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幸福观的本质构建

摘要:马克思认为科学的幸福观是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实现的,以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实现共产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始终坚持并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立场来推进幸福观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 幸福观 幸福感

幸福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永恒的话题,我们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着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有的人认为衣食无忧就是最大的幸福,有的人则认为家庭美满,事业顺利就是最大的幸福,有人认为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幸福。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就是幸福观。马克思的幸福观是站在哲学的角度上,通过研究前人对幸福的理解而做出的总结和超越,把幸福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 实践是实现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前提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在认识论中提到的,所谓实践就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人要想生存就必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劳动和奋斗创造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1)劳动是根本途径

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幸福属于意识范畴,物质决定着我们的幸福观,但如果我们仅仅单纯的把幸福理解为现实的物质基础,那么幸福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我们就会陷入享乐主义。

幸福在世界上不是原本就存在的,而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改造时所产生的需要。在对世界进行改造时“人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劳动应当重新获得它由于分工而丧失的那种吸引人的力量。” 人们通过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意识到自己主观世界也发生改变,包括对劳动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劳动模范大会中也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人类的劳动是具有目的性、意识性的,劳动可以使活动朝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人们会生活的更好。只有不断地劳动,提高生产力的效率,积累我们的物质财富,我们创造幸福中国的梦想才会实现。所以,劳动是我们实现幸福的基本途径和基础,有了劳动,才会产生幸福。

(2)奋斗、创造是根本方法

既然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那么创造和努力奋斗就是加快幸福的根本方法。幸福其实就是人们对生活的欲望需求与社会不能满足我们这种需求的矛盾的转化,任何矛盾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根据辩证法,这种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矛盾的不断转化,我们欲望需求的不断满足,幸福感也会不断地加强。劳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劳动具有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能动性,劳动又是实现自我创造、自我价值的过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性能达的境界》这本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该书详细的论述了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问题。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这是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在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人们通过劳动进行奋斗创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创造和努力,使自己的价值、潜能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创造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条件。而自我实现的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幸福感则会孕育其中。

二 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是马克思幸福观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类争取幸福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理解幸福的内涵,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必须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统一,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要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界、社会与自然界要和平共处,共同追求精神自由,都体现了幸福的根本所在。其实,奉献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人类社会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需要,只有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有精神需要的需求。物质生产资料虽是实现幸福的必要前提,但我们也不能过于享受物质,物质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享受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幸福感不仅是来自物质资料的,而且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幸福是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论认为,人获得物质需要,以及归属,爱与被爱的需要都是人的应当有的权利。我们不仅要注重物质生活,更要重视精神生活,并且把精神追求看做是比物质追求更高一级的追求,追求精神生活会更自由。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那么,这个社会也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难以长久发展。

(2)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我们人类。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想获得幸福,就需要在自然这个共性中获取生活所必须的生产资料。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故我们要保护自然界,掌握人与自然的一个适中的度,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争取生态系统的平衡。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认为社会共有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他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想要生存就必须作用于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社会的活动又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作用于幸福上,个人的幸福也必须和社会的幸福紧密相连,离开社会,个人的幸福得不到真正的实现,没有个人幸福的参与,社会幸福似乎会变得空洞乏味。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幸福观,个人的幸福并不是真的幸福,我们还有比个人幸福更高层次的幸福追求等待着我们去实现。

(3)奉献本身就是幸福

幸福一般意义上是指个人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一种情感体验,但作为更高层次的幸福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政治立场。马克思认为幸福就是为了全人类勇于奉献自己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然而“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 可见,如果一个人只为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则很少会感受到幸福,即使得到幸福感,也会很快消失,不能长久,只有心怀天下、心系社会,心中才会充满希望与追求,才会切实感受到幸福。无私奉献的人会更容易获得幸福,则称之为幸福之人。

三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幸福观的最终目的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马克思幸福观的最终目的。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幸福,增加人民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解,增强人民的幸福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现未来主义作了科学的预见和预想,指出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未来社会主要的标志就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我们达到共产主义之时也就是我们实现幸福之时。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的实现最重要体现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人们享受的是普遍实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有的产品已不归个人所有,而是归国家所有。那时,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了完全的直接统一。大家共同劳动,所生产的消费资料按照每个人的需求而自由的分配,大家共同享受劳动成果。在这理想的国度里,人们再也不用为了利益分配不均、财富不平衡而感到苦恼,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提高。人们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参加劳动,进而享受幸福。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进入共产主义,阶级消失了,社会主义制度消失了,国家也消失了,这是一种创新的、合理的社会关系。世界上国家和阶级已不复存在,战争紧接着也会消失,这是一个和平的时代。生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修养也会随社会关系的和谐而得到空前的提高,不论是在物质基础还是精神境界上,人类都走向一个更幸福的未来。通过“三大差别”的消除,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社会与自然也得到和谐发展。和谐是获得幸福的基本表征,只有万事万物和谐发展,人们精神生活极大丰富,幸福才会油然而生。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幸福属于全人类,属于每一个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每个人都得到自由的发展,整个社会以至于一切人才会自由全面发展,要想社会达到高度和谐、人得到高度自由,那么首先每个人都得实现完全自由,人类才会更加幸福。物质资料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须基础品,这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必须从事劳动,在劳动中追求自由,获取幸福。作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目标,在实现一个目标后会紧接着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它会不断地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讲,共产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高境界。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mazhe/4075.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5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