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而‘积极推动’‘中国模式’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理论诉求,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1]”俞可平也说:“重要的不是争论‘中国模式’的概念或名称,重要的是深入探究‘中国模式’的要素、特征,分析这一模式的得失之道,尤其是记住我们从这种发展模式中应当吸取哪些教训。[2]”
笔者认为,在“中国模式”内涵的界定上,我们应将其内涵立足于本质层面而非特征的层面,因为特征与本质是不能等同的,本质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而特征只是事物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体现。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且单一的,而特征却是富于变化的。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如果仅仅是基于特征的层面去界定“中国模式”的内涵就显得太不严谨,这就容易使得“中国模式”的内涵多样化或者说是泛化。所以诸如将“中国模式”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等同于“苏南模式”、“浦东模式”、 “温州模式”等这种地方性模式的观点都是不合适的,毕竟部分不能代替整体。那么我们该怎样去把握“中国模式”的内涵呢?首先,“中国模式”应与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首先,“中国模式”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有其鲜明的时空性,另一方面“中国模式”是中国的模式而非韩国的或是美国的,时空不同、文化不同、主体不同,因此,“中国模式”也有其民族性。这是“中国模式”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地方。其实“中国模式”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所建构起来的一种特别的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一旦离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时空、民族特性及文化传统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去谈论“中国”模式的成功建构。其次,“中国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形成的模式,具有鲜明的制度性,因而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这就将它与资本主义的模式很好地区分开来。这里的制度具体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化,有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之分。社会制度对社会模式建构的意义在于:社会制度是社会模式建构的基础,也是分析社会模式的重要视角和手段。[3]”所以对“中国模式”内涵的界定不能忽略对其制度属性的阐述。再次,“中国模式”是围绕如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根本任务建构起来的,因而它是一种发展的模式。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种社会模式的建构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使命,都有其建构的主题。建构的主题不同,其社会模式也会不同。而“中国模式”这种发展的模式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构社会主义”、“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因此“中国模式”就是一种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是探讨如何使中国更快更好地发展的模式,是使中国更加繁荣富强的模式。“中国模式”的这三重内涵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五十年到一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此期间当然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对此,学者们指出了完善 “中国模式”需要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一是认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要重视和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二是一些官僚主义、权利过分集中的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扭转,而权力失去约束导致的腐败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软肋’;三是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各种制度漏洞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形成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贫富分化是最为严峻和棘手的问题;四是认为‘中国模式’面临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的挑战;五是国民素质与现代化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失衡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和信仰缺失。[1]”这些矛盾与问题都是今天亟待解决并且必须要解决的。
“中国模式”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它所带来的成效令世界所瞩目,它对全世界都有着或轻或重的影响。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中国模式”的价值理念与其格格不入,必然会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一些冲击。“中国模式”是冷战以后资本主义受到的最大挑战,因为“新中国”已取代“旧中国”,中国再也不是任其掠夺的中国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这个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就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失去自主独立的地位,而“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化树立了榜样。再次,“中国模式”为苦苦寻求快速发展的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提供了一条可供模仿的道路。具体的可借鉴的经验包括:“循序渐进和谨慎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政策;自由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保持强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管理国内事务。[5]”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模式”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新的观点也在不断提出,因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模式”使得如今的中国更加辉煌,不仅丰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和实践,而且承载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光荣与梦想,寄托着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的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模式”的未来也必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衣俊卿. “中国模式” 的理论诉求 [N][D]. , 2009.
[2]俞可平. 我对中国模式充满期待 [N][J]. 社会科学报, 2009: 12-30.
[3]欧永宁.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 [D]. 长沙: 中南大学,2012.
[4]杜艳华. 学界关于 “中国模式” 讨论观点述要[J]. 高校理论战线, 2011, 1: 018.
[5]刘爱武.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10 (012): 12-18.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gjmy/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