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尤其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并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数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讲,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尤其是数学具有非常强的系统连贯性,一旦其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出现的问题,就会很难讲往后的知识彻底弄懂,因此,很多人都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讲解,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才会接触到一些逻辑性稍强的内容,但是,对于刚刚进入学校的小学生来讲,还是没有语文课那样学起来容易。并且,传统的数学课堂也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一些概念和定理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记忆,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不好。
注意巧妙导入,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因此,巧妙地导入新课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先用木条按照书上的说明和图示,制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学具。刚开始上课,我就请两位同学到教坛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接着要求他们摸一摸、拉一拉。然后向全班提问:“你们发现什么?”有的同学就能说出:三角形没有发生变化,平行四边形真的变形了。接着我就问:“你们想了解更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吗?”顿时,全班的学习气氛达到高潮。这样运用直观演示,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加强直观教学,形成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参加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可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己学习过的公式、法则去解决新的问题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紧接又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都争先恐获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外形是圆的,这样学生就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感性认,然后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
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增强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充分利用实物教具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学生动脑动手感知学习内容,做到乐中求知、动中促思、学中增能,记忆深刻而牢固。在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探索性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突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 4 分米,宽 3 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将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动一下,长方形形状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这时候面对学生的种种猜想,我们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学生的回答,而是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这种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计算公式要好得多。
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促进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的过程不简单的理解为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幼小的心灵, 我们认为这才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所以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对一些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等都有浓厚的兴趣,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故事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要给一群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跟小猴说 :“我给 8 个桃,平均分给 4 只小猴,行吗 ?”小猴子听后连忙摇头,嫌分得太少了,大声喊道 :“不行,不行。”猴王缓了口气说 :“吧 ! 我给 80 个桃,平均分给 40 只小猴怎么样 ?”小猴子贪婪地说:“大王,请您高抬贵手多给点行吗?”猴王立即拍着胸脯,慷慨地说 :“我给你们 800 个桃,平均分给 400 只小猴,这下总该满意了吧 !”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呢 ? 为什么 ? 这样设计的应用题,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shuxue/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