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异化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思想,通过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进一步阐释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异化 异化劳动 马克思

一、异化的概念

“异化”一词最开始指的是权利的转让、关系疏远、受异己力量统治等意思。到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异化被译为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在一定条件下总是和人的主观意愿相背离,成为凌驾于人类社会的敌对力量,超出人的控制的社会现象。

“异化”被当作专门的哲学概念引进哲学是从黑格尔开始的,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就使用了“异化”概念。他认为,绝对观念就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绝对观念”自身。黑格尔指出,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过程,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过程”。黑格尔著名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他所指的客观精神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

费尔巴哈则从人的本质出发来改造黑格尔的异化思想,费尔巴哈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情感是人的本质,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不是绝对精神和上帝异化出自然界和人。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但宗教产生后,上帝却反过来控制、支配人自身,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异化是精神的异化以及费尔巴哈的宗教是人的本质异化有着批判的继承性。他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提出人的本质异化的思想,这一思想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手稿》中,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抑制主体的活动。马克思在《手稿》中进一步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活动,他由此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并对这种异化劳动作出了实质性的规定。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内涵

1、劳动对象的异化: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结晶,本应该属于劳动者,但它却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51页}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作为人特有的本质,理应推动着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劳动主体理所当然的可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将其占有。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大背景下,劳动却异化成压迫人、统治人并与人相对立的外在力量,从而出现了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分享相分离。马克思在《手稿》中就明确指出,“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产生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54页)这种外在的、自我折磨的异化劳动必然会导致工人阶级的赤贫,导致两极分化。

2、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伴随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同时,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也面临着异化,劳动部再是单纯的满足人的需要,逐渐的演化成一种功利性、强迫性的劳动。此时的这种异化使得劳动变得不再是人自身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的过程。如“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外在的,不属于他自己的,不是肯定自己、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而是否定自己的、非自愿的强制劳动,被迫的劳动,如同瘟疫一样。劳动不是劳动者本身的需要,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

我们知道,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人的所有才智都应该表现在劳动产品上。因而在这种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活动中,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本应该感到幸福和愉悦。但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劳动被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分离:“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恶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54】因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是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所以,“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星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55】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但在异化劳动下,这种生产劳动对人来说却变成动物的活动。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58】此时,劳动成为纯粹工具性的活动,仅仅用于满足物质需求的手段,即个人维持生存的手段。对此,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同样,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4、人和人的异化

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行为本身和类本质相异化,这必然会导致人和人的异化。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同时,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被剥削和剥削的根本对立关系,就是人与人关系相异化的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思想,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异化劳动理论中包含着新的世界观的萌芽,即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性发展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生产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活动,即人的本质异化,人的对象化劳动扭曲为折磨人、统治人的强制性劳动。而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在实践中扬弃异化来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与我国当前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不谋而合。可以说,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对于继续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突出,而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扬弃异化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所以为防止和克服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就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就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共享,防止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现象的产生。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加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就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而言,要防止和克服劳动过程的异化,就要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劳动自觉,让劳动成为人的自愿行为,使人在劳动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再次,要防止和克服人的本质异化,就要把人还原成真正意义上的类存在物,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要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通过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共创和谐社会来防止和克服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被剥削和剥削的根本对立关系,就是人与人关系异化的集中体现。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防止市场经济下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就要坚持公平、平等新型人际关系,构建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和谐社会。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mazhe/7848.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9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