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的发展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吸引外汇流入本国,同时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但随着国际分工的由浅向深的深化发展,由产业间国际分工逐步缩小到产品内国际分工。此时,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我国一直处在加工贸易产业微笑曲线的下端,也走不出“制造业大国”的困境。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最近几年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研究以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现状,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探索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并收集一些加工贸易产业成功转型的案例,旨在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 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研究成果
卢峰(2004) 是国内较早关注和引进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的学者,他指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指某一种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时段、不同零部件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每个国家或地区专门生产产品价值链中的特定环节。
卢峰基于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视角,得出信息交流成本下降、远洋运输成本下降、航空运输成本下降、贸易自由化改革影响、发达国家鼓励加工贸易政策和发展中国家鼓励出口加工政策是推动当代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的具体因素。发达国家鼓励加工贸易政策和发展中国家鼓励出口加工政策也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关于加工贸易的研究
国内学者卢峰(2004)认为,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式主要通过加工贸易来完成,国际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傅自应(2008)总结我国对外贸易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其中对加工贸易的总结归纳为:从“三来一补”到“转型升级”。其中“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他通过总结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历程、基本结构、政策与监管,来说明发展加工贸易的作用。
孙晓明(2010)指出:我国加工贸易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处于价值链的地端。二是产品关联度小,飞地效应明显。三是进出口市场错位,贸易摩擦加剧。
三、 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案例分析
宋捷(2011)通过比较静态分析中国为什么选取FDI模式而不外包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他分出得出FDI有以下优点:企业通过FDI,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需求,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企业能自主管理产品生产,避免贸易摩擦。同时又能充分利用东道国资源,减少生产成本。
葛月宫(2012)建立模型,利用Eviews回归分析影响广东加工贸易升级的因素。她选取广东省内外商直接投资(FDI)、要素禀赋、技术水平、产品内分工度作为模型相关变量,来测度加工贸易升级状况。其中,她通过修正模型,用加工贸易增长率表示加工贸易升级状况,用技术进步率来表示技术水平,根据垂直专业分工程度基本公式演化计算出产品内分工度,用资本存量/劳动存量来表示要素禀赋,外商直接投资直接用数据表示。得出外商直接投资跟加工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这为本文的论点提供了依据。
案例总结:宏达电子—从代工到自主品牌,说明企业应该明确定位,树立品牌,关注人才。重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惠普笔记本加工制造中心 说明政府应该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做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准备。日本成功的经验说明政府应该与企业、银行联手,着重打造新产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人的管理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四、 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相关的政策建议
李宏生(2008)认为,要提高加工贸易所需原材料在我国本土的采购比例,尽量减少飞地效应,以促进国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在我国的增值比重。
孙晓明(2010)认为,我国应通过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引进外资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余道先(2010)通过研究我国自主创新所带来的贸易效应得出结论:技术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自主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竞争力。
宋捷(2011)认为,产业调整应发挥市场与国家政府的双重调节作用,以更好的完善贸易政策。同时应该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业。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备受瞩目的经济现象,其产生和演进对国际经济合作、国民经济发展、企业运营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参与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探究其发展现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有着深远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当今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一些污染大、效率低的加工贸易企业亟待转型。
产品内国际分工即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完成某个产品的生产。源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发达国家本身缺乏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因此倾向于把技术简单和劳动密集的生产工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乐于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中分到“一杯羹”,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契机。由此产品生产分散到了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每个地区或国家只需专业生产产品的某零部件或完成某一特殊阶段。举苹果公司iPhone手机为例,一部完整的苹果手机,它的内部成分实际上产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而苹果公司总部只负责生产最核心的部分。
(二)简要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卢峰 (2004)基于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视角,得出信息交流成本下降、远洋运输成本下降、航空运输成本下降、贸易自由化改革影响、发达国家鼓励加工贸易政策和发展中国家鼓励出口加工政策是推动当代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的具体因素。傅自应 (2008)总结我国对外贸易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其中对加工贸易的总结归纳为:从“三来一补”到“转型升级”(“三来一补”是指来件加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他通过总结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基本结构、参与主体、政府的政策与监管,来诠释发展加工贸易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作用和影响。孙晓明 (2010)通过修正垂直专业化指数模型,用人均GDP(元)数值,衡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因素,总人口N为每年末的人口总数,衡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供给因素,垂直专业化贸易和产业结构水平系数通过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得到,通过ADF检验来探索产品内国际分工影响是否影响到产业结构水平的调整。并指出我国加工贸易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加工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二是产品关联度小,飞地效应明显。三是进出口市场错位,贸易摩擦加剧。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产品内国际分工
卢峰(2004) 是国内较早关注和引进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的学者,他指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指某一种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时段、不同零部件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每个国家或地区专门生产产品价值链中的特定环节。
2、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指本国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利用自身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产生的背景以及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资源短缺也愈加明显。发达国家急需把技术简单的生产工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指导和开发利用。因此有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政府优惠和鼓励政策,吸引外商来本国投资,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合作。这些都使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有了新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全球化市场
当代经济全球化以市场为主导,提倡国家合作、区域合作、企业竞争和经济竞争,客观上为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创造了和平稳定公平的环境。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整合是当代全球化经济的另一重要特征,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直接投资,带来了资本、技术、高级劳动力、行业管理水平、产品标准、国际营销网络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先进要素,充分利用落后国家的一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获取最大化的要素分工收益。而落后国家也可以借机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要素,推动本国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以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核心所确立的国际规则也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分工创造了条件。
(二)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迅速降低交易成本
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寻找降低交易成本的途径。
1、物流运输成本
远洋运输技术的进步,使得大宗货物的运费降低、运输时间节省,运输过程中也更加安全。鲜活货物、贵重物品和精密仪器的运输因为航空运输的成本下降找到了捷径。国与国之间的高速公路以及铁路的发展也使得陆运变得更加方便。
2、通信技术使得国际信息交流费用降低
互联网、移动电话的发展,使得通讯变得更加快捷。国际贸易网站的迅速发展,也方便企业更好的为产品做宣传,买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互联网上寻找跨国卖家。
3、各国政府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参与产品内分工
通过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受益。例如美国通过特殊减免措施来鼓励某些生产环节分散到其他国家生产,规定中间产品经国外加工再进入美国时可以享受减免关税的待遇。而发展中国家则推出了很多支持加工出口的优惠政策。
4、贸易自由化改革
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区(如欧盟、北美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贸易协议的签订,减少了各种国际贸易壁垒,进而降低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促进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和扩张。
三、我国加工贸易所取得的成就
卢锋(2004)认为加工贸易是产品内分工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加工贸易产业一直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多比重。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助于我们探索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途径。2011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9245.9亿美元,增长29.2%,其中出口9171.2亿美元,增长27.3%,进口10074.7亿美元,增长31%。一般贸易项下出现逆差903.5亿美元,扩大85.8%。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052.1亿美元,增长12.7%。其中出口8354.2亿美元,增长12.9%;进口4697.9亿美元,增长12.5%。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为3656.3亿美元,扩大13.4%。
(一)贸易方式:以进料加工为主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外商在华投资与日俱增。进料加工迅速发展并取代了我国早期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方式。2007年我国来料加工进出口总额为2046.3亿美元,占比20.74%,进料加工进出口总额为7817.88亿美元,占比79.26%;2013年我国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800.2亿美元,占比13.4%,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777亿美元,占比86.6%。这6年来,我国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值3959.12亿美元,增值率约20.2% 。在进料加工贸易中,企业独立掌控整个进出口过程,一般创汇幅度要高于来料加工贸易。
(二)区域分布: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成为吸引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区域。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2007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量分别是9601.4亿美元、166.9亿美元、91.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97.37%、1.69%、0.93%。
(三)贸易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
利用外资的增长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业逐年递增。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8601.6亿美元,增长16.2%,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1.1%,所占比重下降2.8个百分点。同期,民营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10212.8亿美元,增长36%,高出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13.5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8%,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7606.2亿美元,增长22.2%。
(四)产品结构:高技术产品比重持续增加
我国开展加工贸易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比如服装、纺织品、鞋帽、玩具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动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占加工贸易比重逐渐超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
四、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模式选择分析
由以上总结可知,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贸易主体主要是外商独资企业(FDI)。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分析FDI的优势有如下几点:
(一)产品利润最大化当企业产品在本国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之间时,企业产品在本国战友的市场开始有下滑趋势,因此企业通过FDI,不但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需求,而且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赚取最大化的产品利润。
(二)企业能自主管理,垄断所有权。对外直接投资加强了企业对产品的垄断优势和所有权优势。通过FDI,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入东道国的产品市场,并且独享产品技术的所有权,防止技术外溢。在东道国企业相关技术研发出来之前,垄断市场,实现高额盈利。
(三)避免贸易摩擦,绕过东道国的贸易壁垒。出口是每个跨国企业的经营目的和必经之路。然而对于进口国各式各样的贸易壁垒和纷繁复杂的贸易法规让许多企业头痛不已。通过FDI,跨国企业可以有效合理的绕过东道国的相关贸易壁垒,更独立顺畅的打入东道国的产品市场。
(四)利用东道国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主要目的。跨国公司在面临本国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日益昂贵的情况下,通过转移生产基地,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减轻企业资金负担,赚取最高利润。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gjmy/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