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于民族自身十分的重要。教育理应为民族文化独特性传承贡献力量。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文化同化,民族文化独特性
民族的内涵
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发育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发展。民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为复杂与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形成与内涵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用以表达的形式与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人类社会对于民族的认识与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古希腊的学者们就曾经使用民族一词,专指以真实或虚构的同一血统或种族的生活团体为基础的社会团体,来描述民族的一些特征。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含义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不分种族集团而把一国之内的成员统统纳入其内,并认为任何一个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是该共同体成员,并希望保持对其认同,就是一个民族。这种认识上的巨大变化,使得民族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目前,中国对于民族的权威定义,主要是来自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关于民族的词条。这一词条对于民族的定义是:“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种族属于生物学范畴,而民族则属于历史范畴。”民族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社会与文化现象,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有其自然的、社会的独特属性。
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文化是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之一。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已多达250多种,所以当人们面对文化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时,一直是众说纷纭,尚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汉语中的文化最早出现在《周易》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当今用语诠释,则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苍生。
《现代牛津辞典》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能力高度的发展,借训练与经验而促成的身心发展、锻炼、修养;或文化是人类社会智力发展的证据、文明,如艺术、科学等。在中国的《辞海》中,文化比较通行的定义更多地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候也泛指社会意识形态。
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对文化的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是他最先把“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来使用的。他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西方另外一位学者克莱德·克鲁克洪(C.Kluckhohn)对文化定义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他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授,而且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之因素。
而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的本质及本质对象化过程和产物的总和。是人类创造世界所凭借的精神智慧和支柱,是人类行为选择的价值标准,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思维模式。
综合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典籍对文化的见解,笔者认为,文化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应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作为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漫长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精神财富的积累。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这决定了文化形成过程极其漫长,使得每一种社会文化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文化还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反映着不同民族独特的个性特征。也就是说,文化会潜移默化地、持续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情感心理和行为模式。
三、民族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上的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包含着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社会习惯等因素。
民族与民族文化间是一种天然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民族因其文化而存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得以维系、聚合与绵延的决定性力量。同样,民族文化也不能脱离民族而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具体的民族才能得以传承。特别是民族文化反映着该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国民品性,而这些被民族文化所反映的特质,不仅属于民族文化当中深层次的东西,也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充分体现着文化的民族性。
民族文化是该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最本质的特征,凝聚着一个民族在其历史演变的自我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智慧、理性、创造力和自我约束力。
四、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民族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博大的内涵和丰富的精华,不仅潜移默化影响着民族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受到该民族成员的认同、遵循、景仰和称道,而且对民族文化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也有着巨大影响,催生出民族文化教育的文明。成为民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民族文化的不断变迁,不仅导致民族文化教育的变革发展,而且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也导致了民族文化教育的千差万别。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碰撞、摩擦、冲突、适应、融合等现象不断加剧,不同族群与社会群体间的误解、歧视、仇恨、恐怖主义行为乃至战争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人们迫切渴望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而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教育培养人的理解、学习和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不但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更好地融入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而且能够传承、发展并创造新的物质与精神文明。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章程就规定,教育应在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依靠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和平,这被界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伦理使命。
多元文化教育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教育领域的映射,构建于民主的价值与信念,旨在寻求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的主体性与平等性,强调尊重异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理解,减少冲突,目前已为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在多民族社会及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及弱势文化的发展、传承权利,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进入2l世纪,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已成定势,虽然多元文化教育的起源是西方国家少数民族群体为了争得平等的文化地位和受教育权,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斗争和努力。但是,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发展和现实状况的不断变化,其内涵和价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最初关注公民权利和特定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扩大到将之看作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保存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在我国,由于各个民族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教育受到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更多的是弘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各族学生能够养成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吸收和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各个民族能够得到共同发展。
在当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我国各民族呈现空前的团结、融合的局面,各民族人民渴望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人们对少数民族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认识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几乎每个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有了不同的举措,即走学习国家统一语言文字与振兴本民族独特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民族文化的同化与独特性保存
(一)民族文化同化
以西方白人文化为中心的同化论思想,可上溯至17世纪美国早期移民时期,并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最初是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中心理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盎格鲁文化同化主义”或所谓的“美国化”,即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谓美国白人“开拓者”,强制要求新移民和少数民族采用与自身集团相同的语言和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初期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民族同化周期说”,或称“接触理论”是其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民族的同化必须要经历一个互相接触和较量的过程,也就是说有一个周期。一般这个周期由接触、竞争、冲突、调整、同化几个阶段所构成,最终被支配集团的文化所同化。用美国社会学者纽曼的评价,同化理论的公式可以用A+B=A来形容。可见,最初有关民族文化同化,主要是从强势民族的利益出发,开展以同化思想为主导的民族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研究的深入,单一的同化思想的弊端逐渐显现,于是相关研究进入了融合论阶段:文化融合论也被称作“熔炉理论”。其代表人物为美国历史学者亨利小特纳。这一融合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不要完全排除各少数民族固有的宗教及文化背景,在互相吸收其他民族包括主流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部分地放弃或修正本民族的文化,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从而共同创造一种综合的、新的第三种文化。用纽曼的公式来形容的话,则是A+B=C。“熔炉”论的提出是有其深刻历史背景的,正如我们经常提及“美国是一个大熔炉”。
民族文化独特性保存
多元文化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对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而是作为一种完整和可操作的教育过程。首先,须了解自文化与他文化的异同,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来增加有关的知识,即所谓的认知过程;其次,是情感的转变及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应学会心胸宽阔和平等对待不同文化;最后,是允许民族独特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教育不是简单的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也包括教育者教会受教育者学会尊重,学会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种认识,或者可以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理解,需要在各个方面增强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这对所有教育层次和所有年龄的受教育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六、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长期积累和凝聚的成果,对于人们修养与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熏陶了人、塑造了人、发展了人,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于民族自身十分的重要。教育理应为民族文化独特性传承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wenhua/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