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论文】谈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作为一个深爱教育事业的初中物理教师我认为教书固然重要,然而育人却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我认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即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是摆在广大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德育教育,以下仅就我在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恰当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我所在的学校课堂教学所推崇的学习“模式”。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都有自己和群体的学习目标,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在这一个又一个的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渗透是非常重性的,在学生中人际关系的也是较复杂的,有些知识或问题会引起学生争论,在争论过程中逐步同化,达到认知的统一,学生在这些过程中观点上的认同过程中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教师恰当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这些协调过程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抓注机会对学生进行感恩和挫折教育

当实验员老师辛苦的准备实验时,当学校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看到实验效果不惜重金买更好的实验设备时,当我花了好长时间给学生搜集了更典型、更新颖的习题时,当我为了一个图片效果更好想了好多办法时,我都会把握一个恰当的机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们学会感恩。当我实验失败了,当我做的课件意外丢失了,我也把学生们当成朋友去诉说,及时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从形式上看这些好像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其实这种教育可以说是迁移默化的,在完善学生人格方面是很有效的。不仅会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也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1、利用我国科技发展巨大成就,进行爱国情感熏陶

在讲授各文章内容时,我习惯于充分利用教材上安排的彩图和插图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例如:在讲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一章中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图片我给学生拓展我国科技发展巨大成就,进行爱国情感熏陶 ,引起了极好的感情共鸣。我从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的事实。说道2003年我国自己设计的宇航飞船首次把杨利伟送上太空,创下了宇航飞船载人的历史。再谈谈2007年我国自己设计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加强。这些重大事件,学生耳闻目睹、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利用我国古今物理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对世界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方收集资料,利用我国古今物理取得的成就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例如:在讲到“杠杆”和“地磁场”知识时,我及时给学生拓展《天工开物》《梦溪笔谈》《齐民要术》等等,这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书中的相关内容。再例如:在学习“声现象”这一章时,我们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声传播这方面的运用,比如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军队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做的箭筒睡在地上,这样可以听到远处所有传来的马蹄声,对敌人的偷袭及早做好准备。

 3、利用科技人才奋发图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广大科技人才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所取得的。在教学中适时插入科技人员的事迹,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在教学“核能’这一内容时,讲述我国科学界“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国,他受监禁,遭迫害,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即使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他强行记忆资料,仍不放弃研究。后来他幽默地说:“不让我做研究,我会在这里(用手指头)发展。”终于他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4、利用物理学家的平生事迹对学生进行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教育

  如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是物理学史上的一员巨将,但他却说“那是由于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阿基米德只需要一根足够长的木棒而成为能“撬起地球”的人。我国国家功勋钱学森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时,冲破美帝国主义长达五年的层层封锁,依然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内容讲课时紧紧结合教材特点介绍给学生。科学家的那种勤奋、刻苦、灵活、持久、为科学真理不畏强暴而献身的精神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四、利用物理规律本身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规律本身包含许多哲学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正电与负电等,揭示了物质对立统一的规律;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等,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牛顿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等,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来源于实践,同时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例如:讲天体运动时:“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共发现太阳的九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而第九颗行星冥王星由于轨道离太阳太远最近被排除这个家族,这说明科学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再例如在讲“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时,教育学生看任何事物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讲分子运动论时,一个分子的行为和大量分子的行为完全不同,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存在共性和个性,量变到质变的辨证统一观点。讲匀速直线运动、单摆等知识时,渗透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抓事物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再例如《熔化和凝固》一节,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物质发生状态改变的关键点,其间渗透着量变和质变,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直接发生关系,再如雨、雪的产生也是如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合理的渗透德育教育,将严谨的科学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知识体系之中,有时也可以有意识地画龙点睛,点到为止。还有在讲“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关系”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导体的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当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时,绝缘体可变为导体,而当物体内部因发生质变时,导体可变为绝缘体。这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其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我平时深入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将教学内容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加深记忆,同时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利用物理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讲授有关物理知识时,我总是讲点物理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的事例,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态度等无疑是一种好的尝试。如 “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爱迪生电灯的发明,从此人类进入了电的时代;阿基米德在浴室中洗澡,发现身体浸入水中,水就会从盆边溢出,突发灵感:阿基米德定律从此诞生了。这一发现,不仅揭开他苦苦思索的“黄冠”之迷,也是流体力学诞生的庆典。“树上苹果掉下总是落向地面”这在大家看来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在牛顿的眼里却孕育着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伽利略在教堂中发现悬挂在天花板上油灯的摆动,惊奇的发现油灯摆动振幅越来越小.可每次摆动的时间却几乎相等。这就是摆的重要特性“等时性”的雏形,由此诞生了世界第一个摆钟。通过描述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科学推测、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最终发现物理规律的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励了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初步养成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也为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打下思想基础。

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时对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哪怕是一个数据的不准确都会造成实验现象不明显,结果不准确,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任何一个成功的实验都不是偶然的,都是科学家经过无数的实践与探索,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才成功的。如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最终得出电磁感应条件。

  物理史就是一部科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求学史,我们要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为求得真理所作出的努力与牺牲,学习他们捍卫真理、不懈努力、严谨认真、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如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电学方面成就卓越,他曾尝试用几个莱顿瓶电死一只火鸡,但不慎他自己碰及瓶子,被电流击昏。他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放弃研究,相反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空前的“风筝试验”。他风趣地说:“当时,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一个傻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发明了避雷针,并获得了英国皇家协会科普利奖章。这样的实例还有许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不畏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及严谨的求学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激起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总之,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摆在广大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概念的讲述、习题的讲解,实验的探究中探究德育教育的因素,适时渗透,将德育教育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让我们每位物理教师也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的人格塑造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贴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wuli/6595.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6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