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鼓子秧歌概述

摘要: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孕育于春秋战国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也称“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才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1998年,第50页。]它广泛流传于以商河县为中心的惠民、乐陵、陵县、阳信、济阳等县市。鼓子秧歌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瑰宝,位列山东三大秧歌之首,是汉族北方四大民间舞蹈之一。2006年1月通过国家文化部的评审和科学认定,商河鼓子秧歌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字:鼓子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调查,商河县有九百多个自然村,几乎村村都可以组成秧歌队。随着鼓子秧歌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在全县逐渐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三种流派,即插伞派、扛伞派和举伞派。其中,以插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区和城东,其伞鼓舒展稳健,粗狂豪放;以扛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北,其伞鼓潇洒飘逸,勇敢剽悍;以举伞为标志的鼓子秧歌多在城西,其伞鼓刚劲挺拔,铿锵有力。由于各种流派互相渗透,形成全县各村独具风格、各有千秋,即所谓“一个村一个样”的秧歌,令人叹为观止。商河鼓子秧歌,其整个演出就像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战阵,角色配置编制严格,“秧歌头”言出令随,探马“三探三报”,“街筒子”队列规范,舞姿舒展,气宇轩昂。一旦大鼓定位,在铿锵激烈的鼓乐指挥下,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各显神通,令人振奋。秧歌场子则是借鉴古代战阵、古仪仗队、土木建筑、生产斗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及动植物形象等,世代演练出一百多个舞蹈阵图,如二龙出水、嘶马蜷蹄、八卦连环、十面埋伏、蝴蝶金线、闯王进京等。

   鼓子秧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家传,即父传子、子传孙,且一般不串角色;一种是拜师学艺;再一种便是“偷”学,每逢农历正月初十以后,总有十几支秧歌队亮相县城,各显绝招。不少艺人便在此期间将那些绝技在看的过程中记在心间,吸收到自己的秧歌中来。随着秧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还逐步培育出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风尚,表现出民间艺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艺德。

   建国后,鼓子秧歌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舞蹈艺术盛会,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经过文化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商河鼓子秧歌日臻完美。1996年商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9年10月,商河鼓子秧歌被选调参加国庆五十周年联欢晚会的演出并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赞扬;2002年参加中国(威海)新秧歌大赛,荣获大赛大奖第一名;2005年入围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2007年8月以鼓子秧歌为主题的数字电影《盛世秧歌》在我县完成拍摄。2008年5月29日赴韩国参加了仁川广域市富平风物节文化交流活动,实现了鼓子秧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夙愿。7月23日由80人的鼓子秧歌队参加火炬传递起点启动仪式第一方队展演,队员们精彩的表演为奥运加油,为省市争光。2009年5月份赴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录制了庆祝建国60周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宣传片;6月份参加了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全国传统舞蹈展演;12月份组织300人的队伍,参加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电影拍摄工作。

   鼓子秧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但没有被时代所淹没,反而发扬光大。它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商河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山东大汉的豪迈气盖,更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影响深远的传承价值和意义。

“鼓子秧歌进校园”的传承现状

   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的普遍开展及成效的取得,商河县顺应时代潮流的提出了“鼓子秧歌进校园”的口号,并不断开展传承工作。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商河鼓子秧歌在传承中得到了有效保护也扩大了影响,商河鼓子秧歌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民舞大赛荣获大奖,2011年再次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鼓子秧歌多次被拍摄为专题片对外交流播出,先后参加了全国舞蹈大赛、国际旅游节、全国秧歌大赛、天下泉城拍摄、中国文联春晚、上海世博会、首届少儿春晚、全国群星奖等演出,鼓子秧歌还走进了大专院校课堂,北京舞蹈学院、同济大学、西安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的师生多次来商河采风,把鼓子秧歌列入了必修课,并在全县中小学中实施了鼓子秧歌教学活动。

   (一)“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使鼓子秧歌传承弘扬下去,近几年来组织文化馆的人员通过举办培训班、下乡镇等方式进行培训,从幼儿园、中学生到年老的农民共培训鼓子秧歌队员5000余人,使全县962个村,村村都能组织起演出队伍。杨克胜作为国家级鼓子秧歌传承人,在传承工作中,更加注重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并从自身做起,对鼓子秧歌的传承从娃娃抓起,首先在本村组织了一支少年鼓子秧歌队,利用寒暑假、休息日到各地传授技艺,他组织少年鼓子秧歌队多次参加上级举办的调演活动受到广泛好评。韩庙乡站南小学的回民学生秧歌队,参加了今年在胶州举办的“首届中国秧歌节”展演活动,荣获“优秀表演团队”和“优秀组织单位”两项奖。尹巷镇帽杨小学鼓子秧歌队先后赴济南、北京等地演出近百场,为商河鼓子秧歌赢得了美誉。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10点半左右,商河县殷巷镇帽杨小学的学生都会做课间操。与众不同的是,他们的课间操是学校根据商河鼓子秧歌改编的一套八节少儿体操。帽杨小学校长石立武和教师们根据鼓子秧歌的动作,改编了一套八节的广播体操。该校还争取家长同意,联合商河鼓子秧歌民间艺人编写了《商河鼓子秧歌》教材,全校每周三下午统一学习,组建了帽杨小学鼓子秧歌队。2008年3月,学校结合处于鼓子秧歌之乡这一地域优势,聘请鼓子秧歌表演者当校外辅导员,指导孩子练习,让鼓子秧歌走进校园。

   2012年,我县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活动在全民健身中心隆重开幕。“非遗”展演活动是我县“十一”黄金周三大文化休闲活动之一,来自县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和12个乡镇(街道)的14支少年“非遗”传承队伍参加了比赛。绿茵场上,少年“非遗”队伍虎虎生威、独具韵味的表演,充分展现了我县“非遗进校园”活动取得的成效,展示了文化遗产后继有人的可喜现状。2013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教学实训基地设在县实验小学。

   (二)“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院派”的形成,对原生态的保持有一定影响

   鼓子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其产生的渊源在于古代时期商河人民齐心协力抗击黄河泛滥,为了庆祝丰收而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后来,鼓子秧歌成为人们每年欢腾的一种形式,并承载着乡村间友好的礼仪功能。秧歌旧时的表演形式,集歌、舞、丑于一体。表演时先舞后歌,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丑角在歌舞间插科打诨。经常演唱的歌曲有“哈尔虎”(也称“摇葫芦”)、“打岔”、“鸳鸯嫁老雕”、“馋老婆吃狗”、“大观灯”、“小观灯”等。内容多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为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鼓子秧歌通常以村为单位组织活动,一般的秧歌队一百多人。然而,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体质尚弱,很难严格按照传统的表演形式来进行传承。因此,小学生表演的鼓子秧歌,并不是原原本本的沿袭,而是对鼓子秧歌的传统表演套路进行了改编。鼓子秧歌在校园中的传承对于鼓子秧歌的原生态传承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2.教师队伍不完善,不利于鼓子秧歌在校园的持续传承

   据笔者2014年寒假调查得知,2010年商河县文化馆组织了一次鼓子秧歌的教授活动。文化馆根据各乡镇鼓子秧歌的特点组织了一支教师队伍,并分别前往各乡镇的小学进行传授和指导。然而在该次培训之后,各乡镇小学并没有选派专门的教师来具体的负责本校的鼓子秧歌传授工作,使得鼓子秧歌在各校的传承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在一定程度上对鼓子秧歌的传承造成了不利影响。

   3.主动性不强,不利于鼓子秧歌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

   根据笔者2014年寒假期间对某校校长的采访得知,有些学校组织鼓子秧歌少年队并不是主动的引导学生去重视学习鼓子秧歌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为了应付县里每年一度组织的少年鼓子秧歌对的汇演活动。这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行动,很容易挫伤小学生对鼓子秧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鼓子秧歌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

   

“鼓子秧歌进校园”的传承建议

   

   商河鼓子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意义重大,尤其是孩子们对它的发扬及传承尤为重要。鼓子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增强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对于鼓子秧歌在校园中的传承,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在遵循原生态的基础上,做好鼓子秧歌的动态传承工作

   原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重要特征。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事物,也应该顺应时代,因时制宜的进行一些变化,使之更加符合当代人的传承习俗。

   县文化局作为文化的主管部门,在鼓子秧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非遗进校园”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推动下,县文化局可携手文体教育局组成专门的“鼓子秧歌进校园”的管理小组。该小组应定期组织各乡镇小学召开研讨会,商讨鼓子秧歌在小学生中的传承问题,并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各乡镇小学进行鼓子秧歌的传承指导工作,使“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在最大限度的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得以动态的传承。

(二)教师队伍规范化,促进“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的持续性

   如前文所述,关于教师队伍的建立问题,前些年文化局下面的直属部门文化馆专门组织人员对各乡镇的小学分别进行了指导。然而,据笔者调查,在那之后并没有每年定期的组织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教师队伍的培训。这在无形中对鼓子秧歌的传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教师队伍的规范化迫在眉睫。“鼓子秧歌进校园”管理小组应该尽快组织成立教师团队,使之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对学生们进行持续的教学指导,以保证“鼓子秧歌进校园”这一活动的开展持续性。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宣传,提高学生传承的主动性

鼓子秧歌作为商河县各乡村逢年必舞的一向民间活动,孩子们自小便受到了熏陶,并有很多孩子们可以去大人们的队伍里扭秧歌、打鼓子。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鼓子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意义。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宣传同样重要。教育局可以组织各乡镇校长,共同商议将鼓子秧歌列为一门课程,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鼓子秧歌的理论知识,意识到鼓子秧歌作为传统舞蹈的传承的重要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传承鼓子秧歌,将鼓子秧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ctwh/7387.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2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