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论文】福州市古园林文化初探

摘要: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荟萃的社会环境蕴育下产生了大量的独具特色的福州古园林,,以三坊七巷中的私家园林最有代表性。本文从园林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两个方面,对福州市古园林文化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和海洋文化要素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福州,古园林,文化

福州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海上商贸的集散地,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由中原带来的传统文化与当地的海洋文化结合的福州文化既有传统文化特征又包含了海洋文化的因素。园林是文化的产物,在园林中能找到表现传统文化的园林要素,也有海洋文化的园林要素。

1.园林文化内涵

园林不仅有其观赏性,同时又作为文化载体融合于传统生活的各个侧面,从水墨丹青的山水画,到借景抒情的古典诗词,借指喻志的匾额,热爱生活的对联等。欣赏一座古典园林最关键的是了解它的文化,了解它的历史才能品出古典园林的韵味,当然不同人的文化修养产生的审美感受不一样,古人云“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心会”[[[] 曹林娣. 明代苏州文人园解读[J]. 苏州大学学报,2006.]]。

2.福州市古园林研究简述

专家、学者对福州市古园林的研究一直孜孜不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李敏(1989年)对福州古园林的历史概况进行了介绍,总结了福州古园林造园风格的大致特点,并提出福州古园林与苏州古园林之间有着一定的历史脉络关系。阙晨曦(2007)从福州古代城市山水环境入手,论述了福州古代园林的发展史,对福州古代私家园林类型进行分类。郑锴(2009)分析了福州古园林发展的社会和文化基础,通过结合实例进行研究,对其现状情况进行了大体的论述。张鹏飞(2012)从文化景观学、符号学等角度分析了福州古代私家园林文化因子。经过文献检索,目前有关福州市“古园林文化特色”的研究尚未充分,本文从园林文化内涵出发,从园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人文背景及造园名家入手,初步探究福州市古园林文化特色。

3.园林文化产生的自然资源背景

   古时福州地处闽江入海口,海水退却后形成了福州盆地,中心是带有无数小山包的冲积平原,环绕四周的火山岩与花岗岩叠起形成连绵起伏的山脉。“负陆面海”“山海兼备”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物种资源,丰沛的雨水和阳光滋润为园林的营造提供了优良的自然素材和物候资源。

   福州种植榕树的历史悠久,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 [明]喻政主修,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州府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故又有榕城之美称。现在福州城内也是榕树成荫,福州城区现有古榕树近千株。福州乡土树种常用在私家园林中,如玉兰、芒果、荔枝等。

4.园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人文背景

   福州文化的起源于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昙石山文化,海洋文化既是以海洋为自然环境和背景而生成的文化。历史上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入闽,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如中原文化、理学文化、西方近代文化等。

   周维权说:“任何文化形态从他的产生、成长、兴盛、衰落直到消亡都受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的影响,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人文背景的制约影响”,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共同主导了人文背景,其中儒道释是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三大主流,并衍生出来的“天人合一”“崇尚隐逸”等思想,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人文背景[J]. 中国园林,2004,09:62-65.]]。

   在经济方面,古代福州城不断地向外扩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福州肥沃的自然资源和少受战乱的影响,壮大了福州人口。一面靠海的地理位置,也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得到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方面,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得权利都掌握在皇家的手上,建造出来的皇家园林也是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福州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重视教育,提倡“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进政府机构,文人与官僚形成的“士”是私家园林建造的主要力量。文人精通文化、艺术,崇尚儒释道的精神,造园时往往把自己的品味赋予园林,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和抱负。

4.1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在儒释道的意识形态中道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最为深切。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成为自然山水式园林产生的文化渊源。当时文人摆脱宗教礼仪束缚,返璞归真,寄情于山水,由此产生了“文人园”。造园讲究“因地制宜”,景物的布局安排利用基址的条件从自然中取景,深受道家的“师法自然”,以自然为道追求的境界的影响。在福州私家园林水池中的取水,皆是活水,连通坊巷外的安泰河,随着闽江的潮涨潮落而发生水位的变化,充分表现了水的灵动性。私家园林中的假山有的是从江南一带运来的太湖石,大部分还是采用的具有福州海洋文化特色的海礁石,礁石上带有贝壳类的印记,产生了长期经由海水冲刷的纹理。福州的古园林充分与山水环境融合的造园手法,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的融糅,造就了“本与自然,高于自然”的私家园林。

4.2君子比德,天人合一

宋代时期福州人文蔚起,满城尽是“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的景象。南宋时期朱熹开创了闽学,理学文化在福州蔚然成风,“城里人家半读书”“路逢十客九青衿”是当时社会的写照。福州在中原地区正统儒家文化的融合下,逐渐形成了以宋儒理学为核心的价值观。在儒学思想中伦理秩序观是在园林传统文化重要的因素。福州的三坊七巷在明清时期是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人为主要居民的坊巷,宅院布局,厅堂布置主次分明、讲究伦理秩序,沿轴线层层展开展开,主座建筑按纵向中轴线对称地布置,天井两侧的耳房通常是下人住的地方。建筑装饰以传统建筑风格为主,雕刻有寓意美好,托物言志的山水花鸟画等。

  古代的士受“天人合一”的影响,为了体现人与天地宇宙完美亲和,将山石、花草等都象征性地赋予人的品德,即比德之说,如“菊之傲霜、梅之凌雪、竹之虚心劲节、荷之出淤泥而不染、兰之处幽谷而香清,以及石之坚贞、水之清而可濯”[[[] 闫力,赵劲松. 文士园林“虚与实”的美[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2,01:27-30.]]。园林对于儒士来说是品德修养的寄托,君子比德的思想在园林中常出现,比如以植物赋予人的品格。植物是居者的人格体现,常青松柏以见守寒之志,梅兰竹菊以象洁好之身。

4.3禅宗意境

   唐朝时期洛阳是中国的佛教中心,唐末“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以后,王审知入闽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佛教也在福州盛行起来。王审知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大力倡建寺院,先后建成寺院267座,比较有名的还有福州鼓山涌泉寺,福州开元寺,西惮寺,同时修建佛塔如于山白塔和乌山乌塔等。福建的名僧在全国的佛教的地位很高,佛教重视修身养性的场所,福州山青水绿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鼓山上留下数百座的摩崖石刻可看出当时宗教的活跃。三坊七巷的光禄吟台上的摩崖石刻,作为自然与人文结合产生的景观。光禄吟台的得名因其地理位置处于在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北宋年间,福州知州程师孟,任职为光禄大夫,因在福州兴办教育文化,修桥疏通河道,救济灾民等在民间颇受爱戴,程师孟与友人在闽山保福寺相会,常在寺内水池畔的大块石头上吟诗作对,因此寺中僧侣在石头上刻了“光禄吟台”保存至今。

4.4开放型的福州文化

   福州作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大批外国人通过海上来到福州传播西方文化,在福州古园林中除了表现了传统文化,海洋文化,还能看出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要素。闽江学院历史系教授薛菁认为:闽都文化从本质上是兼具内陆性和海洋性特质的复合型、综合型的地域文化[[[] 薛菁.闽都文化若干问题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受多种文化的影响,福州人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的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林觉民等。历史遗留下来的不仅有深入人心的思想文化,还有作为闽都文化的载体,如三坊七巷、朱紫坊等历史遗迹,历经几百年仍有部分保存在我们身边。

5.造园名家

  福州内的古园林大多是福州人在苏州当官或商贾造园,出现了一批造园名家,如明代的地方官谢汝韶,内阁首辅叶向高,清代的龚易图、吴继笺等人,建造和修建了福州的四大园林为芙蓉园、环碧轩、双骖园、半野轩。福州四大园林作为宋代以来福州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的代表。

龚易图(1835~1894),字蔼仁,号含晶,咸丰九年(1859)进士,清代官员,藏书家,精书法,善绘画,喜作诗。在福州广筑园林:打造了双骖园、环碧轩、芙蓉园等历史上著名的园林。在西湖畔兴建的环碧轩又称为三山旧馆,集民居、园林、祠堂于一体,占地百余亩,曾经被誉为闽省第一园林。环碧池馆有联:“荔枝阴浓随径曲,藕花香远过桥多。”园子修建好之后,龚易图为园林提名“三山旧馆”,意思是不忘旧。因为四周都是绿树碧水,龚易图将池子旁边的一座房子称为“环碧轩”。之后,环碧轩就成了这座龚家宅院的代称。

双骖园在乌石山西南隅,广植荔枝,旧名荔枝园。双骖园当年的藏书数量多,是当时全省第一。有关双骖园有很多历史典故,不过这座园林则以藏书多而声名远扬。

  芙蓉园位于朱紫坊,始建于宋代,第一任主人,是南宋参知政事陈韦华;第二任主人,是明代显赫的地方官谢汝韶;第三任主人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叶向高,返乡将芙蓉别馆辟为在福州的别墅,移来了大量瘦、透、漏、皱的太湖石和名贵花木加以构筑园林;到了清朝光绪年间,龚易图对这里进行改建,他打造了武陵园和芙蓉别岛,园内怪石嶙峋,为福州四大园林之首,除了假山、名木外,芙蓉园的水也是一大特色,园内的人工湖水源自朱紫坊的河道与闽江潮汐想通,终年不涸,且不变质。

  半野轩,据考证,清初萨氏将乾元寺旧址开辟为别墅,称“半野轩”,沿用在京师的寓所名,其意是身在朝廷而心系四方百姓。至光绪年间,吴继笺继承了祖业,将半野轩扩建成了有名的园林。当年园林的遗迹,除了尚存鱼池数亩,还有一座石构“钓鲈桥”,一座石柱五角亭,一方上有吴继笺题刻的假山石,以及古树和少许木构游廊。

福州市古园林文化要素分类

  以三坊七巷中的私家园林为代表,初步探究福州市古园林文化特色。通过对三坊七巷中的私家园林调查,从造园要素中的建筑风格、叠山理水、植物景观三个方面,对其中受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不同文化影响产生的进行了分类。

6.小结

  通过对福州市古园林形成的自然背景,人文背景及影响园林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进行分析,总结出福州市古园林文化的主要特色。

6.1山水园林文化

  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山水交融,植被繁茂,是福州形成山水城市营建思想的原始基因,独具的景观特色是“山水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 阙晨曦,梁一池.福州古代城市山水环境特色及其营建思想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福州靠山面海的地理位置,“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城内水系萦回的山水格局,具有形成园林的优越自然资源。在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下形成了福州山水园林文化。

6.2园林文化的儒释道

古代福州偏安于一隅,较少受到战乱的影响,大力建造山水城市迎来了经济及政治的繁荣昌盛。从唐朝开始,南迁来的中原人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生产力,其中包括意识形态中的儒释道思想,对于园林的影响体现在造园理念,园林选址,园林建筑风格,植物选择等多方面。

6.3福州市古园林文化是复合型的园林文化

  福州市古园林形成与发展既深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具有海洋文化的园林特征,后期又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福州市古园林文化是集多种文化为一体的复合型的园林文化。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dili/4384.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7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