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占据了语文课堂的半壁江山,由于中高考中其分值较高,所以深得师生的重视,课堂上老师不断地讲各种攻略,课后学生也在大量地练笔,下足了功夫,然而学生的作文成绩依然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究其原因,还是不得要领。在当前初中生作文中,模式化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它不仅造成了千篇一律的现象,还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也使得学生渐渐对作文课丧失了兴趣。那么如何应对作文模式化的问题,改变学生写作现状,提升其写作水平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我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通常比较喜欢读书,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历史人文,亦或是文学名著,诗词歌赋,他们都会涉猎一些。的确是这样,2006年江苏的一位考生叫刘天然,语文高考成绩139分,他说,我之所以能考这样的分数,完全得益于高一时天天背《论语》读经典著作,虽然当时是一知半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无论是写作还是社会交往都能应用自如。其他学生的作文中为什么会出现模式化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写作时词汇匮乏,素材太少,不知道怎样下笔,不知道如何行文,那么有一个模式可循,自然会缓解这种困境,这种模式虽然效果不会太好,但是足以让他们能够完整地写完一篇作文。这就会导致学生的作文越来越模式化,越来越死板,千篇一律。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比如我们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非常不错的著作,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简•爱》《呼啸山庄》等,当然也不要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而是要让学生广泛涉猎,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心灵鸡汤》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读报,如《中国少年报》《南方周末》《初中语文报》等。只要学生平时多阅读、细观察、广积累、勤动笔,书读得多了,知识自然会比较丰富,见识自然就会比较广泛,素材自然会积累的较多,写作就会灵感闪现,文思如泉涌,就不会无话可说,自然也就不会走“模式化”的路子。
二、放开学生手脚,自由行文
生活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都应该有我们独特的感受,而不少同学的作文却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令人感觉单调乏味。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我们倡导学生的个性化作文正是这种观点的具体实践
曾经有很多老师在中考前给学生一个作文的“万能模板”,按照这个模板套,什么样的作文都能搞定。于是乎,中考作文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文章,没有新意,空洞无物。其实作文是一件创造性极强的工作,不能有任何固定的模式来束缚和捆住学生手脚,使其步步小心翼翼,无法放开自己,因为那样无法书写学生内心情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是无法打动人的,即使是写的天衣无缝,无错可挑,也算不上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行文,不要用模板这个枷锁来束缚学生,让他们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心声,写出有创造性的文章,这样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
记得有这样一个短片,某学校的张武涛同学和王老师谈到了写作文的困惑,他说自己不会写作文,王老师就问他:“闲暇之余,你最喜欢做什么?”这下他的兴致就上来了:“我最喜欢打篮球,篮球是我的最爱。”然后便滔滔不绝的讲起了他打篮球的经历了。望着那张神采飞扬的洋溢着青春和热情的脸,王老师也被感染了,适时地说道:“你有这么精彩的生活,还愁什么写作素材?把你刚刚描述的写下来就是一篇真实的随笔。”张武涛惊讶地喊道:“这也能写成作文?”老师微笑着:“是的,这就是生活,当然可以写。”于是张武涛同学写出了一篇属于自己的从未有过的美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充分思考,创新了作文的体裁,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毫无保留地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情感很好地宣泄出来,使得作文不再是应付差事,而成为了一种表露自己,抒发感情的方式。
三、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初中生年龄较小,阅历较浅,思维也是偏重于求同思维,遇到同一个题目,往往是大多数学生都会朝一个方向思考,作文思路都是如出一辙,模式化十分严重。因此,要想突破模式化的桎梏,就要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解决办法,也并非只有一种可能,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多角度、多层次,突破常规思维,多方向思考问题亦或是逆向思考问题,走出一条新路子。在求异思维训练中,最奏效的形式当属辩论了。利用辩论会的形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有一次作文课上,我布置了主题为“坚持一定会胜利吗”的辩论会,请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进行辩论。有的同学说,“坚持就是胜利,因为坚持会使我们产生不懈的动力,不断地努力,最终取得胜利”,也有的同学说,“坚持不一定胜利,因为要看我们坚持的东西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所坚持的是一件错误的事,那么只能南辕北辙”,有的同学说,“坚持未必胜利,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丽。”还有的同学说,“坚持也要掌握分寸,要分时间地点场合,退后不代表软弱,只是暂时的计谋,而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课上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对坚持与胜利进行了辩证的思考。然后我开始让学生以“坚持与放弃”为题进行写作,作文收上来以后,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各具风格,异彩纷呈,不再是死板的模式化作文,效果自不必说。
四、让学生到生活中、到民间去学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认识的能力。”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因为寄宿在学校里,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教室里,花在了书本上,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得很少,很难了解到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每到写作文时就只会看老师的下水作文,看优秀范文,然后套写,仿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难免脱离生活实际,缺少现实生活的气息,言之无物,创意不新,模式化。“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在生活中,有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也有很多别具一格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因此,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到生活中、到民间、到社会中去学习写作,从身边的事物中去获得写作的激情和灵感,写生活中的人和事,也是改变作文模式化的重要途径。例如,我在布置学生写《我身边的语文》时,就让学生先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到自己的家乡收集自己喜欢的春联、谚语、歇后语、民歌歌词、民间故事,甚至是纪念碑碑文等材料,然后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和学到的写作方法方式来进作文,这样一来,由于各人在各地收集到的都不尽相同;由于第一手材料不同,加上受到了民间文学创作方法的影响,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有创意,而且风格各异,内容也非常丰富。
五、做好每次作文讲评
作文评讲对应对模式化作文有很大的帮助。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作文的讲评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在作文评讲时,有目的地选出成功的习作和失败的习作对比讲评,把相同题目,或相同题材、相同主题的作文放在一起评讲;把材料不能为中心服务的与材料能恰当地服务中心的作文一同评讲;把中心分散或游移的作文与主题鲜明的作文对比讲评,把有创意和模式化的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评讲,就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短在何处,好在何方。经过多次评讲、训练后,学生就能慢慢避免模式化的文作习惯。另外,作文讲评应注重知识的迁移,将优秀作文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构思立意、篇章结构等展现出来,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作文讲评还应与学生的体验接合起来,适时指导。在此过程中,讲评与修改相结合,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一篇习作的优点和缺点,避免以后再出现别人写作时犯的错误,也可借鉴同学习作的立意、构思、技巧等。需要注意的是:作文讲评用学生的习作做例文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用来比较讲评的习作的同学姓名应保密。
综上所述,作文的确没有模式可循,如果硬要说有什么模式的话,就是通过多读书、多练笔、勤思考、善积累,不断地走出一条作文创新的路子,这才是我们应该套用的模式。希望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能改变自身观念,放开学生手脚,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到生活中,到群众中去学习作文,发挥学生创造性,彻底告别“模式化”的作文现状,达到新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的目标,提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zuowen/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