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社会环境成为艺术条件的依托,同时引致了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转型,18世纪前古典时期的音乐得到空前发展,用其独特的创作特点和新兴题材,成为上承巴洛克时期、下承古典主义时期的特殊过渡阶段。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貌可用洛可可风格、情感风格和华丽风格描绘,古典 主义从其历史长河中汲取营养,成为20世纪艺术领域的一个新思潮。这样一个新旧时期的中间环节不应被忽略,本文通过研究两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音乐风格,
关键词:前古典时期 音乐 器乐 体裁
一、 前古典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音乐审美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到整个欧洲,发生了一场哲学和思想的惊天动地的变化。封建压榨被赶下台,带来了新的社会制度;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快速进步;思想与文化的不断更新,使人类对本性解放的呼声越发强烈。随着工业革命的冲击和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同样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些变化预示着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进步所带来丰富财富的同时,对于精神文明的需要也在不断扩充,这些变化也孕育了音乐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当时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威采取怀疑态度,正视科学性实验知识的利用和人文自然学科的价值,使人们把“理性”视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提出“自由、平等”的口号。旧的思想观念逐渐被天赋人权和全新民主思想所取代,人们的内心世界被人性的爆发和追求个性的超前思想充斥着,唯物主义哲学推翻了封建贵族的政治制度被 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内在连续性。在新社会与旧社会的交替历程中,西方音乐受哲学、美术、建筑等学科的影响,显现出复杂的面貌,在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从以宫廷为中心的贵族文化中解脱出来,随之更新,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人们对于音乐赋予全新的概念。
在意大利,伴随喜歌剧风趣幽默的歌词对声乐旋律织体的影响,为之伴奏的器乐旋律也开始变化。作曲家阿尔贝蒂奏鸣曲左手大部分的伴奏背景为分解和弦,依次为低音、高音、中音、高音,被称为“阿尔贝蒂低音” ,与同时期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盛行的洛可可风格较接近,突出优美悦耳的装饰性审美情趣,法国音乐的华丽风格兴起于宫廷和贵族。情感风格与同时期德国文学中兴起的狂飙运动本质相谋和,表现出情感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倾向,在创作上追求逻辑思维和以愉悦为目标审美的法国和意大利,认为音乐抒发情感,可以与听众产生共鸣。
18世纪20-30年代开始,音乐艺术的欣赏者已不局限于贵族人群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逐渐成为剧院和音乐厅的听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活泼的器乐作品大批涌现。新崛起的中产阶级纷纷涌向剧场和音乐厅, 市民阶层对于各种音乐活动的普遍参与,从而提出了新的文化需求。器乐音乐逐步成了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调音乐逐步在歌剧中兴起,对器乐音乐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二、前古典主义时期的器乐发展——奏鸣曲、协奏曲和交响曲
小提琴在巴洛克时期奏鸣曲的发展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到了前古典主义时期,伴随钢琴的改良和音乐社会功能的扩大,键盘乐器奏鸣曲尤其是钢琴逐渐兴起。意大作曲家利斯卡拉第 创作的奏鸣曲是对巴洛克组曲风格的继承,采用扩充的二部曲式,出现两个具有对比意义的主题,早期的古典奏鸣曲式特征得以呈现,证实了奏鸣曲表现性格发展和情绪变化的可能性。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结构被看作古典奏鸣曲式的萌芽。德国奏鸣曲深受情感风格的熏陶,与法国华丽风格为典范的羽管键琴音乐有了区分,更善于表达个人感情的抒发。法国奏鸣曲的形式在前古典主义时期依然停留在最初的体裁,作品的第一乐章为独奏,大多使用键盘乐器,第二乐章的伴奏乐器为小提琴,到了第三乐章小提琴摆脱从属地位,开始主奏旋律;一个作品可用多个乐器演奏,作品三至五个乐章,因此法国奏鸣曲拥有乐器组合演奏的风味。
前古典主义时期,协奏曲的体裁样式已经颇为成熟,逐渐发展成独奏协奏曲,尤其是羽管键琴协奏曲更加细腻典雅、精雕细琢。一方面,在巴洛克晚期大师的创作中,这一体裁已形成固定的模式与特征;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的理念和审美趣味,也促使它追随时代的步伐向古典范式迈进 。J.C.巴赫的创作的协奏曲已有三个乐章,调性和音乐材料强烈对比的出现使主题得到丰富和发展。他一生创作了约40首独奏协奏曲和15首管弦乐协奏曲 ,前古典时期协奏曲的表现模式得到引领。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和大协奏曲都对交响曲的确立密不可分。这种重要器乐演奏形式的体裁从十八世纪40年代起日趋取代了协奏曲。柏林乐派受狂飙运动的影响崇奉情感主义,强调个人的情感表现而形成;埃玛纽尔.巴赫的创作采用奏鸣曲式的独立乐章引入对比性主题,使呈示的两个主题得以区分,确立三个乐章的结构的交响曲,展开部与和声得以扩充和探索,动机、和声、织体的连贯性得以增加,使交响曲在外在的形式上与内容和风格的内部情感得以统一。曼德姆乐派也是前古典时期重要的音乐流派,由当时聚集在德国曼德姆的艺术家们构成,他们成立了最早的交响乐团“曼德姆管弦乐队”为古典时期顶峰的维也纳乐派开辟了道路;曼海姆乐派在形式特点和演奏风格同样对古典交响曲的形成确立有突出贡献,乐章内有两个对比主题,快板-行板-小步舞曲-终曲的四乐章结构;开创第一小提琴手为乐团首席的传统,更加注重以小提琴为中心的主调织体;延袭古典乐派的标准规格,将乐团编制由20人增至40余人;废除巴洛克时期的通奏低音,重视管乐器和音响的强弱情感对比,确立了古典交响套曲。
画家毕加索深受前古典时期创作的影响,为斯特拉文斯基改编的新古典作品《普洱钦奈拉》 芭蕾舞剧设计了舞美。他曾这样说:“艺术家们必须从我们的发现中挑选对我们有用的素材。例如,当我以传统的手法描绘一位大臣时,我从不疑惑,从中选取我所需要的一切。 ”
三、前古典时期——辉煌维也纳古典时期的前奏
古典主义时期是18 世纪欧洲1750年至1827年近70多年的音乐史阶段。受前古典时期音乐风格的影响,音乐的愉悦性、易解性等众多品质,成为音乐美的准则。音乐逐步从教堂走向社会民众,描绘人民的普通生活,音乐家们走出宫廷,为音乐会的听众构思创作。于是欧洲文化艺术获得发展,预示了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
巴洛克时代结束以后,创作风格由严谨复杂、艰深理性的复调音乐转变到清新精致、典雅悦耳的主调音乐,尤其是钢琴音乐,逐渐从严谨的多声部复调对位向主调旋律过渡。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发祥地,在这里形成了以莫扎特、海顿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探索了富有理性和逻辑的庞大的音乐构思形式,最终使情感在其中得到适度的完满表现。
古典主义产生的音乐风格对浪漫时期及之后的音乐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经久不衰,成为璀璨夺目的瑰宝。
总结: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古典风格的形成,经历了古典早期纷繁的准备过程,在学习音乐的进程中,有时只顾及到音乐本身的技巧而忽视了对内涵的领悟,音乐本身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及传承是密不可分的,是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艺术学科。单纯的技巧性练习对作品以及作曲家的理解太浅薄,因此对于不同时期音乐风格发展连续性的研究是重要且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河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06期 作者:石芳
2.《时代报告》 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内在连续性 2011年 作者:胡明昭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yinyue/8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