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每年总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但是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000万吨左右,2007年我国农业部重点推行了玉米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其中包括农业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尽可能的降低化学技术的适应程度,通过各个技术的相互配合协调进行综合防治,将重大病虫害危害降至最低,从近几年试用效果来看,防治效果比较明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我国玉米生产更加高效、稳定。本文主要选择了四方面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玉米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是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由北至南一年可发生1~7代,主要的危害是幼虫驻食玉米心叶、茎秆以及玉米穗,玉米心叶期时,幼虫主要驻食未展开的心叶以及叶肉,形成花叶;待抽穗后,幼虫进入茎秆,阻碍雌穗发育,进而导致减产,被驻食处易折断;花粒期时,穗粒受到驻食,破损的穗粒逐步霉烂,品种下降,能够造成10%~30%的减产。其主要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如下:
1.1 农业防治:选择较强抗虫性的品种种植,我国华北地区玉米收获后要将秸秆进行粉碎还田,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玉米螟越冬的基数;尽可能的在玉米螟越冬化蛹前将其寄住的作物秸秆彻底处理,将秸秆用作燃料、饲料等等,有效杀灭虫源,减轻受害程度;在夏玉米三代发生区,要控制春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对减轻夏玉米的危害有利;可以利用玉米螟成虫喜欢在高达密植的玉米田地产卵的习性,有规律的种植早玉米或者谷子,进行成虫诱杀,诱集害虫及虫卵进行集中防治;在打苞抽雄时期,玉米螟成虫选择尚未抽出的雄穗上进行驻食,在虫害危害严重的地区,可以进行隔行去除一半的雄穗,将其在田外集中焚烧处理,有效杀灭70%左右的幼虫。
1.2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主要选择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主要利用赤眼蜂习惯将卵产于害虫卵内发育生长,从而消灭虫卵,控制害虫的数量以及危害范围,这是大面积种植区玉米螟防治的理想手段,这一技术实施的关键环节有赤眼蜂产品的选择、放蜂的数量和时机以及方法等,其技术要点如下:
选择优良的品种作为种蜂,按照具体防治的要求和生产技术规程交由厂家进行生产,再将规范化的松毛虫赤眼蜂产品由农业部门推广至广大农户手中,进而指导农户根据具体的生产规模和危害情况进行施放。放蜂的时机:在每年的6月份开始,由技术人员带领农户在放蜂区对玉米螟的化蛹、羽化程度进行定点调查,一旦其化蛹率超过20%,向后推算10天即为玉米螟的产卵初期,进行首次放蜂,使其寄生于产卵高峰期前的虫卵内,后隔5天时间进行二次放蜂,使第二批蜂寄生于高峰期前和高峰期的虫卵内,起到加强巩固的作用。放蜂的数量:根据种植区的面积和危害程度进行控制放蜂量,按照每亩放蜂1.5万头的标准施放,首次放7000左右,第二批放8000左右,其放蜂量为有效蜂量,放蜂时要充分考虑蜂卡的寄生率和羽化率,每亩地设定一个放蜂点即可。放蜂的方法:要根据每亩地放蜂的数量、蜂的寄生率和羽化率以及放蜂点的设定,将蜂卡分成若干小块,每块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寄生卵,放蜂时将小卡别在玉米植株中部叶背面,这一技术效果比较凸显,既方便又环保,对农作物造成的伤害极小,也保证了人、牲畜和环境的安全,施用该技术的主要区域为我国北方大部分玉米种植区。
2 大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又称为枯叶病、叶斑病等等,也是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范围较广,危害比较严重,主要在我国东北、华北、南方等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发病,受害严重的地区其产量能减少一半以上,大斑病的发生与传播不仅与玉米品种的感染病程度有关,还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适宜该病发生扩散的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气温持续几天低于15℃或者高于25℃、相对湿度低于60%,会抑制病害的发展,在春玉米种植区,通常拔节到抽穗期之间,气温比较适宜,一旦出现连阴雨天气,病害就会快速蔓延,造成大面积危害。播种较晚的玉米,生长中后期会遇到维持较长时间的雨季,加快病害的蔓延;玉米孕穗、抽穗时期如果氮肥供应不足,则会导致严重病害;在低洼、密植、连作的种植区,发病几率很高。其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如下:
2.1 农业防治技术:选择抗病高产的优质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病菌的发生、繁殖、危害情况决定抗病能力强、耐性高的优势品种;尽量适时早播种,保证基肥充足,增加氮磷钾肥的比例,及时的清除田间以及周围的杂草,培土保墒,摘除玉米苗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的湿度,及时追肥,促使玉米秸秆粗壮,抗性提高。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田地,将秸秆进行集中高温发酵处理,在进行还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提高秸秆还田的效率,加快带病植株组织的腐烂,有效降低次年幼虫的数量,控制危害源。
2.2 化学防治:对于商业价值较高或者高产田地来说,进行化学防治是有必要的,在心叶末期到抽穗期之间,可以选择50%的500倍稀释液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也可以选择50%的600稀释液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5……的800稀释液苯菌灵乳油、800稀释液的75%的百菌灵可湿性粉剂等低毒性农药进行喷洒,每隔10天进行一次防治,要保证2~3次的防治,适用于大斑病频发的东北、华北等地区。
3 玉米锈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锈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华北以及西南地区危害较为严重。锈病发生以后主要危害玉米叶的光合作用,进而导致玉米发育不完全,铁锈色病原菌污染玉米穗,使质量下降,可以造成5%~10%的减产量。其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如下:
3.1 农业防治:选择抗病性加强的优质品种,早熟的玉米品种一般易感病,马齿形品种抗病性较好,要充分利用本地抗病品种的搭配种植;进行科学的管理,控制氮肥的施用,增加磷钾肥的追施,适时喷洒叶面营养剂提高玉米抗病性;控制浇水量,降低田地的湿度;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秸秆,彻底处理后再进行还田。
3.2 化学防治:农药防治对于锈病防治是必不可少的,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500倍稀释液的25%浓度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也可以选择600稀释液的40%浓度的多硫悬浮剂、150倍稀释液的30%浓度的固体石硫合剂等低毒性农药,每隔10天喷洒一次,保证2~3次的防治。
参考资料:
[1] 李探林.常见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64-65.
[2] 盛宇,郭玉波.浅谈春玉米病虫害发生与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3):41.
[3] 王盛荣.鲜食玉米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1(3):37.
[4] 孙卫华.高产玉米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3):7.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spaq/9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