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运动中攻守平衡发展规律的研究

摘要:在每球得分制规则下,要求网球运动的进攻是为了让对手失误,防守是为了减少失误而伺机进攻得分。若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进攻和防守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互相依存、相克相生又互相转化、呈双螺旋式交替发展的规律,并在战术上合理运用速度、力度、弧度、高度等的变化,体现个人间、对手间的攻守平衡,在个人竞技能力上具备攻防兼备的实力,定能取得理想的击球效果。本文通过对攻守平衡规律的研究,以期对业余网球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网球,攻守兼备,攻守平衡,动态平衡

现代网球的制胜规律是强势进攻、牢固防守、稳健相持,这不仅要求球员能攻善守、攻守兼备,而且还要认识到攻守的相互制约、互相转化等关系,正确把握攻守平衡才能取得理想的击球效果,本文从攻守兼备的视角进一步对网球攻守平衡机制进行研究。
1网球运动中的攻守平衡
1.1个人间的攻守平衡
网球选手个体竞技能力的发展是由其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决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球员运动能力的提高,球员不仅仅要与对手斗智斗勇,而且对自身攻守节凑的掌控也尤为重要,根据自己的体能、技能、心理状态等情况,合理的组织进攻与防守,达到攻守兼备、攻守平衡从而取胜,例如,在心理状态起伏较大,手感较差、体能较好时,要尽可能减少进攻,增加防守,多加跑动,用体能的优势来弥补技能上的欠缺,从而减少失误,总体达到另一种“平衡”。当自己被逼到浅位置的球场外接球时,通常需要用慢速的削球把球打回对角区,重新调整身体的平衡。当精力充沛、比赛状态对自己有利时,应把握好战机猛烈攻击,减少防守。
网球运动要求球员在赛场上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高昂的斗志。不过,始终积极强势进攻未必就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如李娜、纳达尔、费德勒等大师球手在处于劣势时,特闷也不会勉强进攻,而是严防死守伺机进攻。因此弄清楚什么时间该防守,哪一个球该进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总之,进攻是让对手失误,相持是为进攻创造条件,防守是让自己不失误。保持攻守平衡对于网球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1.2对手间的攻守平衡
网球对手间的攻守平衡主要表现在“八度” [3] 变化上。1、网球“八度”是指:速度、力度、弧度、高度、远度、角度、刁度和旋度。例如:在网球双打比赛中,一网一底站位情况下,网前截击球员可以根据同伴底线球的快慢、角度、刁度、弧度、旋度等选择是否要移动封网截击。如果同伴出球角度刁,速度快,可以选择近网站位,如果同伴球软慢浅,则适当后退以换取被对方攻击的反应时间从而过渡还击,双方网前队员根据球的“八度”情况如此前进后退的博弈,无疑是通过远度化解速度,达到攻守平衡很好的解释。再者,单打选手在底线被动时往往将球高高撩起,通过高度化解角度、速度争取还原回位,以求达到新的攻守平衡。还有运用上旋球过网急坠或者小斜线破解击球上网等,都是“八度”在时间、空间的转化来破坏对手攻守节奏达到自己新的攻守平衡。
网球攻防“八度” [3]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动作的方向、幅度及人与球位置关系、攻防队员的位置关系上等。在时间上主要表现为动作的顺序、速率、节奏等。通过时间、空间的变换在八度上互相化解、转化,以追寻对手间博弈最合理的动态平衡。
2网球的攻守呈螺旋式平衡发展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从人体解剖学、运动流体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研究网球。无论是网球的技术还是战术等的攻守都呈现双螺旋式发展,并向着科学化、合理化、趋于攻守平衡的方向发展。
2.1在技术上攻守平衡的发展
世界网球的技术风格大都依次经历了这样的演变[1]:正反手技术经历了从1到5的演变。1、主要以底线稳健正手、反手防守削球为主。2、正反手稳健抽击。3、正反手快速抽击攻守结合。4、快速进攻、积极上网截击。5、掌握挑高球放小球高压球等全面技术。即经历:正反手由防守、稳健到快速进攻进而上网截击,对方为避开截击而防守挑高球,再到面临挑高球过顶需要高压球进攻等灵活的攻击防守技术;从发球的技术层面上看经历了单一的平击发球到平击与上旋发球,然后发展为平击、上旋与切削相结合的综合复杂多变的发球技术。这些都体现了相克相生、趋于动态平衡的发展态势。其实技术的演变是源于控制与制约的矛盾斗争的结果,随着科技的进步,人自身的塑造能力在增强,身材更高大、力量更强、器械的改进、对网球制胜规律认识的不断提升,充分利用场地的大小运用各种击球技术去破坏对手的攻防平衡寻求自身新的攻守平衡。
2.2在战术上攻守平衡的发展
随着竞技网球的发展及技术的不断突破,网球战术的运用也愈发多样。战术由斜线、直线的基本变化发展到直线、斜线、弧线、旋转、长短、力量及角度等组合变化。即现在网球比赛中常用的战术:发球战术、底线战术、发球上网战术、接发球战术、随球上网战术、破网战术。多变的战术组合,是攻守双方不断进攻、防守博弈的结果,愈发趋于平衡,使得比赛就愈发精彩。
2.3在正手握拍方式演变上攻守平衡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英国最早举办了草地网球赛,冠军球员大都采用攻击性比较强的如握手式的东方式正手握拍法[2],1881年美国硬地网球赛上,由于球的弹跳比较高,冠军球员把具有很好防御性的西方式正手演绎的淋漓尽致,伴随着法国红土场地的出现,由于球速慢,大陆式正手上捞式击球,以其强烈的上旋和角度的变化把攻守拉到了一个新的平衡。时至现代网球,西方式和半西方式握拍击出快速稳健的正拍球成为时尚。各时代的顶尖选手代表了本时代网球攻防平衡的最高水平,均以合理握拍方式达到一个高水准的攻防平衡从而统治比赛。从大陆式正手握拍到东方式正手握拍以及到今天半西方式、西方式握拍的演变过程,是网球攻防这对矛盾平衡发展的结果。
2.4在球拍材质及科技方面攻守的平衡发展
最早克瑞默球员用的是木制网球拍,继而康纳斯用攻击性更强钢质网球拍,然后是更好材质的铝合金、碳素、含硼材料的球拍, 现在球拍含碳纤维、钛成为主流。随着球拍材质的改进,球拍技术和设计也越来越科技化,如HEAD网球拍的“镏金”技术,百宝力球拍的GT钨丝技术,PRINCE O3球拍球拍是基于力学、空气动力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研制的,以及尤尼克斯“方头形”、“水滴形”网拍设计等。这些材质的演进、球拍科技的融入以及拍形的设计的变化都是源于人们对网球制胜规律认识的不断提升,是制约与反控制攻守的矛盾斗争的结果。通过不断的改良球拍以破坏对手攻守平衡,达到自身攻守新的平衡。
3网球攻守平衡的发展
3.1网球进攻防守的联系
网球运动项目中的进攻与防守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进攻方发动强势攻击为了击垮对手的防守,守方力争最牢固的防守而伺机进攻,二者相互斗争。同时二者又缺一不可,相克相生,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什么样新的进攻方式就会成长出新的防守办法,有如何顽强的防守也会促使新的犀利的进攻形式。进攻与防守的动态平衡螺旋式发展,矛盾始终成为推动网球球运动发展的原动力。
3.1.1进攻与防守的矛盾与对立
当今网球比赛中,采用每球得分制的规则,要求参赛选手不但靠自己犀利的进攻而得分,同时也要靠对手失误送分,所以如果进攻失误过多,很可能使自己防守陷入绝境。同时若没有雄厚的防守实力,就无法顶住对手的强势进攻,便无法创造有利的进攻条件。
鉴于进攻与防守是网球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只有能攻善守、强攻强守、攻守兼备、攻守平衡的球手,才能驾驭比赛,立于不败之地。
3.1.2进攻与防守的动态平衡
在宏观上网球运动的进攻与防守技战术此消彼长、相克相生的趋于动态平衡成为网球技战术发展的原动力,在微观的个人竞技能力上,也要维持自身的攻守平衡,破坏对方的攻守节奏,才能达到比赛优胜的目的。
3.1.3进攻与防守相互转化
网球进攻与防守在比赛中是瞬息变化的。一、竞赛规则的自然转化,每局交换发球由进攻转入防守,竞赛规则上给予每名选手进攻的机会是均等、公平的。二、进攻与防守又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进攻不当则陷于被动,防守积极也会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强有力的进攻可使防守能力加强,攻击性防守也能促使进攻机会的增多。任何一方在攻守环节上把握不好都可能失去机会。
3.2进攻与防守的相互作用
纵观世界网球技战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进攻与防守对抗始终贯穿于网球运动发展的整个过程。例如:大力变线抽球技术的产生导致了防守方的开放式移动击球步伐的出现;大力发球技术刺激了接发球技术的发展;网前截击技术推动了底线进攻技战术的运用也致使了挑高球技术的出现,与挑高球相对抗出现了高压球技术;进攻与防守技战术的相互对抗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进攻技战术的提高带动了防守技战术的进步,而防守技战术的加强,又反过来促进进攻技战术的发展,形成了网球技战术发展螺旋式前进特征。
4攻守动态平衡与网球运动的发展
网球攻守矛盾是促进网球运动发展的源动力,进攻与防守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使进攻与防守发展的轨迹呈现为双螺旋形,不同时代的顶尖选手均代表了该时代网球攻守平衡的最高水准。若干个最高水准的动态平衡组成了螺旋形,网球运动得到了向前发展,如果网球的攻守处于失衡状态,那么网球攻守发展的速度也就会放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正是攻守内部的动态平衡的形成和发展才导致了网球运动呈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5结论
5.1网球运动中进攻和防守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互相依存、相克相生又互相转化,二者呈双螺旋式交替发展,攻守的动态平衡始终成为推动网球运动发展的原动力。
5.2通过时间、空间的变换在八度上互相化解、转化,以追寻合理的动态平衡,最终达到进攻强势、防守坚固、相持稳健,才能最终获得比赛的胜利。
5.3每球得分制要求运动员的攻防技术更加全面,准确和有效,进攻与防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把握攻守兼备、有效的组织攻守这是网球运动的基本制胜规律。
5.4攻守内部的动态平衡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网球运动呈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tiyu/1011.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