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生态文明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
2、“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的诠释
生态文明就是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现代和后代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生活方式生态化,在日常生活和物质消费领域中确立全新的道德标准。而传统的“天人合一” 思想中,内在地包含着处理这些关系的追求和思考。首先, “天人合一” 是系统整体的和谐观。其次,“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的命运始终与大自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人类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虽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准确定位,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天人合一” 的意蕴。第三, “天人合一” 建立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秩序。
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我国的生态状况也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 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4、 “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可以作为人类改善生态环境的思想资源,可以吸收它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和谐思想和重要思维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个人到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到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有其广泛的影响,甚至至今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对这一思想进行当代生态解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会起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因为生态文明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少数人的思考,而必须是所有人的共同参与。
一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天人合一”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思考,这种整体视域作为自然法则,要求我们认识事物需要辩证思维,要尊重客观规律,注重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它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合理保护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协调,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思考,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当做一个历史发展的系统整体来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地维护生态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二是要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天人合一”将人与万物一视同仁,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对自然的破坏,都是由于人没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应当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的教育中,引入生态伦理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成为民众日常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觉的思维方一式,并转化为共同的行动。
结 语
“天人合一”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传统。“天人合一”有对天人关系原生状态肯定的意味,人是天的产物 ,肯定自然界先于人的本原地位。 “天人合一”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性思维的。“对人与自然未分化的合一所进行的整体观使得中国文化有着对整体、群体的认识。”“天人合一”导引出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大自然万事万物的生存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天人合一”对人性、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发挥“天人合一”在现代的意义,也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要建立天人合一的新秩序,不但要求人类对自然要负起道德义务和责任,而且要求人类拥有解决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本质力量。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既说明了那种以人为主人、以自然为奴仆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那种主体性黄昏的到来,使人们从盲目乐观自信、不可一世、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美梦中醒来,也说明了,人仍然没有足够的智慧了解人类、自然界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之道。人类要步入一个高度文明、高度进化和发展的社会,一方面必须抛弃那种为所欲为的带有破坏性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自我把握的本质力量,增强自控制、自调节、能动创造的主体性,真正成为自然自我意识的承担者。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给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一种方向性的范导和制衡作用,而主体性思想则为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提供现实手段、措施、动力因素方面的思想指导。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只有在实现了“天人对立”基础上的“天人合一”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真正需要的。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sixiu/1292.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