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结合“95后”学生特点和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有效课堂的“调味剂”:朗读和歌唱,并对实施这两个环节的必要性、内容、形式等作了些探讨。
【关键词】朗读历史,歌唱历史,有效课堂
在我们的高中生当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同学课外非常喜欢看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历史电视剧,平时的交谈和语文作文练习中也常常会引用历史典故,但同样是这些同学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却总是无精打采,成绩也不怎么理想。为什么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却难以转化为历史学科的学习优势呢?是不是历史教学真的就如他们观念中认为的那样象“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怎样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让学生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变学生厌学为好学,甚至乐学就成了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95后”学生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
我们现在高中生都是“95后”,他们懒惰,散漫成性,自以为是;追求时尚,崇拜明星,张扬个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追求快乐,追求幸福,但不愿付出,缺乏毅力。但“95后”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绝活,争强好胜,不缺礼貌;好奇心强,知识面广,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作为教师你会感到“95后”学生普遍关注的许多问题与学习无关,比如网上购物,网络商店,网络游戏, QQ空间,博客等等,所以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需要对时尚潮流也有一定的敏感度和较好的接受能力,在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等方面能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因为快乐,所以喜欢。所以我呼吁:“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 在历史课堂中根据“95后”学生的特点,添加诸如朗读、歌唱、表演等风味独特的“调味剂”,让学生面对历史这道丰盛的大餐百吃不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二、 朗读历史,“情”动课堂。
书声朗朗是不少人对语文课的第一印象,其实我们历史课也可以“响”起来。朗读历史•歌唱历史我们历史课一般都安排在下午,学生经过一上午的折腾已是筋疲力尽了。教师在上历史课有时候就是同学们的催眠进行曲,往往是曲高和寡。所以老师如果能让同学们兴致勃勃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积极思考历史问题,掌握历史思维方式,那是最完美的事。
朗读是最普通最平常的教学方法,拿今天名头繁多且快速翻新的教法理论而言,与当下五光十色、设施豪华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比,“朗读”显得有点“土”,但它能醒脑提神,少则快速唤起同学们的“睡神经”,多则引起学生兴趣,升华学生情感。当然这些神奇功效都有赖于教师的引导,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挑选切合教学目标的朗读材料,尽量提供学生课堂朗读的机会。
新教材每专题都有一段短小精辟的“导语”。它是对本专题知识的大体概括与总结,对了解历史知识体系大有好处;有的提出问题,发人深省……一段段精辟的“引言”既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我常常会引导学生采用集体朗读、分组分段朗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利用每专题“导语”,导入新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为讲授新专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也可以采取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历史,体验历史。比如上必修一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中,我引用了高尔基的《海燕》节选: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
风在狂吼……雷在轰响……
……
一堆堆的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闪电的影子,像一条条的火舌,在大海里蜿蜒浮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要求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刚开始只有几位乖同学在读,后来发现声音越来越响亮,原来加入朗读队伍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家情绪也渐渐高涨起来,最后全班都加入了朗读的队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定的文学创作后面都有深刻的历史时代背景。紧接着教师再与同学一起分析革命背景,完成教学目标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百家争鸣》一课中,可以摘取《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其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朗读、翻译,并体悟作者的思想精华,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破了为人的道德底线。《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文,可以朗读的内容就更多了:《诗经》、《离骚》、唐诗、宋词,信手拈来,整堂课中同学们都兴致勃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摇头晃脑”的时代,为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叹不已,也深刻体会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师还可以让同学们组织朗读书本正文部分左右两边的“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等等。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体验、感悟、升华的过程,也是我们课改的终极目的。
三、 歌唱历史,“悦”动课堂。
音乐是学生非常崇尚的,他们时时刻刻都随着音乐在摇摆。音乐课也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可惜他们现在所听所唱所喜欢的音乐跟我们的历史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唯一有关的就是他们那种对于音乐的热爱与激情。音乐能释放激情,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赢得高分的场所,也是他们抒发情感、放飞青春的舞台,所以在我们历史课上也可以“放声歌唱”。
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时,我高唱中国共产主义团歌《光荣啊,中国共产党》,同学们也都跟着唱起来,感受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引出了五四青年节和五四运动,效果出奇的好。《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可以歌唱《义勇军进行曲》,同学们不仅知道了国歌的创作背景,还深刻的明白了歌词的意义。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各个站如松,饱含深情地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吗?上《辛亥革命》时,可以唱《爱我中华》。《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一课可以演唱《七子之歌》。一首《春天的故事》能唤起同学们对邓小平爷爷的回忆,能重现改革开放的历史。在学业水平测试时,有些试题也以歌词作为素材,来考察同学们的解题能力。唱歌时,可以是老师独唱,也可以是先让同学们看着视频边学边唱。
新课改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历史、歌唱历史,重视学生学习经历和体验。于友西在《历史教育学》中阐述道:“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对于亲近的事物,容易引起学习兴趣,也便于引起学习时的联想,这样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爱学历史,从而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历史教学的活动中去”趄文龙也曾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历史学习“应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变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过程为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体验历史的过程;应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若授人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适当增加一些朗读、唱歌、表演等一些学生喜欢的环节,拉近与同学的距离,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念念不忘。倘若同学们都对我们的历史课堂满怀期待,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调动各种感官,自主体验历史情感,这才是真正做到了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 : 《历史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8年版。
[2] 趄文龙等 :《教育学》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 网络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qygl/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