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实主义是文学的一大流派,与浪漫主义并立纷争,关于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思对此又有自己的看法,本文将从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未来艺术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较大的思想深度”、“情节的丰富性”,而本文所论的萧红的《呼兰河传》,能很好的体现三者的完美融合,她是沿着鲁讯的现实主义道路承袭而来的。因而研究她的现实主义特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将简单阐述作品所蕴含的“三融合”美学理想。
关键字:现实主义三融合、思想深度、历史内容、情节
Abstract: the realism is one of the main literature genre, and romanticism and disputes,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alism. Marx and Engels thoughts have their own points of view to this, this article will from Engels about realism,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future of art, namely \”aware of the history of the content\”, \”depth\” bigger, the abundance of the \”plot\”, and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Xiao Hong’s the HuLan river \”, which can well reflect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she is the realistic way along LuXun cue. So her realism feature is very meaningful things, we will briefly work because of the \”three integration\” aesthetic ideal.
Three key words: realism fusion, depth of thought, historical content, plot
萧红是一位有着坎坷经历的女作家,她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文学成就,和她所生活的时代不无关系,作品是写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我们都知道,作家只有在遇到自己能驾驭的题材的时候,才会体现出创作特色,她的创作个性才会更好的发挥出来。她创作出《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与她生活的东北哈尔滨呼兰小城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三融合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有《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在其中恩格斯批判拉萨尔,“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这是他第一次把“现实主义”在这一范畴运用于文艺批评,并且作为文艺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提倡。他就戏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现实主义戏剧(当然也包括一切的文学艺术)的理想。他向拉萨尔提出:“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①这就是恩格斯关于三融合美学理想的提法。
二、《呼兰河传》的历史内容
本篇小说作家采用的是回忆式的叙述方法,叙说了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风貌和历史背景。真实形象的反映了那座小城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小城里各种各样的悲欢离合和日常生活。这无疑是一部小城故事。那个有着寒冷冬天的东北小镇的人物生活,从每一个平凡的细节中构建出那个时代的风貌,比如,风俗的描绘。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等。以及人的描写,有二伯,冯歪嘴子。而不是着笔于重大事件的描写。
小说的开头以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为线索,叙述了冬来暑往人们是如何对待它。它经常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不便,比如马车掉进去了,小孩掉进去了,猪淹死了。可是即便是这样,人们对此也是不管不问,以至于萧红做了这样的表述:“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②这样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就足以见证那个小城人民的麻木,是那个历史阶段的人们所特有的习性,比如《孔乙己》中的看客们,人们只是会作为事情的旁观者,仿佛一切都与之无关。以小见大便是如此,一个泥坑便足以反映那个历史阶段,那座小城人民的麻木与冷漠。
小说还描写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命运,比如小团圆媳妇,便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产物,不但未到法定年龄就结婚,最终死在那个荒谬的生活圈子里,有病不去看医生,而是依靠有着强大思想基础的封建迷信的方式,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呼兰河传》思想深度
小说虽然采用的是平淡的记叙方式,但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是不容忽视,看似是一部抒发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作品,实质是有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小说呈现出呼兰河人在历史与命运中痛苦挣扎。用茅盾的话说,《呼兰河传》里面“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可怜虫”。当然,茅盾得出这样的论断,从侧面肯定了萧红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才足以给读者如此清晰的感官。她的批判不是鲁迅般的犀利,而是带着悲悯的感情,毕竟那是她所生活的故乡,她对呼兰河人民的生存状态充满着担忧,刚开始的基调是轻松明朗的,越读越让人沉重,怪不得萧红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与责问:“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③
我们还是可以从小团圆媳妇这个典型的例子中,她是如何从“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最终死去。这一切都归根于人们对旧习的不假思索,盲目的按照固有的模式生活。以至于造成了对人性的损害,对生命的轻视。
四、《呼兰河传》的情节
这部小说,有七章,并没有标题。分别反映了呼兰河人们的精神风貌,各章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那么紧密。只是关于叙述者“我”的生活及见闻。但是,它的情节是隐含在以小城为中心的风土人情的描写上,统摄于悲凉的基调下,虽说它的情节不是一以贯之的,但是叙述每一个故事的时候,情节的描写也是丰富生动的,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服务主体的需要。
五、结论:
萧红的这部《呼兰河传》,以其散文化的笔法,回忆了东北小城在抗日战争时代,人们的生活的风貌,用她独特的视角揭露和批判了,国民的麻木与冷漠甚至愚钝,但是作者还是采用了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这种思想的落后,给他们以极大的同情,又不免透漏出淡淡的悲凉,我认为,这部作品很好的彰显了现实主义的三融合原则,即便她是另辟蹊径的。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三版,第九讲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208页,21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萧红,《呼兰河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07月,10页。
③萧红,《呼兰河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07月,34页。
参考文献:
1、王妹;《论萧红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D] ;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张建伟;《论<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萧红;《呼兰河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07月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mazhe/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