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龙舟竞渡”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众体育活动,又被不同地区的人民称为“赛龙舟”、“划龙船”、“龙船比赛”等。这项地区广泛的民众群体活动,既丰富了古代民众的娱乐,同时又增强了人民体质,对于龙舟竞渡精神的宣扬,又增强了地区间的和睦与团结。宋代的“龙舟竞渡”,从北宋初年延续到南宋末年,在这个跨越320年的漫长的历史时期,这项群体性的体育运动,对宋朝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宋代;龙舟竞渡;文化;交流
“龙舟竞渡”,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纪念古人屈原,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这项参与人数比较多,比较有影响力的活动更能反映出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自己民族的依恋与热爱。“龙舟”,据考证最早见于古书《穆天子传》,它是先秦时代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书中有“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的文字记载。《九歌•湘君》的记录也有关于龙舟的说明:“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和“石簌浅浅,飞龙兮翩翩”的语句,其中“飞龙”就是“龙舟”。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一、宋代龙舟的盛行
北宋初年,在宋朝的都城开封,宋太宗命人在后周世宗修建金明池的基础上,对金明池进行了扩建和增修,使其成为了皇家娱乐和进行竞渡活动的主要场所。北宋时,以都城东京最为盛行,南宋时,转移至陪都临安。“龙舟竞渡”成为了一项重要节目,竞渡风气十分盛行。
1. 皇家龙舟活动
金明池水戏争标,在《金明池争标图》中有这样的描绘:在金明池中有一艘大龙船,龙船的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艘船上坐有十人并排划桨,船头有持旗手一名,同时可见零星的几艘龙舟点缀其中。人物活动主要在楼榭歌台内,其中人物表情丰富,给观赏者以熙来攘往,场面宏大的感觉。金明池是北宋朝举行竞渡比赛的一个重要场所,自宋朝初年开始,历代皇帝都将金明池的竞渡活动当成一年当中重要的节日来举办。
据《宋史》中《礼志》有这样的记载:咸平三年五月,宋真宗在金明池观看竞渡活动,扬旗击鼓,热闹非凡,楼榭歌台彩带装饰,分外壮观,并且有先到者会得到皇帝奖赏的说明。奖品种类丰富,有锦彩、银碗,还有各种有效奖券,如宋代印发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可见当时的竞舟活动已成规模,而且有很强的竞争意识,这项运动也受到了皇室的隆重的欢迎。
南宋皇家的竞渡活动,从规模和奖励方面都没有北宋那么隆重。临安府在南宋的初春时节会以踏春观赏为目的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地点就设在西湖,当时临安城市的中心。元宵节到寒食节,临安城的西湖成为了“龙舟竞渡”主要场所,来自全国的民众来这里观看赛龙舟活动。宋人周密曾在《武林旧事》中这样描述:民众部分身份尊卑,都到西湖周围进行探春活动,禁烟时节最为热闹。西湖上十几只龙舟,彩旗、大鼓点缀其间。京尹为奖赏者,宣唤者锦衣花帽,从而和民众加以区分。西湖两岸,摩肩接踵,水面龙舟竞渡,锣鼓欢唱,热闹非凡。清明节,又是竞渡的另一个重要时间,据《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游客从二月初开始,就开始来西湖赏景,为了增加游客的乐趣,设置了这样一个类似北宋金明池的龙舟竞渡活动。竞渡的获胜者,不是获得皇帝赠与奖励,而是游走游客给予的随机犒劳。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中有这样的记载:“春季西湖,秋季浙江,皆有龙舟竞渡。承金明之遗风”。
2. 各地龙舟竞渡活动
“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这是宋代陆游《归舟重五》中的诗句。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发现一种激烈的竞渡场景。“急湍”、“不比”都能体现出竞舟运动的宏大场面。道州龙舟竞渡,是宋代有名的地区龙舟竞渡活动。其祭祀活动是为了吊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但在宋朝初年,曾被宋太祖赵匡胤颁布禁令,禁止湖南、四川一带的人民举行龙舟竞渡活动,然而随着宋代龙舟活动的盛行,道州龙舟逐渐的被统治阶层所接受,而且道州龙舟,造型独特,与其他地区的龙舟有显著的不同和地域特色。平头翘尾,头低于尾,船头是活动可拆卸型。每到端午佳节,潇水河两岸挤满看竞渡的百姓,呼喊助威,整个场面让人为之振奋。
浙江的永嘉地区,宋人叶适曾写过《后端午行》一诗来描述该地区的“龙舟竞渡”情景。“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喜公与民还旧观,楼前一笑沧波远。日昏停棹各自归,黄瓜苦菜夸甘肥。”当时的情形是以村寨为单位,进行龙舟竞渡活动,通过扦插不同颜色的旗帜来区分队伍的不同。龙舟竞渡,是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是重要的群众聚集活动。
二、“龙舟竞渡”的规则
既然是“竞渡”,就有龙舟竞渡的一些规则要领,在两宋的历史时期,竞渡的规则在皇室和地区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就算是北宋和南宋,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略有差异。
1. 皇室竞渡规则
《东京梦华录》,作为北宋人文历史的重要依据,书中曾记载这一重要的活动场景及相关比赛要求。所谓“竞渡”,就有一定的比赛名次区分,“夺标”或是“夺锦旗”。标杆插在接近楼阁的水中,观看者一目了然,透明度很高,两舟行进鸣鼓,先到者得到标旗获胜。史书中曾记载“水殿远处,一军校执一竿, 挂以锦彩,谓之‘标竿’”。当时龙舟的数目,从《梦华录》中记载,有“小龙船二十只, 虎头船十只, 飞鱼船二只,而各三次争标而止”。可见当时的繁盛场景,龙舟共计32只,一只龙舟三次比赛,总比赛次数也有96次之多。
据吴自牧的《梦梁录》有云:“时二月初八,龙船六只,浮于湖中,又令立标竿于湖中, 挂其钵彩、银碗以犒龙舟,其列队成行,捷者取标,余者慰以钱酒。”其规则与前朝类似,但从“龙船六只”可知规模无法与北宋时期相比。
2. 地区竞渡规则
从皇室龙舟竞渡的史书记载中,龙舟之首,并非都是龙。北宋太守程师孟在其诗集中曾有这样的注释:闽中龙舟制作特异,有所谓白马、青蛙者,不尽为龙也。并且,地区竞渡也有其独特的规则。据广州《增城县志》记载当地宋朝时的龙舟竞渡习俗是:“五月则滨江村乡多备龙舟以端午前后数日竞渡……好事者具锦标酒食以赏胜者,旌旗招展,甚是可观。” “趁景”与“夺标”是当地龙舟竞渡的两种主要形式。“趁景”是民众抬着各村的龙舟进行巡游,探亲访友,进行即兴表演。史书记载,“龙舟所到之处,亲戚朋友均以绸缎或布标、饼食相赠。” “夺标”就是在当日,新塘、仙村、石滩等水乡地带河流中举行的“龙舟竞渡”活动。“夺标”中的“斗标”是最激烈的,斗标有顺水斗,也有逆水斗;有直线斗,也有转圈斗;有定距斗,也有不定距斗;有坐着划水斗,也有站着划水斗,总之不分胜负不收兵。
汨罗江地区的“龙舟竞渡”更有很多规则,如造龙舟,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建造前要放鞭炮,杀鸡。“雕龙头”更为严格,所有参与建造的人员不得离场,男性建造在在建造前后要洗手以待。竞渡的仪式也很讲究,首先是“朝庙”,农历五月初四之前,竞渡的龙舟需要到曲子祠进行朝拜,而后又有“关龙头”、“赞龙头”、“上红”、“点睛”及竞渡完成后的“收龙舟”流程,而且竞渡得冠的龙头要被供奉。
三、“龙舟竞渡”的文化意义
从北宋时期,“龙舟竞渡”活动的兴盛,全国民众对此活动都十分热爱。随着南宋统治的开始,“龙舟竞渡”出现了南移趋势,偏安江南的统治,使得北宋的龙舟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在纪念形式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龙舟竞渡”的意义,也出现了升华。
1. 纪念爱国词人屈原
纪念屈原,以汨罗江沿岸地区最为著名,自宋朝时期,当地民众选择农历五月初五作为“龙舟竞渡”的日子。北宋著名词人,黄裳有《减字木兰花•竞渡》一词,写出了汨罗江竞渡的空前热闹景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锦旗是“龙舟竞渡”活动必不可少的装饰,颜色鲜艳,以区分不同的龙舟队伍。击鼓,是为了壮大声势,提高参赛队员的积极性与热情。战气,体现了这项运动给人们带来的竞争意识之强。可见宋代人民对于这样运动的热爱非凡。
2. 纪念当地的著名人物
除了对屈原的纪念,不同地区还有其他不同的竞渡意义。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公元1093年,即宋元祐八年,宋哲宗下旨修建曹娥正殿,以彰孝烈。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又敕封灵孝夫人。自宋朝开始,浙江地区就以纪念曹娥作为龙舟竞渡的一个重要目的。
苏嘉地区的竞渡活动,却是为了纪念吴国著名的大夫伍子胥,该地区有“五月五,迎伍君”说法,以此作为龙舟竞渡的根源。吴地武进地区的夜龙舟,在晚上,在龙舟的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充分反映出各地龙舟祭祀的风格多样。
广州南沙地区,在宋代也出现了所谓的“扒龙舟”,但祭祀的目的是“九王”,这是南沙,甚至珠三角一带非常有名气。“九王”指的是南宋时期,当地扒龙舟中不幸溺亡的九个人,但自从这九个人溺亡后,这个地区风调雨顺,有求必应,因此当地人就将每年的端午节作为祭祀这九个人的重要时期,这九个人还被当时的南沙人民进行了封号:如司旗大王、打鼓大王、打锣大王、掌橹大王等。同时,当地民众还修建了“九王庙”,以彰其志。
“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最是玉连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这是宋末元初著名词人黄公绍《端午竞渡榷歌十首》中的词句。宋朝末年时期,龙舟竞渡的活动仍然是全国的一个重要活动。在福建仙游,龙舟竞渡的时间是农历每年的三月三十,它的祭奠意义非凡,这里的龙舟竞渡是纪念南宋的最后一个宰相陆秀夫,他背着宋朝的最后一个小皇帝投海殉国,仙游人在划龙舟是有这样的龙舟歌词:击龙鼓,唱留春;唱留春,吊忠魂。春光虽去还复来,忠魂不眠千古存。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yilunwen.com/lwfw/ctwh/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