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全面认识,然而社会认知教育又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促进了幼儿社会认知的进步。既然如此社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所以明确社会教育的目标极其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从中我们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从中可以找出幼儿社会认知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加强社会教育的完整性,拓展幼儿教育的科目领域,改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幼儿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认知、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
一、前言:幼儿教育的前提是在社会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以让生命全面发展,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选择应以幼儿发展为依据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因此,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使教育内容真正被幼儿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继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行为。
二、幼儿圆社会认知教育的内容极其发展目标
幼儿社会化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是社会认知,二是亲社会行为。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应包括个性品质、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规则等方面,而目前幼儿园教育中有关社会认知教的内容却显得模糊不清,甚至相当匮乏。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作为社会认知领域中核心的一部分,与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亲社会行为等方面关系密切。因此,对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关注呼应了幼教界注重培养幼儿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能力的热潮。但目前对于什么是幼儿社会观点采择,其价值何在,关键期是何时,怎样提高等问题仍然不太明确,因此从这几个方面来厘清。
1、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的能力,制约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幼儿阶段,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还相当有限。主要涉及家庭、幼儿园及常见社会机构的生活经验,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而幼儿的学习能力正在发展过程之中,幼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抽象思维水平还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适当扩展,并以各种可感知的方式呈现,以扩展幼儿的经验。幼儿的社会性经验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脱离幼儿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会带来假道德或不道德的恶果,对童年造成危害。
2、 幼儿的经验和发展,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在选择活动时,应考虑到这种结构,考虑到幼儿教育和发展的不同侧面。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幼儿有多种多样的经验,也有多方面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发展的不同侧面,使教育内容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合理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一门关于人和社会、文化的课程,离开了社会现实,离开了幼儿熟悉的社会生活,远离了幼儿已有经验,这一课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
因为在幼儿时期儿童心理开始塑造成型,所以要选择的教育内容必须慎重,对此笔者做出以下几种看法,方便大家探讨。第一,与幼儿无关的课程必须删除,因为它也许会误导幼儿对社会的认知; 第二,所选择的课程必须要贴近幼儿本身心理对于幼儿的需求要有一定的理解; 第三,所选择的课外活动必须能够锻炼幼儿的能力,来方便在可与时间锻炼幼儿的社会能力。在组织内容时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逻辑顺序即课内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体系,心理顺序即幼儿课外活动中内在的认知规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课程内容应当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有效教学始于学习者的现有知识,他们的文化实践、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对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有效选择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方式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是我们确定幼儿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的主要依据。幼儿教育的任务,要求一般都较为具体、粗浅,并要切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如知识上只要求了解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道德方面的要求多为具体的道德的行为,这些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提出来的。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越切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就越能促进儿童发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 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直观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幼儿思维、认识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而提出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该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教学信息便捷、高效地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却忽视潜移默化的教育特点; 呆板的言语说教无法深入
幼儿心灵,也难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情感的本质就是一种感受,‘自我的感受’是情感的核心”。从某种意义而言,幼儿更多情况下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在活动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教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不是幼儿的主动发现与主动学习。因此,许多教学活动常常表现出“内容是教师‘想’出来的,方法是教师‘做’出来的,结果是教师‘说’出来的,而不是幼儿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必然会浪费幼儿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社会教育中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要考虑个别差异。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年龄特征只是某个时期幼儿表现出的一般的特征,它是从对大多数儿童的观察、评价中得到的,然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幼儿来说,其发展水平都各有差异,对于同一个班的幼儿,不可能想象他们个个发展水平都一样。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考虑幼儿一般的特征,而且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个别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真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引起他们积极、主动地活动,促进他们的发展。
3. 运用移情、陶冶熏染法进行教育。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例如幼儿接触过聋哑人后,让幼儿用哑剧的形式进行表演,感受聋哑人的不便之处,真正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关心、同情弱者的心情和欲望。此外可能过身边的环境条件、生活气氛对幼儿进行积极硬化、熏陶。例如,在教育幼儿不摘小草时,可以把幼儿带到广阔的草地前,让幼儿置身于蓝天、绿草的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幼儿从内心感受到对环境的爱,从而懂得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总之,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五、结语
合适的教育方法能够促进幼儿的成长道路,而社会认知教育又是幼儿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事情,正确的引导能够让生命完整的发展。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教施材,因为每个幼儿所生长的环境不同,而且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加认真的教育,从而体现社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2] 于冬青: 《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园课程——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2年11期
[3] 刘雅琴:《 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进展、问题及改进策略》,《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5] 于冬青:《 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园课程——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导刊》, 2002年22期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deyu/7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