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变革,同时也是历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进行培养,逐步提高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自我认识的正确评价,在“润物细无声”的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及心理健康。本文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教学
一.引言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了解,有利于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中学教学是学生心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心智形成的重要过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授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个人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新课改改革的深入,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成为教学的重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能确保历史知识的传授,同时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促使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和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既是新课改中的一个全新话题,也是当今历史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拥有健康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情趣,并从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加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奋斗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主要包括: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出现的问题;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会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与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用合适的方式释放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方向;在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等。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属于心里范畴,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
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需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最关键在于要创设一个宽容、温馨的课堂生活环境,让学生自主、自由、自信,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害怕(怕犯错误)的压力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阻碍儿童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担心受到批评指责)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启发学生大胆发言,对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最热情的鼓励,在班级教学中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对回答正确的,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要发现、指出其闪光之处给以鼓励;对回答错误的,要认识到学生出错是很正常的,先热情表扬其回答问题的勇气和自信,然后再善意地指出其回答的错误。尤其是对后进学生,教师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鼓励,来自教师的表扬往往是他们自信心最重要的来源。课堂提问应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教师要巧妙使用尊重、关注、倾听、鼓励、释疑等各种技巧,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展示自己、发表观点、畅所欲言,这样,历史的课程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2. 中学生要喜欢历史,热爱祖国,关注世界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习历史,可以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和世界的变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智;可以塑造我们的人格魅力和品味。
有些中学生认为历史是陈年流水薄,索然无味。他们对历史不感兴趣,历史知识不丰富,能力不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深刻。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教育学生要怀有一颗敬畏历史的心
历史不是平淡无奇的,是生动活泼的。它由无数的生命和智慧构成,是时间和生命的载体。它的盛衰兴亡与我们的人生紧紧相连。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2.亲身感受历史
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遗迹;参加红色旅游,访问革命圣地,拜谒革命先烈;采访历史见证人等。
3.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让历史告诉未来。
4.历史课堂要“活”起来
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制作历史课件,通过多媒体上课,教学力求形象生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
5.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知识竞赛,鼓励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如:毛泽东的故事、拿破仑的故事;香港回归知识竞赛、澳门回归知识竞赛;评价秦始皇、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6.正确面对历史考试
中学生经常面对考试。有的学生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分数无关紧要,升学如同儿戏。有的过度重视,产生焦虑心理…… 那么,中学生应该怎样面对历史考试呢?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抓紧,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勤学好问。既要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又要形成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知识体系,还要掌握考试技巧。 要充分相信自己,对历史考试胸有成竹。要克服焦虑心理。战略上要藐视历史考试,战术上重视历史考试;告诫自己历史考试不是万能的,分数不能代表一切;把历史考试当作一次练习;要调整心态,懂得放松;历史考试过程中提醒自己:“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考试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考试一次,进步一点
3. 透过历史课程规律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促进健康思维的拓展
历史规律是科学,是无法逃避的理性现实。所以,对历史规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能对个性有更加理智、成熟的判断,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免走向极端(现在有不少学生把任性当个性,把嚣张当能力)。例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的内容反映的是处于剧变时期的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习俗风尚,都体现出了新的特征。我们的时代充满诱惑和迷茫,生活各个方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着、发展着,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我们却时常感到失落和空虚。那如何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既能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又能把握住生活的真谛不至于迷失方向,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这其中,坚守是一份责任也是一项挑战,而历史学科正为此提供经验和借鉴。
。
结合历史名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励志故事,培养学生优良的社会心理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相应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随着现代化的推进, 社会生活的新发展、新变化,使得一些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明显的”转向”:以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信奉”个人利益至上”;以物质享受代替精神追求,信奉”及时行乐”……理想信念的动摇,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于缺失。一些中职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表现为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一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不能正确回答”我为什么来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等一系列问题。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学生普遍地不关心政治,社会使命感淡漠,极少能把学习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缺乏当年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强烈历史使命感。
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历史教学中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这一重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人类历史长河中众多英雄伟人的精神品质,对学生加强教育和引导。毛泽东16岁时发出”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的远大的抱负,周恩来少年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布鲁诺宁肯被烧死也不放弃真理,华盛顿的伟业建立在从小就诚实可信的品质上,林肯通过个人努力、拼搏、奋斗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传奇式人物……通过众多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他们之所以成功,成为对民族、对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的英雄人物,首先在于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真理、”为天下人谋幸福”的崇高信念,在于他们正直、诚信、无私等可贵的品质。
。
四.结束语
。
参考文献:
[1]郭静波.浅析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71-172
[2]郭静波.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吕肖线.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19(z1):64-65
[4]杨云.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1,(57):162-163.
[5]郭静波.浅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8,(5):127-128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xljk/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