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

摘要:中职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学生成长过程就是德育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产生于生活经历,由此引发对道德要求的认同感。德育生活化就意味着每一名教师要真正领会德育源于生活,让身边发生的事作为德育的内容,以鲜活的生活事例替代德育理论的空洞、乏力。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社会关系来了解道德的价值内涵,在生活中学会选择或判断,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正确成长。

关键词:德育理论 道德的价值 道德要求

一、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一)西方教育家理论

1、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道行”

亚里士多德指出道德的存在与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即道德以生活为基础,脱离生活的道德是不存在的。生活就是道德的一个重要来源,即要从具体、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对道德加以诠释与理解。其次,他强调人的德性并非是先天内定的,而恰恰是可以在生活实践中生成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也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训练。另外,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为了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因此善的生活要在实践当中获得,道德的品质只有通过相关的实际训练才能生成,而也只有在行为中生成正确的道德习惯,才能真正全面的完善自身的道德品性。

2、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只有推行自然主义教育,才能造就理想的人。自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要以人的自然天性与自身的发展规律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时,应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由。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尊重他们自身发展的自由性,并且在体验中生成自身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性,人为地跨越自然发展的秩序是不允许的,也是不道德的。

3、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

他继承和发扬了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提出“教育即生活”,倡导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应植根于生活当中。他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主张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并不是一味的灌输式教学和强制性闭门读书。在教学中倡导“从做中学”,杜威反对知行脱节的、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仅仅以传统的灌输“关于道德的观念”的做法,主张按照实际的社会生活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应该遵循学生本身德行发展的规律,要结合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各个课程的内容来进行,让道德训练融于学生的社会活动中去。用强制和灌输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是不合理的的,也是不可取的。他提出的方法之一是主张以对道德问题的“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

(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就是指在生活中开展教育,用生活来表现教育,以生活来检验教育。他还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纯粹的道德生活是不存在的。

2、“社会即学校”

教育的资源、方法、工具、环境等都与社会有着极大的联系。目前学生就如一个在学校这个“大鸟笼”中的小鸟们,各个课程和德育如同“鸟食”,鸟儿只能从主人提供的食物中获取能量,而非自身去寻找获得的。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要扩大范围,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开放给学生,把整个生活的世界提供给学生。让教育冲出校门,走向社会。

3、“教、学、做合一”

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学习的方法为依据,学习的方法要以实践的方法为准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方法。教育要与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即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真是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切身体会,从而接受道德训练与教育。

二、中职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一)德育内容说教色彩浓郁,忽视学生的可接受性

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一是口号高,二是目标大,内容“高、大、空”。 德育目标严重偏失、片面,一味地追求德育目标政治化、理想化、工具化、绝对化,缺乏实际操作内容。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忽视了德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德性为根本目标,仅仅以向学生灌输学校的各种的行为规范、德育准则等简单的方式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很少有老师向学生解释或与同学一起讨论遵守这些规定原因和道理,甚至以默写或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缺乏内在的情感认同度。

实践告诉我们,单一的灌输式、强制式的方法最容易应发学生的抵触和逆反情绪。中职学生们最反感老师不考虑学生情感上的接受能力,一味的采用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德育必须要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并非强制性灌输。

(二)德育课程的教学上与学生知行脱节

1.德育课程教学仍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为主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情况下,目前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仍采取“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德育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效果不佳。以教师为中心,造成师生关系不平等,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独立思考能力减弱、视野狭窄等问题。教师往往预先设计好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很少有顾及到学生的个体需要。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离,仅仅局限于课堂,造成学生的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和自主能力下降,知行脱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道德生活或问题时难以解决,无法适应,自己道德认知无法转化成个人行为。

2.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分工明确,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味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课堂上也很少看见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或与老师的互动。课后老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度和把握度,是真正消化,考虑得太少。大多数教师选择忽视学生的互动、倾向于单向灌输的德育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轻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接受度和情感态度,缺乏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渴望未得到激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发挥,自己理解和看法无处表达,无法检验。学习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变化,导致学生积极性减弱,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造成沉闷、封闭、的课堂气氛。

(三)重视显性评价轻隐性评价

由于德育的实效性有其本身的滞后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否有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不能立即表现出来,而教师评价学生时仍以受教育者是否遵守了学校的规范为标准,导致道德教育不够深入,形成对学生整体道德认知的片面化和简单化。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知行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素质教育难以深化,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三、中职德育生活化的对策

(一)德育目标生活化

在学校德育中,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德育目标要生活化,使其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坚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不应该将德育目标定位过高、过大、过空、过远,而要让学生觉得目标并是切实可行的,只要自身付出努力就能够做到。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从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大体性格特征、情感接受能力等情况出发,以此来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使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德育目标体系,确定目标。从贴近生活实际的的德育开始,随后逐步发展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德育目标。避免用相同的目标、方法去培养和教育学生,更不能用一样的标准来评价学生。

德育的目标只有充分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响,才能使受学生在生活中得到与其情况相符合的,合适的道德训练。

(二)德育方式生活化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由此引发对道德要求的认同感。德育课程的内容只有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才能引导他们的正确的道德情感和认识。所以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要使他们内化成自身的行为,那么就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体验实际生活,从而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向实际生活中去,不拘泥于课堂,在校园、家庭、社会和实践中去增长自己的智能,培养才干,内化学生的道德思想。

(三)德育教学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就是要告便封闭、孤立、强制、灌输的课堂教学方式,淡化显性“灌输”的痕迹。提倡开放式教学,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形成互动合作,学生参与度高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自发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创新,使教学手段多元化、具有多样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体验,充分理解,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情景,力求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模拟操作等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德育课堂中自发地形成正确的德行。

另外,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另外一方面,在多变的、复杂的道德生活环境中去积极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并获得全面发展。

(四)德育评价生活化

传统的德育评价方式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考核。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道德形成效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评价不能简单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既要关注受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变化和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德育学习的水平,还要关注他们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注重对学生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德育发展情况趋势和三者之间的比较。不以结果为中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结语

道德与生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生活是道德赖以生存的基础。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本源的道德教育理念,德育从生活中来,也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需求,只有当我们真正实行生活德育,坚持“学生是德育的主体,生活是德育的源泉,实践是德育的根本,发展是德育的终极目标”的理念。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体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形成并发展良好的品德,从而感受道德教育的魅力,德育才真正能有实效。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sixiu/6141.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25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