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内容为专题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课时推进速度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历史课堂在大量内容下,课堂教学的高效有用,成为一线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课堂 高效
一、历史高效课堂问题的来源
我省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三年多的时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课时推进速度慢。面对这样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既要完成教学基本任务,又能体现新课程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理念,同时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即创设历史高效课堂,成为历史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大问题。
二、高效课堂建设的理论探索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都知道,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之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的主战场。所以,要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历史课堂教学。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历代教育者也总结归纳了一些能为高效课堂提供依据的教学理论。现举例如下: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意味着一旦他对某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老师的协助引导,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前积极预习,俗话说“预则立”,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
(二)、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基本含义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共同目标,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而合作;强调合作个体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只有依靠个体间的配合和协调,才能实现共同目标;强调个体目标和共同目标的同一性,在合作中,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使个人目标也获得实现。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课堂上,教学设计的灵活、教学情境的形象生动、教学结构的正确划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运用等等,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广泛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三)、与以上理论相印证的是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在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他将学习方式分成了几种: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结合以上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有以下途径可以更好的创设历史高效课堂。
三、新课程下历史高效课堂的实现途径
(一)教师的建设性工作
1.备好课。备课是教学“预设”的过程。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 如必修Ⅰ的专题一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六介绍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同样都是文明古国,为什么在政治制度上差别如此巨大?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别?教材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依据重点难点分布,分配各部分内容的比例及其所需时间,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通过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解,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更有效。如我在讲述《罗马人的法律》就采用了列提纲对比公民法和万民法,给学生提供了时间、范围、内容、形式、形成原因等几个对比点,学生看就一目了然。“教师要在比较异同中让学生发现问题”[1]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针对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课堂效率自然能够得到相应的保证。
2.精心准备课堂提问。古希腊著名学者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教育理论中就包含了提问方式,通过提问使对方(学生)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进而掌握知识,所以课堂上提问越是有效则越能提高整个课堂的效益。那怎样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准确的设问。提问题最忌含糊其词、不着边际,无法作答,把问题细化,学生才能更好理解。 (2)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层层深入。如我在讲述《启蒙运动》时,为了让学生评价伏尔泰的思想,先列出一段史料“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伏尔泰语录》”先明确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再进行评价?这样有梯度的设问才会让学生感觉不难,才能更有兴致的学习下去。(3)设问要有开放性,才能符合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民版必修一中,就设置了该开放性问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不会僵化学生的思维,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求解,全面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能力。
3.锤炼具有幽默感的教学语言。历史本来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构成的,好笑的人和事不胜枚举。我们大可以挖掘一些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的一些,来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如在讲述必修一的《辛亥革命》时,提到了黎元洪这个人物。可以补充以下内容“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看上了黎元洪的名望,把他从部属的床下拖出,硬要他当大都督,黎不干,连叫休要害人。以他的名义发表的第一张布告是革命党人代签的。此后几天,黎一直一言不发,直到看到革命形势锐不可挡,黎元洪才开始活动起来,要知道黎元洪曾经还枪杀过革命党人。革命党就这样把用鲜血夺来的政权拱手相让,岂不可笑吗?”幽默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本来我们的课程安排大多在下午,以调侃的方式既能一起学生共鸣,又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4.养成阅读的习惯。“书籍能使人进步。”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入牛毛,只有即时地更新自己,教学才能更贴近学生,学生才更容易接受。比如我在讲述《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时,恰逢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并且在成都吃火锅,我就引用了上述材料导入新课,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的建设性工作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它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历史教育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的课堂上动起来呢。北京外国语学院霍庆文教授认为“语言教育的关键是阅读”,其实,历史教育又何尝不是呢?在新课改下,专题史的教材形式,没有通史那样条列清楚,我们大可以给学生例一些书目,让对某些地方有兴趣学生在课外去阅读。那在课堂上我们又可以怎样做更有效呢?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其特殊的意义,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比传统的集体授课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要使得历史课堂教育更加高效,需要从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把握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调控、完善合作学习评价等去入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不断的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开口,才会取得理想的成果。如在《专制的启蒙》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讨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思想主任并让每组的代表发言,以此增进学习的效能。
2.利用导学案。导学案实现高效课堂的良好媒介,它有利于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学习和问题的前置,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整合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3.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高中和初中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方式的不恰当,某些学科入不了门,造成暂时的落后。“学生不仅是学习方式的实践者,还应是学习方式的研究者。”[2]历史学科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考临考前突击背书来得分,到高中很多题目需要分析材料,才能作答,因此要求学生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杨志才 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1月版
[2].《改革中的历史教育》 冯一下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8年4月版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qygl/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