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增强模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效

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观察、实验和探究,生物学的教育也离不开这些科学手段。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更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既需要习得生物学基本事实和获得生物科学知识;又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锻炼合作和实践创新能力,并且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某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要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纷纷改进传统的教育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模型作为一种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手段开始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在初中生物教学阶段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而这个做法现已被纳入了高中生物知识目标体系当中。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采用文献法针对以往的模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并理清了国内外有关模型教学的具体情况,以了解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已存在的问题。然后本文以初中阶段生物教学内容进行实践,采用新课程下模型定义将其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将北师大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中的内容作了梳理,选用了恰当的课程内容分别使用三种不同的模型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实践。本文研究了三种主要模型的建构步骤,并且分别配以相应的案例分析过程。也将使用模型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情况作了总结归纳,通过实例分析使用模型的注意事项,以增强模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效。

3.3.1通过分析模型进行课堂教学

根据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笔者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设计了相应的模型进行实践,其中最基本的一类活动是学生结合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模型建构。该模型的建构是在学生对其知识体系比较清晰的情况下建立的,比如对细胞模型的建构和对叶片模型的建构,学生已经习得相应的生物学知识,通过物理模型的建构可以让学生将微观的结构宏观化,加深对生物原型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3.3.2通过建构物理模型来认识生物体结构特点

在新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物理模型的建构,从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躯体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一节中,如果学生们仅仅按照课本上活动的步骤制作一个“伸屈肘模型”,用理论来套模型进行实践,就会变成对理论认识的死记硬背,而不是通过生物模型的建构来自己建构理论知识。笔者将该课堂活动布置为课前作业,可以分小组集体完成(2-4人组),然后课堂上根据自制物理模型的使用情况,通过小组间的对比活动,来认识结构,由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原则再来建构理论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3.3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种生物模型进行辅助

如果遇到非常抽象的课程内容,学生既不能通过把微观结构变成宏观结构来认识,也不易从文字中理解知识结构,那么就可以采用多种生物模型同时使用的方式来构建新知识。以“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为例,该课内容理论性强,而且没有实物材料等进行直观观测,只能借助于挂图和文字,学生理解困难,该处笔者设计了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两类同时使用,先笔者突出遗传物质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完成概念模型的设计,然后再使用实物模型进行重点(染色体、DNA和基因关系)的强化突破,最后再以概念模型习题完成知识小结,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4复习课上的生物模型教学

复习课程需要将繁杂的概念、零散的知识点和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整理清楚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重复课本上的重点知识而不加以总结,则会使复杂非常的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上课兴趣,也失去了复习的本意。运用概念模型总和章节重难点进行专题复习,可以把分散的相关联的知识点系统化,让学生通过建构的过程来复杂,更加轻松而完善。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shengwu/8566.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12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