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儒家文化在其中占有最突出的地位。儒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其德育内容极为丰富,大体可归结为德教与修身两个方面。虽然儒家文化有其自身的诸多缺陷和历史限制,有很多的糟粕和陈腐的观念,但是在儒家德育思想内容体系中,总结了很多修身要求、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这些要求及准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以便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立身做人。并且这些要求、规范、准则,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有很多契合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效,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稳定和健康向上的。但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儒家德育思想有利于弥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缺陷,能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启示。所以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儒家德育思想无疑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抓手,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创生中国力量。儒家德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充分挖掘儒家德育资源,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本文木文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主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儒家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构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分析了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制约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大因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借鉴儒家德育思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儒家文化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分析了对待儒家德育思想的正确态度。对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照搬,而应该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且要将借鉴与创新相结合。为了处理好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让儒家德育思想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文最后论述了在借鉴儒家德育思想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 批判继承
儒家德育思想的相关理论概述
1.1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德育内容是德育主体为达到德育目标而对客体所提出的关于修身要求、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的总概括。任何德育学说都有与之相应的德育内容体系。儒家德育思想博大精深,其所设计的德育内容极为丰富。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大体可归结为德教与修身两个方面。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问题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接受道德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还需要自身的修养与锻炼,二者缺一不可。通过道德教育,可以是人获得有关道德的各种知识,但一个人懂得了道德方面的知识并不代表他就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还需要靠自身不断地进行道德修养实践。
第一,德教为先。德教为先,一是指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 ,在道德教化与政令刑法关系上,要坚持以德教为先为主的原则;二是指在学校德育中,在德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关系上,要坚持以德育为首位的原则。儒家认为,为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在于道德教化,因此善政不如善教,道德教化是为政的根本。同时又认为,道德教化又是促成人性向善的重要措施。至于在学校教育上,儒家坚持把如何培养人,如何成圣贤,当作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尤其重视德教,把德育放在一切教育的首位。我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封建社会中所进行的“三纲”、“五常”的思想教育。“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与我们当代的民主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思想,这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符合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思想内容,是值得继续发扬的。
第二,修身为本。儒家的修身为本,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作为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才能实现。特别是强调管理国家的官吏和高层领导者,必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然后才能管理好他人,这就叫做“正人必先正己”。处处人身作则,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修养,然后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达到提高整个社会国家的道德水准。自孔子的六经六艺到明清的四书五经,均围绕培养圣贤、君子的德育目标,以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素养,由以德立身达以德治国为核心的理念,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在做人与治国的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儒家德育思想非常注重受教育者的自我修养,孔子把自我修养称之为“修己”,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孔、孟等儒家学者看来,人们只要在道德修养方面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进取,就可以达到既定的道德目标,实现既定的道德理想
1.2 儒家德育思想的教育目标
儒家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理想人格、培养有德之人。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儒家学者们都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人格典范,但总的来说,他们的总目标都是培养和塑造统治阶级需要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指一定道德所指向和追求的个体完美人格,是一定社会个体的全面要求和期望,是人们直接模仿和追求的道德范本。
孔子依据人的道德境界的差别,构造了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范畴,主要有“圣人”、“君子”、“仁者”、“知者”、“勇者”、“成人”等等。
在这些人格条目中,圣人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形态,儒家认为圣人是“人伦之至”、“万世之师”。全德、全慧、全功德的体现便是圣人的人格,具有两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是具有最高境界的内在心性修养,其道德品行能够为人楷模、教化百姓;另一方面是具有外在的丰功伟绩足以经世济民、名垂史册、百世共仰。圣人在儒家看来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类人格的典型代表就是尧舜等古时代的帝王及贤臣,所以也称作圣王人格。圣王是做人的最高范式,是到的世界中的极致,是尽善尽美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寻的,给修养者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君子”人格则是现实世界中的理想人格,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培养目标。“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这种人能够自觉遵守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并付诸行动。君子不像圣人那样遥不可及,它是学而知之的,一般人经过刻苦努力、在社会活动中遵从道德伦理规范修养内心即可达到。君子人格最重要的就是仁、义、礼、智这四点,也是就要有道德、有理想、有勇气、有才能。
1.3儒家德育思想的特点
第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在儒家德育成果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德治内容。儒家的德育理论非常强调道德的政治功能,主张道德要为政治服务,要为治国平天下开路,因而他们在构建德育理论体系时,多从德治的角度立论,因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大学》把“修身”、“齐家”作为“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必备条件。儒家先哲思考问题,多是围绕治国平天下展开的。他们提倡德政或者人证,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统治者自我修身立德,由“内圣”而达到“外王”。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强调的正是“德”的治理功能。孟子主张推行“仁政”,他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这突出的是道德的政治功能。战国末年的进步思想家荀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儒家德治进行改造加工,。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政治路线,他的“隆礼”是对孔子礼治思想的继承。
总之,儒家先哲的那些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道德的政治功能。可以说儒家把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这在客观上把伦理与政治合而为一,从而贬低了法制在政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就其重视道德的政治功能这一方面而言,又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对于推进我们今天把道德建设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借鉴价值。
第二,具有典型的民族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文化成果,都是其民族群体在长期共同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额,都有其民族根基。同样,中国儒家德育学说也有自己的民族根基。儒家的德育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道德追求。因而,他和自己赖以存在的民族,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一方面,儒家德育学说是对本民族先民们道德生活实践的客观总结,是民族伦理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沉淀;另一方面,儒家德育成果,又为本民族的德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成为中华民族“化民成俗”的客观需要。儒家德育在铸造本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民族性也得以充分彰显。
1.4 儒家德育思想的方法
儒家在道德教育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道德修养法,也称之为自我教育法,这种方法是受教育者通过对自身的道德涵养、思想品德的不断修炼,使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是道德施教法,也叫做道德教育法,此法主要依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伦理、思想品德的不断教育、培养,进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水平。
儒家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就是对教育者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儒家先哲们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把它看作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将之视为维护社会稳定与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还将之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儒家通过致力于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以因材施教、身教示范、教学相长、情感交流、循序渐进、启示引导、环境陶冶等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施教方法。
儒家在重视道德教化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强调自教自律的修身方法。在儒家诸子看来,人们只要在道德修养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进取,就可以达到既定的到的目标,实现既定的道德理想。为了帮助受教育者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儒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自我教育的方法,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知荣明耻、自我反省、学思并重、改过迁善、克己慎独、躬行践履、益智养气。这一自我教育的方法体系,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以加强和改进人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人们品德的完善。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2.1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与成效
纵观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发展来看,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稳定和健康向上的,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马克思列宁主义,认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同时信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 充分关注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热点,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信心。
结束语
中华民族是富有道德内涵的伟大民族,儒家德育思想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儒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薪火相传、代代相继,在今天对我们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仍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儒家德育思想在内容、方法等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足。虽然近些年来儒家文化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部分人对儒家思想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批判的层面,没能够辩证地认识及对待儒家思想。儒家德育思想里含有很多合理因素,借鉴儒家德育思想,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在运用儒家德育思想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清楚的认识其局限性,辩证的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即不能全盘吸收,要不能极端否定;第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第三,要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uncategorized/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