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课程内容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董江华详细梳理了新中国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内容的历史善变,将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内容的历史发展分为“教师思想改造(1949一1952)、“教啥学啥”,以所教“教材”为基本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1953一1957)、“红”与“专”—抓政治还是抓业务(1958一1966)、围绕《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与《专业合格证书》进行的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1977一1990)和职后教育内容的转向:“学历教育”向超越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1990一2000)”【1】这五个阶段。总体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50余年间,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内容大体围绕三方面进行:通过政治运动和短期培训提高其思想觉悟;通过补偿学历培训提高文化水平;组织教师加强教材教法研究以胜任教学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方面内容重心各有偏重。【1】每个阶段的职后教育内容都会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教育发展需求以及教师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许红峰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及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以20世纪90年代为分水岭,20世纪90年代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主要围绕每个学期学校体育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如贯彻体育教学大纲,掌握体育教材教法,提高学历层次和学历达标率,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技能等。【2】90年代后期以来,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也由此转向全面提高教师综合性、多元化学科与专业结构的横向综合素质的发展上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师德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与拓展知识成为这一时期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2】这些历史性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教师职后教育内容的侧重点、设立背景、设立依据、变化规律、时代特征等。但是研究者对这一历史性的研究仅局限于呈现历史,者并没有通过借鉴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教师职后教育内容设置提出创造性的建议,这是该研究的一个缺陷,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研究者对近十年来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笔者发现职后教育内容中的问题往往都是研究者基于对现状的调查而提出来的,具有较大的可靠性与参考价值。对问题的梳理,是研究的关键,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笔者对学者们的已有研究进行归纳梳理,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内容设置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合理
1.忽视了教师的主体需求,缺乏针对性。已有文章中,有7篇文章提到此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的选择强调学科本位,忽视了教师发展的需求。教师发展的需求包括三个方面: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教育技能等;不同教师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内容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才能真正具有针对性。学科本位,强调课程内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视在职教师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求。【3】培训部门根本没有针对受训人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也没有因材施教,更没有针对不同培训目标、不同层次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方式进行培训。【4】(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的主体将教师排除在外。教师是一个理性,成熟的人,了解自身的需求,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并且有必要参与到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过程中去。课程开发和讲授的主体以专家为主,教师主体缺失,因此培训内容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现象。【3】
2.脱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实效性不强。已有文章中有16篇文章提到此问题,占重点参考文章的32%,足见该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的一切教师培训活动都是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好的进行实践操作,如果脱离了实践,那么教师培训将没有任何价值。但如今我国的教师培训往往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传授抽象的教育理论和传播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方面, 好高骛远, 忽视了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5】农村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内容远离农村教育实际,追随城市模式导致职后教育对农村教师发展的作用成为一句空话。【6】目前重庆市教师职后教育课程内容虽丰富多元, 但却没能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接轨。【7】
3.内容重复、陈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职后教育的课程内容普遍陈旧,而且偏向繁琐抽象的理性知识,各学科相关内容重复较多。【8】教师职后培训内容过于陈旧,是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9】出现此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相关部门并没有真正重视教育培训,没有将其看做一个科学化的过程;二是各培训部门各行其是,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培训内容出现重复。【10】
4.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相分离。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断更新不断进步的持续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了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教师职前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储备,职后培训则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等,通过结合贯通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优势互补,能够促进教师合理、高效的成长。但是目前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特征是把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学科内容加以简化压缩,完全套用高师院校学历教育的模式,前后重复、多次“炒熟饭”的现象比较普遍。【11】
(二)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
1.培训内容注重知识忽视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知识,更需要拥有专业能力,如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等。部分教师在获得相关的教学知识后并不能自发地、成功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时就需要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但是,我国教师职后教育培训机构往往是“注重教师教育理论的提高,而对于教师心理、思维方式、教育理论的转化能力培训很少”【12】。
(二)内容建构的原则
本文不再一一列举各研究者所提的观点,而是将其综合分析,总结对我们有启发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先进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先进性往往指前沿理论、新的教育理念等具有前瞻性的内容,而实效性则指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践。培训课程要努力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既具有前瞻性,又从实际出发。【20】一方面注重引入最新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精神和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和经验,使之转化为课程。【21】
2.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王庆荣针对我国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等教师的不同层次提出该原则。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是不同的,但作为教师职业,他们又有着共同的地方。对同一批次或同一层次的学习者而言,课程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针对性和功能性,完成微观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或为上岗做准备,或为成为合格教师夯实基础。但对该地区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整体而言,课程设计要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和社会特别是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全面考虑其连续性。【22】
3.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原则。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既能保证所学内容的全面性,又能兼顾到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如今的培训内容在选修课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选修课的大量设置正是体现了职后教育的针对性,更能使教育对象据其所需选读某些方面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其所遇到的问题和帮助其今后的发展。【22】 培训内容的安排应该注重必修课程与教师自主选择课程相结合,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提高学科教学能力相结合。【16】
4.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原则。作为培养教师的教育活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各有其职责,但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来说,二者本应该是一个统一的连续的过程。要注重职前职后教育课程的衔接与融合,职后突出新、活、实用,避免重复,保证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贯性。【15】
5.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并以实践性为主的原则;接受性与探索性相结合并以探索性为重的原则;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并以专题性为主的原则。【22】这是研究者罗祖兵的观点。这种在全面基础上强调重点的原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抓住培训重点,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兼顾全面。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uncategorized/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