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本文基于1994-2012年新疆入境旅游统计数据,结合新疆近20年客源市场的发展过程,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时空特征、亲景度与竞争态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和细分,提出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策略,旨在为新疆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提供决策和参考依据。
首先研究了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年际集中指数、年际变动指数、环比增长率等指标反映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在时间发展上的规律;运用聚类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分析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演变的规律。通过对新疆入境旅游市场时间、空间结构和演变规律的探讨,旨在发现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运用亲景(疏)度和竞争态指标对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偏爱程度,竞争态势的分析,并结合年际集中指数和亲景度分析关联性,结合亲景度与竞争态分析关联性,探索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在亲景度与竞争态上的演变规律,分析各大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对新疆的喜爱程度、市场结构,发展潜力等表现出的特征,从而提出对策与建议。
最后阐述了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策略,提出了从目标市场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细分、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宣传推广、危机管理、旅游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来促进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旨在为新疆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新疆;入境旅游;时空特征;亲景度;客源市场
1 引言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综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增加旅游收入、扩大对外开放路径、促进国际合作交流[1]的重要手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逐步开放入境旅游市场,九十年代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国入境客源市场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占入境游客十分之九;另一部分是外国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海外华人),占入境游客十分之一。外国客源市场以亚洲为主体,占我国外国人客源市场的6/10左右,是中国的基础客源市场,欧洲和北美为两翼,二者占客源市场的3/10左右,是我国的传统客源市场[2]。其中,2010年中国入境游客133762200人次,较上年增加5.76%,其中26126900人为外国游客,增长19.10%,香港同胞79321900人次,增长2.57%,澳门同胞23172900人次,增长2.00%,台湾同胞5140600人次,增长14.64%。吸收外汇美元共458.14亿美元 [3]。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要继续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深入研究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特征,为制订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策略提供参考[4]。
新疆的旅游资源,类型与档次高,功能齐全,博大精深,拥有绝对的资源垄断优势,又与八个国家接壤,具有发展边贸旅游和跨国旅游的特殊市场优势,能适应不同阶段国家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对国际和国内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5]。新疆的旅游业自1978年起步发展以来,入境旅游人数从88人次到2011年13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4.6万美元到4.7万美元,可以看出新疆的入境旅游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由此可见对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变得尤为迫切,在这一问题当中,首要是对入境旅游空间和时间上呈现出的特征研究,只有熟知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分布规律才能因地制宜的采取适用于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对策,为新疆的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基于新疆入境旅游1991-2012年统计数据,运用了地理集中指数、年际集中指数、亲景度等指标分析了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变动特征,可以得出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特点与发展的不足之处,目标是为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新疆入境旅游市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是准确开发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对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之后才能够提出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优质策略,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来改变已有的发展策略,制定更加适合新时期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策略,将新疆的旅游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位置。
1.2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国外研究现状
从旅游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大多数倾向于对旅游客流的时空分布规律的探讨,如Chi Ching Yuem用季节性指数分析了赴新加坡旅游的日本旅游者的季节分布规律[6]、Derek J. wade等对坦桑尼亚的国际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7]、欧洲地区的分析报告[8],还有Myriam Jansen-Verbeke用旅游者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与出游指数研究欧洲旅游客源国的地理特征[9],Christine Lim使用移动平均比率计算旅游者的季节性指数,进而总结出赴澳大利亚的韩国游客在季节性分布中的规律[10]等。
在旅游市场的经济学方面,Eugeni Aguilo Perez等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大众旅游市场的消费结构[11];Connic Mok和Thomas J.Iverson研究了赴关岛旅游的台湾旅游者的消费结构[12];Susanne Becken和David G. Simmons总结了新西兰旅游者对不同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行为的不同消费模式[13];Helen Breen用不同调查方法评估了旅游者的消费状况[14];Pearce和 Douglas G研究了影响新西兰入境旅游中供应商选择的因素[15];Sahli Mondher和Nowak Jean-Jacques(2007)从贸易理论的角度上探讨了入境旅游对本国福利的促进作用[16];Mazumder Mohammad Nurul Huda和Ahmed Elsadig Musa(2011)用输入-产出分析了入境旅游对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17];Shi Hui(2012)以澳大利亚为例分析了税收在入境旅游中的报酬递增效果[18];
从市场学角度出发来分析旅游市场,诸多学者都对其有深入的研究。S00 Cheong Jang等对到美国和加拿大的日本旅游者的市场进行了细分,并以收益、风险、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和细分市场规模等选择了合适的目标市场[19];Gordon waitt研究了韩国的入境旅游市场和开发对策 [20]、Ken和Sue等研究分析了客源市场与促销策略[21]。Hsuan Hsuan Chang(2009)基于入境旅游者的角度研究了台湾MRT(MASS RAPID TRANSIT)的营销策略[22];Halkides, Mihalis(2012)基于面板数据分析了美国入境旅游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旅游需求是有弹性的旅游价格,实际汇率和旅行费用的收入[23] 。
从心理学为切入点对旅游活动的研究,是现代旅游学术研究新的领域。早期的旅游者心理类型与旅游地选择的关系模型是Plog的研究成果;Vladimir Balaz等分析了欧洲的日本旅游者及其旅游行为与发展趋势[24];Zhang Qiu Hanqin和Terry Lam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大陆赴香港的旅游者旅游动机[25];H.R.Seddighi和A.L.Theocharous利用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对旅游者旅游决策行为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26];Bertine Bargeman等用序列方法对度假旅游行为进行了研究[27]。
研究手段上,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不断完善的现在,欧美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现代检测技术运用于观察与记录旅游者的人数、国籍、年龄、旅游方式、交通选择及餐饮住宿选择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开展了多种旅游心理感受调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为这些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其研究结果为旅游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和指导[28]。
综上文献的梳理后发现,学者从某一个角度或学科切入研究入境旅游的占大多数,而系统地分析旅游市场的文献并不多。若要综合开发旅游市场,应该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与学科知识融合,以便全面掌控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实现全方位开拓旅游市场的目标。因此,学者要多学科、多角度地分析旅游市场,而这将是旅游市场的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偏向。
1.2.2国内研究现状
(1)对入境旅游市场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入境旅游市场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陆林1990年在《试论我国国际旅游业首位客源市场》中对我国国际旅游业首位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29];余向东[30]对1978年以来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做了研究,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归纳为“三为主,三为辅”的结构特征;张蓓根据1995-2005年入境的24个国外客源国分为四种:韩国、日本、美国与俄罗斯、其余各地区,并评估了其重要性[31];黄秀娟利用重要性-业绩分析方法(IPA)分析了福建省在各个入境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32];蔡善柱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层次与结构特征[33],孙根年、李景宜基于入境旅游人数,将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的双指标进行组合,构建了全面反映旅游市场竞争态及其转移的模型[34]。
(2)对入境旅游时空分布及规律的研究
陈建昌、保继刚分析了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后总结出大、中、小三种尺度下的旅游者空间流出规律[35];陆林(2005)根据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研究我国入境旅游的省际静态差异,将大陆31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切入研究了1990-2002年省际旅游经济差异的总体规律及空间结构特点,阐述了区域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规律,并提出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因素[36]。马耀峰、李天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入境旅游时空动态与变化规律,分析了入境旅游客源地、行为模式、时空动态数学模型、时空动态预测等,得出入境旅游者的空间特征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西过渡、差异明显”的结论,同时提出入境旅游流高度汇集在于城市地区,北京-上海-广州、北京-上海-深圳、北京-西安-上海涵盖了我国最主要的入境旅游线路 [37]。柴寿升(2007)通过分析青岛1996-2006年入境旅游人数的变化,发现青岛的入境旅游季节性强度指数有不断减小的趋势,研究指出青岛入境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越来越均匀[38]。章锦河(2005)提出国内旅游流的产生和分配呈现出“大分散与小集聚”的特征,并形成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滇川渝、陕五大国内旅游流输入地[39]。翁瑾(2008)发现我国入境旅游在总体趋于分散的同时也存在两个明显的集聚现象,一是入境旅游长期以来在传统旅游热点地区高度集聚;二是云南发展为新的集聚中心[40]。汪德根定量分析了1995-2004 年苏州国际亲景度和竞争态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并探讨了 4 类亲景度市场和 4 种市场竞争态的相关性分析[41];部分学者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了对各省区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时空分布规律的演变上。如陈瑛[42]、王仕莲[43]、徐致云[44]分别分析了陕西、云南、海南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时空特征等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和学术进步,对入境旅游的时空分布和客源市场的变化研究可谓的“遍地开花”,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在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上不断有创新,基于时空变化角度来研究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分布规律和市场开拓无疑是现在研究入境旅游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6结论
基于时空特征的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是以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依据新疆统计年鉴、国家旅游局官方数据等其他有关历史和现状的资料,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运用了地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等学科交叉的学科知识理论,在收集了大量统计数据和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利用EXCLE、SPSS、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到图表,为定性分析提供依据。本文从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亲景度与竞争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在时空上的特征与演变规律,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1)新疆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递增的态势(除去2003、2009年),近两年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客流总量上保持稳定的增长。
(2)新疆入境旅游市场从时间序列上分析,年际变动指数变化过大,环比增长速度较快,客流量变动大,尤其在近两年表现尤为突出,表现出不稳定性。从季节变动上分析,新疆入境旅游高峰集中于每年的5-10月份,在8月达到顶峰。旅游淡季从11月持续到次年4月,季节性明显。
(3)新疆入境旅游各个客源市场在时间变动上分析,25个客源国中年际集中指数较低的有哈萨克斯坦、独联体、日本、港澳同胞;旅游需求年际变化不大,客流量呈现出稳定的特征。蒙古、瑞典、印度、巴基斯坦和新西兰客源市场年际变化较大,客流量在时间上表现出不稳定性。其余的客源国介于二者之间。
(4)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从空间角度分析,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呈波动性变化,无明显规律,客源市场时而集中时而分散,稳定性不高。通过对客源国聚类分析发现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哈萨克斯坦和日本)与欧洲(特别是独联体市场),北半球国家多于南半球国家。
(5)新疆入境旅游流在新疆区内的变动主要流向了乌鲁木齐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年接待量在10万人以上。其次是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喀什地区,年接待量在1-10万之间。入境旅游者选择北疆的旅游多于南疆,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不平衡。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scyx/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