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数学的教学也应随之改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下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增强其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改善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趣味课堂,数学思维,归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创新是当下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目前广大教师的主要任务。在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一、 创新能力与数学的辨证关系
教育部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尤其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科技力量的发展,而科技,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准,这也就是为什么强调培养创造能力的原因。而,创新能力与数学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正如H•G•格拉斯曼所说的“数学除了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发现真理外,它还有另一个训练全面考查科学系统的头脑的开发功能。”数学对于人的大脑有着开发和强化的功能,而创造能力对数学又有着促进发展的有效作用。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其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与学习。
高中所学知识与初中所学知识相比,程度深,知识广,更具有挑战性。因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哥德巴赫猜想:3+7=10;3+17=20;13+17=30。3,7,13,17都是奇素数。10,20,30都是偶数。是否两个奇素数之和都是偶数呢?这是显然的,但是(逆向思维)任何一个偶数,都能分解为两个奇素数之和吗?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应用他们的创新思维,对这个问题进行猜想,推断,验证,让他们发散思维,想到更多更有意义的方法和结论。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被动灌输知识,填鸭式的接受知识。使得学生的思想受到禁锢,拘泥于一个方面,想法片面,做不到举一反三,也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这也就抑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去实际的解决问题,没有新的突破。因此,数学教育不但应该传授数学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措施
1、 创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这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数学,特别是课堂表现方面,课堂效率不高,被动的跟着教师走,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甚至放弃听讲。这也是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精心设计教案,努力设计符合该阶段高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疑问,并旁敲侧击地激励学生,进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数学的殿堂,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开课时,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小问题,从生活中找实例。例如,在讲抛物线的时候,可以用我国古代建筑拱桥,从它的形状,然后让学生思考拱桥的设计与建造与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步步引入课题。教师在课堂中,还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可以先提出一个小问题,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发散,促进了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更好的去理解知识,进而运用知识。课堂结束时,还可以发动学生,课下去共同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因此,构造一个有趣的课堂,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时间,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开阔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尤为重要的。
2、 为学生创建数学思维
为学生创建数学思维,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几种方法,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这是创新思维建立的基础。学习数学,大约需要这样五种思维,即归纳思维,类比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先从归纳思维说起。归纳是人类赖以发现真理的基本的、重要的思维方法。著名的数学家高斯曾说:“我的许多发现都是靠归纳取得的。”不难发现,归纳是一种重要工具。归纳,是一系列过程的最后一大步,即我们平时说的观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计算等等步骤。在数学领域,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等,都是通过归纳所得。例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去总结,去归纳。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进而更深层次的去探究。
再就是类比思想。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澍指出:“类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形式。”简单地说类比就是由此发现彼(或由彼发现此),类比为人们的思维创造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创造空间。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uncategorized/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