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论文】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对比

摘要: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不同于国外,主要是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而国外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进行介绍和对比,从中发现两种模式的不同点,通过对比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转变提供一些先进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字:旅游管理;课程模式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旅游行业的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模式的安排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的完整度,因此对于课程模式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课程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在国内高校比较普遍,即注重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而相对应的能力培养则起着辅助的作用;第二种就是以能力训练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安排上更注重的是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将学生更多的与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学习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从而更加的适应将来所必须面对的社会生活,然而,相比之下学生的理论基础往往不是很扎实。这两种模式正是现在旅游管理专业方面所运用的主要课程模式。

一、国内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

   我们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发现,国内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更注重的是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而国外则更注重另一种。

(一)国内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

   在国内的高校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在进入大学后,其所面对的主要培养方式都是课堂教育。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大多是以老师传授的方式来进行,即我们所谓的面授方式来进行,除了极个别的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外,其他的专业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大学的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在四年的学习时间中(专科为三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的课堂进行的,只有在最后的半年时间才会被送到各个企业进行实习,这基本上是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写照。以渤海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渤海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的前三年学习中大多安排的是学科相关的理论课程,方式基本都是以课堂讲解的方式进行,通过老师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把握。在课程考核上也是以课堂出席率和考试分数来衡量,与实际操作能力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这种课程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为目的,因此对于培养理论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很有帮助。

(二)国外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

   相比国内而言,国外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就很多种多样,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课程”等等,由于篇幅的原因在这里不作一一的介绍。但是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国外的课程模式即使是花样百出,但是始终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课程模式都是以能力训练为本位来进行安排的。相比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国外的高校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上,除了那些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外,基本实践操作都会占到课程的一半以上。我们以美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为例,早在1906年美国人史奈特就提出了“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倡将工作和学习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互相合作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就导致学校在课程模式上不得不将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在课程安排上基本上也是“半工半读”的方式,课堂讲解的环节被大大的削减,多数学生不必一定得通过出席率才能获得最后的成绩,课程的考核也包括社会实践工作和学习两个方面。

   

二、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对比与启示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不同之处

1.课程侧重点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侧重的是学科理论,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侧重的是实际能力,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

2.课程开放性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相对封闭,其主要的培养地点是在学校以及学校指定的场所,相对的课程培养方式比较禁锢,最后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封闭;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则相对开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工作的地方,自主进行理论的学习,最后的考核方式也是以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并重的开放性考核方式。

3.课程培养目标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理论型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出更多的能力型人才,使他们更快、更早的适应社会环境。

   总结分析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模式,我们发现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大多是以培养学生知识理论水平而安排建立的,国外则主要是注重旅游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相对理论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由于培养旅游型人才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因而导致最后的课程模式的侧重点也是不相同的。对于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国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启示

   我们知道旅游管理专业其实是一个实践操作性更为重要的专业,作为一个管理型的专业,更注重的是实际的把握能力和处于危机之内的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国外的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更为实用。如果将国外先进的课程模式引进国内的高校,我们就能避免很多问题,我们知道理论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不同的专业我们使用的课程模式也应该相应的进行改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实际的能力相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我们仍然以渤海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根据笔者自己的调查来看,有少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在外面进行兼职工作,并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兼职导游。这些人在完成学业课程之外还积累的社会经验,基本上是毕业就就业的状态。可见这种方式不仅是培养能力的一种方式,更是避免失业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认为国内旅游专业的课程模式应该向国外学习,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安排一些实习工作课程,这样更有助学生及时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更有助于帮助学校减少失业率。

   当然,我们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进行这个课程模式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能力和学习的比例分配,如果过于重视能力的培养,往往会使学生无心学习,从而荒废学业、得不偿失。

   

   小结

   总而言之,通过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我们更容易发现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漏洞与不足,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际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于旅游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改革,对于课程模式的改革我们必须尊重自身的成果,同时更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方法,从而使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更加完善和先进,培养出更多旅游管理型人才。

  

  

参考文献

曹南宁. 以行业需求为基础的旅游管理硕士课程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陈国生,罗文.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学报.2003.

邸胜男.对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

傅松涛,蒋洪甫.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内容及其实施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顾永惠. 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李柏文,路遥.基于课程论的旅游课程体系综述研究[J].旅游研究.2009.

李敏谊.美国早期教育课程模式与当代中国早期教育课程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9(1)

刘承焜.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创新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

潘琪,李继刚.从英、德、俄、澳四国职业教育改革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3(3)

王翔燕.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2.

肖强.高校旅游管理课程的几点思考[J].大家2011.

于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0.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wenhua/9726.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5年1月9日
下一篇 2015年1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