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本文运用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测算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农民因素、制度因素等四个方面因素对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贵州 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一、引言
城乡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整体上由温饱向小康型转换。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市场经济分配方式实行效率优先使得贵州低收入群体增长缓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背驰。因此,研究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深刻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对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分析
2.1 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
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是描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绝对差距的计算方法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相对差距的计算方法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运用从 《贵州省统计年鉴》中查阅到的1991年—2012年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的数据,对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进行计算,绘制出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走势图。
第一阶段: 1991年—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均表现出快速逐步扩大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市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城市经济的活力开始激发出来。个体户、私企等的大量出现,增加了城市居民的工作机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迅速,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速度,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第二阶段: 1994年—1996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缓慢扩大,而相对差距则表现出小的趋势。两者者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绝对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原因在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额远比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额多;相对差距缩小的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加速度快。
第三阶段: 1996年—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再次迅速扩大。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经济日益繁荣,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缓慢,导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第四阶段: 2006年—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缓慢扩大,但相对差距开始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政府开始调节收入差距,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农村居民受益较大,但是由于基数差距太大,城乡之间的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缩小。
三、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模型建立及变量说明
本文在参考其他学者从特定角度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将其他学者所选取的指标进行整合,选取了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农民因素、制度因素等四个方面的4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可分为绝对值指标和相对值指标两种: 绝对值指标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额;相对值指标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对数。本文采用相对值指标即前面测算的收入比()来代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使用 GDP 增长率 () 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收入分配倒 U 型曲线假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经济发展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收入差距转变的拐点,收入差距将随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因此预期 GDP 增长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同向影响。
使用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 () 代表政府政策。我国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仍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越大代表政府以财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运行的能力越强。也意味着企业和个人掌握的资源越少,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也就越难,收入差距反而可能扩大,因此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同向影响。
使用农村从事非农工作人数比重 () 代表农民因素。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增收缓慢,而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向收入较高的行业转移,从而可以较快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因此预测农村从事非农工作人数比重 ()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反向影响。
使用公有制经济比重 () 代表制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种多元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因此公有制经济对缓解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具有重要作用。预测公有制经济比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反向作用。
3.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贵州省统计年鉴 ( 1992—2013) ,数据区间为1991年—2012年,数据处理和回归均采用软件Eviews6.0完成。
3.3 实证分析
首先以作因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从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决定系数= 0.82,表明模型拟合度比较高。总体来看回归效果跟理论分析一致,因此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主要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回归系数的正负与理论分析一致。农村从事非农工作人数比重()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公有制经济比重()的系数为负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很重要的作用。GDP 增长率()的系数为正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收入差距转变的拐点,收入差距将随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回归系数为正,这说明尽管财政可以通过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由于政府掌握过多的经济资源干预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反而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四、研究结论
1. 1991年至今,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现有的数据,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虽然均有大幅度增加,但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的速度总体上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速度;近几年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但由于基数相差太大,城镇居民收入增加额仍然远远多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额。而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大体经历了 “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的变化过程。目前相对差距表现出缩小的趋势,预测今后将逐步下降。
2. 实证研究表明,农村从事非农工作人数比重和公有制经济比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着缩小的作用,而GDP 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则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扩大的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缩小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ggkf/8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