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观念而作出的理性选择。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是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从我国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出发,分析其必要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抉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0引言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生态文明理念,是20世纪以来人类为解决威胁自身持久健康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根源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与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视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胡锦涛同志2004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名部署,整体推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强调必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
1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仍在加剧。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增长,成为了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和特点
2.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特点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可持续发展已经变成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应是生态、社会、经济三维复合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其追求的目标是,既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主要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可持续发展特点包括:可持续性,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公平性,公平性是指人类分配资源和占有财富上的“时空公平”;系统性,应该把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看作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系统;共同性,地球的整体性、资源有限性和相互依存性要求我们采取联合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和特点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包括:自然性,生态文明突出自然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和谐性,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还包括可持续性、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和眼光关怀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及其必要性
3.1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自然灾害频繁,荒漠化蔓延,资源能源紧缺和空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的威胁到国家生态的安全和人民身体的健康。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降低了国民的幸福指数,而且严重阻碍和束缚人类行动,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安全。
3.2 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就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就难以实现人民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持续的改善。
3.3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生态文明提倡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点,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没有生态文明,人们将会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瘟疫等的袭击,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由此必然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整个社会难有宁日。
3.4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迫切需要
上下五千年的传统优秀思想 文化博大而精深,其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丽生态的不在少数。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应当顺应、尊重自然,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董仲舒曾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经典书籍《孟子》《荀子》《礼记》《管子》《吕氏春秋》等中,都强调过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意义。尽管古代“天人合一”等思想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是一种朴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同时也是当今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思想。
4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既有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人口压力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偏差等,也有资源环境的约束。前者是挑战,也是造成后者的原因。总体上,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直接挑战和压力是资源能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严重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约束。
4.1 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我国环境形势呈现出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祸合型的特点,环境污染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局地向区域扩散,从江河城市段向流域蔓延,从常规性污染向非常规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转化,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环境问题演变。老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
4.2 未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仍将继续加大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将处于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还需要较长时间,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环境风险不断加大、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人口规模和消费转型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居高难下、城市化进程加速对环境形成的冲击负荷不断加重、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可能进一步加大环境压力、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将给环境保护带来新的挑战。
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分析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的时代重任,是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灵魂所在。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kcxfz/7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