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发现,处于群体中的人们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而往往保持和群体相一致的行为,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他们的喜好和习惯,忽略了他们的可用的信息。个人的这些行为往往是难以置信的。一些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包括认知系统偏差、信息流、从众行为等。
关键字:群体中,群体情绪,影响
认知系统偏差,是指社会制度因素对人的信仰和独特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如地区差异、文化差异和收入差异等,可能会形成一些有不同的信仰的群体,他们存在显著的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系统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同时自身所在群体的因素也也一样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信息流,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参考别人的选择,而忽略你现有的信息或可用的信息。信息流理论描绘了大量的沟通和评估信息丢失现象。通过心理学实验证实,人们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最多的是共享认知,而私人信息很少得到交换。Shiller认为,这是因为限制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热点信息,形成相似的思维活动,人们的通信交往和媒体的宣传进一步加强这些信念。Kuran和Sunstein描绘了这种集体信念的形成过程,可以获得流媒体叠加效应。Bikhchandani、Hirshleifer和Welch结构形成信息流的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很少信息可以导致社会潮流或时尚。
从众行为,是群体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极为常见的现象。信息流从认知的角度认知偏见,而从众行为则是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的。在群体中人们相互模仿和影响,此时群体中相互循环的刺激反应,会逐渐带动人们的情绪体验,使人们逐渐失去理智判断。这种行为往往难以预测和控制,并能对社会潜在的巨大的破坏性。这种效应的作用机制通常存在两种范式:第一,情绪感染。当人们的认知、态度呈现高度的一致性时,情绪感染的可能性和速度更大;第二,行为蔓延。当人们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之后,随着情绪的不断膨胀,行为表现也会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刺激人们的情绪。
在现实中,许多难以解释的金融心理和行为问题都可以用心理学的理论得到解释,许多金融热点问题和金融危机等也与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投资者的决策过程是投资者投资偏好选择的过程,与这个过程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认知心理。行为金融学使用认知心理学的方式,进行认知偏差和认知目标的研究,对有关金融问题进行解释,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
在认知方式上,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可以得到完整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决定。事实上,投资者不能得到所有的信息,它是不可能分析所有的信息,而不能处理复杂的判断。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决策过程中经常采用启发式(启发式)的推理方法,它使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来简化复杂的问题,形成一个单一的决策过程,主要有代表法则、可用法则、调整法则等。代表法则,是指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抓住问题的一个特征直接推断结果,不管这个功能的真正概率的出现,以及其他相关原因和特点。在许多情况下,法则的表示是,可以帮助人们把握迅速推断出结果了问题的本质,但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偏差,特别是事件的基本元素将被忽略,即无条件概率和样本大小。拉宾称此为小数定理。可用法则,指的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根据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信息,包括信息记忆的多少和难度,以确定这一事件的可能性,而不是寻求其他相关信息。Kahnemann和Tversky研究了思维关联的一个例子,速度评估可能性问题,发现该方法存在严重的回忆偏倚和搜索偏好,因为人们在头脑中寻求相关信息时,并不是所有的没有偏差是搜索可以找到相关的信息。调整法则,指的是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使用参考点和锚减少歧义,然后通过一定的调整最终的结论。Slovic和Lichtenstein认为,无论初始值来源于隐含问题或是粗略计算的结果,后面的调整通常是不足的,不同的初始值将产生不同的结果。Kahnemann和Tversky描述了命运之轮实验,清楚地展示了这种倾向性,人受到太多没有意义的初始值约束。
典型的投资者的认知特性可以用来解释股价的过度波动。典型的认知让投资者相信,现金股利的平均增长率的波动大于实际,看到现金股利增长(下降)后,他们很快就会相信的平均增长率现金股利增加(减少),以相应的购买(出售)行为来推动股票价格高(低),使之与现金股利水平不适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产生一个确认偏误,即人们一旦形成先验信念,它们可以帮助确认之前的信念,有意识地寻找各种证据。后见之明偏见正试图找到各种各样的真正证据以表明他们的信仰是正确的。这个确认偏误会让投资者更容易坚持错误的交易策略,导致金融产品定价偏差持续下去,直到非常强大的证据似乎迫使它改变最初的信念。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人们会产生一种行为诱导态度改变。如果行动失败,人们将向下修正自己的信仰,人为地降低损失造成的遗憾,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如果操作成功,人们将向上修正自己的信念,展示他明智的决策。Arkes和Blumer认为这种认知偏差可以用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的投资行为。
在认知心理学对行为金融学的影响是行为金融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景理论理论的提出。理论描述了人们在不确定性情境下进行问题决策的三个关键性的心理特征:第一,除了关注最后的财富水平外,人们还关心损益的多少;第二,人们厌恶收益中可能的风险,但却普遍愿意接受损失的风险;第三,人们的厌恶情绪是模糊的,他们会按照发生概率的大小赋予相应的权重,已产生确定性效应的结果。前景理论对于行为偏好问题的描述的意义是显著的。
基于前景理论、Thaler和Johnson提出了心理账户的问题,即对决策问题的考虑,是从完全理性的人充分考虑各种各样的结果并综合计算各自的得失的角度出发的。但事实上,人们通常将问题分解成一些相对简单的习惯和单元,并相对独立的保持和跟进头脑里的损益情况,而人们更多地会收到其心理感受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是心理账户。
Barberis,Huang和Santos把对前景理论的研究分析推广到一般均衡的股利定价模型中,该模型表明:现金流方面的利好消息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使投资者前期的收益率提高,投资者的损失风险可能更小,因此会以较低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进行贴现,从而促使股票价格更高水平;另一方面,一个利空的消息会使得股票价格下跌,使投资者产生最初的损失,投资者对损失的厌恶程度变大,所以采用更高的折现率贴现未来现金流,推动股票价格导向更低的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盲目自信、保守主义、厌恶损失倾向等和心理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投资行为。过度自信源于人们的乐观精神。研究发现,在许多方面,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的前景过于乐观。如驾驶水平、与人相处的幽默感等。根据一项调查,9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高于平均的能力水平。同时,因为自我强化的归因偏差,人们常常将好的结果由于他们的能力,而把坏的结果归咎于糟糕的外部环境。所以人们很难通过理性的不断学习来改变他们的想法,以致使人们过度自信。保守主义,是指大多数人的思维是一种惯性,改变原来的信念是非常困难的,个人新信息的修正力度往往不足以改变原始思想。厌恶损失倾向,即对主观或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远胜于对客观的不确定性的排斥。Heath和Tversky研究表明,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厌恶程度和其主观估计不确定性概率的能力负相关,此外,Fox和Tversky研究认为,决策失误的经历体验或能力更强的决策参与者的影响,会使人们会更加厌恶不确定感。
心理学发现,人们在犯错误后会产生强烈的后悔感,这种悔恨对人们造成的痛苦可能比原先的错误对人们造成的痛苦更大。因此,在人们的金融行为决策中,也往往极力地避免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悔感,即可以把决策的目标看作是获得最小的后悔值。这个理论阐释了忽略后悔偏见的问题,人们习惯于在决策之前充分地估计将来可能出现的境况感受,而采取行动的后悔程度会远远高于没有采取行动的后悔程。比如在人们的面前存在两种选择,一个是亏损7500美元,另一个是八成会损失10000美元,也可能没有损失,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这便是厌恶损失。
这些情感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的投资决策实质上已经偏离了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这有助于说明原本不易解释的金融问题。例如,投资中存在所谓的过度交易现象,投资者交易频繁,可收益却远不足以补偿交易成本。Barber与Odean的一项研究表明,交易次数最多的投资者的平均获利通常也最少。显然,理性经济人不应该过度交易。然而,由于人们倾向于盲目自信,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足以使他们在销售中获得可观的回报,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信息并没有投资获利的意义,从而导致交易泛滥的产生。
人们的这种模糊和损失厌恶能够用以解释股权溢价的金融问题。由于投资者无法准确地掌握股票收益率的分布状况,当面对很大的不确定性时,他们宁愿做最坏的估计和选择。Maenhout认为,如果投资者担心他们所基于的是错误的股票收益估计模型,他们会要求更高的股权溢价以补偿现实的认知模糊的概率分布。Barberis,Huang和Santos的模型研究演示了损失厌恶的程度的变化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而损失厌恶使投资者不想看到股市下跌,所以他们会要求更多的溢价以抵消高风险的证券。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xlx/9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