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和理解

戴维森低速电子衍射实验
最早直接证实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是G.J.戴维森,L.H.革末和G.P.汤姆孙。1924年德布罗意在博士论文答辩指出,可以从晶体衍射实验中检测到物质波。这一设想被戴维孙和革末在1927年通过电子加速到54kev射到镍单晶体的表面散射后产生衍射而实现。
戴维森与革末的实验装置极其精巧(见图4-1、图4-2)。整套装置仅长5英寸、高2英寸,密封在玻璃泡里,经反复烘烤与去气,真空度达10-8mmHg。散射电子用一双层的法拉第桶(叫电子收集器)收集,送到电流计测量。收集器内外两层之间用石英绝缘,加有反向电压,以阻止经过非弹性碰撞的电子进入收集器;收集器可沿轨道转动,使散射角在20°—90°的范围内改变。
仔细制备的样品是从晶体生长的单晶镍切割下来的,经过研磨、腐蚀,取(111)面正对电子束,这是由于镍是面心型晶体,(111)面是这类晶体点阵最为密集的方向。晶体安装在沿入射束方向的轴上,可以随意改变方位,如图4-3所示。散射电流取决于四个因素:轰击电流、方位、散射角和轰击电压。已知散射电流与轰击电流之间有简单的正比关系,实验主要考察散射电流跟后面三项的关系。他们做了大量的测试工作,最后综合了几十组曲线,肯定这是电子束打到镍晶体发生的衍射现象。于是,他们进一步做定量比较。然而,不同加速电压下,电子束的最大值所在的散射角,总与德布罗意公式计算的结果相差一些。他们发现,如果理论值乘0.7,与电子衍射角基本相符。文章发表不久,依卡特(Eekart)指出,这是电子在晶体中的折射率不同所致。至此,电子衍射的现象终于被人们确认。

图4-1 戴维森电子衍射实验装置原理图之一

图4-2 戴维森电子衍射实验装置原理图之二

图4-3 低能电子束射向镍晶体(111)面

汤姆生的高速电子散射实验
G.P.汤姆生和他的同事对高速电子衍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得到了电子衍射的衍射花样。从而比戴维森更为直接地对电子衍射做出了验证。
汤姆生的电子衍射实验原理如图4-4所示。它的特点是电子束经高达上万伏的电压加速,能量相当于10~40keV,电子有可能穿透固体薄箔,直接产生衍射花纹,不必像戴维森的低能电子衍射实验那样,要靠反射的方法逐点进行观测,而且衍射物质也不必用单晶材料,可以用多晶体代替。因为多晶体是由大量随机取向的微小晶体组成,沿各种方向的平面都有可能满足布拉格条件,所以可以从各个方向同时观察到衍射,衍射花纹必将组成一个个同心圆环,和X射线德拜粉末法所得衍射图形类似。

图4-4 汤姆生的电子衍射实验原理

图4-5 汤姆生的电子衍射实验装置

在戴维森等科学家对电子的波粒二象性进行实验验证的同一时期,1930年,艾斯特曼和斯忒恩用氦原子或氢分子重复了戴维逊—革末的电子束实验,他用氦原子或氢分子束入射到氟化锂单晶上,实验测得氦原子波的波长和理论值的波长误差在1%﹣2%以内,随后中子的波动性也得到了验证。
7.3关于光的本性——“非波非粒,亦波亦粒”
光由微粒组成,这一观点在物理学中已经定型。但是,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研究关于光的本性问题,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即光“非波非粒,亦波亦粒”[1]。
在经典的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中,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是不能同时显现出来的。 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峰研究组首次实现了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制备出粒子和波的叠加态,重新定义波粒二象性的概念[11]。在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中,李传峰研究组引入一个量子态直接用于控制探测装置(实验装置详见图7-1),使探测装置可以处在探测波动性与探测粒子性两种相互排斥的状态的量子叠加上[12]。李传峰实验组用量子控制的手段,设计了量子分束器。他们设计的这种量子分束器可以处在有分束器和没有分束器两个不同装置的叠加状态。他们将量子分束器应用到惠勒延迟实验,利用自组织量子点产生的具有确定性的单光子源作为光源,实现了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12]。
实验结果表明,光子可以处在波动态和粒子态的叠加态,并且可以呈现出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干涉。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的完成使得光子有自由意志的假设被排除了,隐变量的量子理论被推翻了,并发现了光子的异常行为,首次观察到的波和粒子的叠加。当光子处于波-粒叠加态的时候,显现的干涉条纹,不像是处于波动态时那样呈现正弦波形的干涉条纹或者是像粒子态一样没有出现干涉条纹,而是呈现了一种“非波非粒,亦波亦粒”[12]的干涉条纹(详见图7-2)。由这样的实验结果,让我们对光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可以说光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但同时又是波又是粒子。这是对光的本质的一种新生的解释,人们可能暂时还无法理解光的这种特性。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的实验结果,历史上第一次从实验上对波尔的互补原理提出了质疑。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uncategorized/1256.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

  • 如何给学生自由想象的思维空间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数学的教学也应随之改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下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增强其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未分类 2014年10月17日
  • 鄂尔多斯蒙古族中学的牧区青少年

    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明显加快,2012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社会现状,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

    未分类 2014年10月26日
  •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园比较常见的反社会行为。有时伴随着言语还有动作的攻击,这些不经意的孩子间的“打闹”实际上已经构成了攻击性行为,必须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小班幼…

    未分类 2014年10月10日
  • 谈谈舞蹈表情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摘 要 舞蹈是一种表情艺术,给人以审美愉悦。而舞蹈表情正是构成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舞蹈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始终贯穿着舞蹈表演的整个过程,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每一个…

    未分类 2014年10月14日
  • 馆校互动的若干方法研究

    摘要: 本文以“馆校互动的若干方法研究”为题进行探讨,旨在探讨学校教育与博物馆美术馆教育合作互动的相关理论、实践应用。本文形成时将能使读者对于西方、港澳台的成功馆校互动案例和我国馆…

    未分类 2014年10月18日
  •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安徽卷中人文地理研究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自主命题的省份不断增加,高考命题愈来愈凸显“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原则。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安徽卷中人文地理试题的命题特征和命题趋向也产生了相应的变…

    未分类 2014年10月15日
  • 浅谈幼儿教师与幼儿的沟通策略

    摘 要:在幼儿教师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活动当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是与家长相处融洽,解决幼儿问题的重要法宝。幼儿教师与幼儿的沟通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

    未分类 2014年10月12日
  • 在新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初中英语探究式教学

    在21世纪的今天,语言的学习至关重要,英语是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交流的基本渠道,但是,对于我们国家的学生而言,生活在母语的背景之下,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得有…

    未分类 2014年10月11日
  •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 前言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风险迅速传播到整个金融系统,继而传导到实体经济,欧美经济陷入衰退,甚至陷入债务危机。而发展中国家多是出…

    未分类 2014年10月21日
  • 安徽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朱李呜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新时期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培育,产业集群从低成本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转变。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面向几个大的生产类型,但这大部分企业集群是基于低成…

    未分类 2014年10月12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