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旅游具有环境友好性、游客体验性以及对游客的环境教育性等特征,尤其是环境教育已成为区分生态旅游和非生态旅游的“试金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营地。为了实现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环境教育,落实好环境教育的各项措施。
关键词:环境教育;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对促进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旅游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和全球公认的定义,但是综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表述,我们不难看出有关生态旅游的表述主要集中于旅游生态体验、旅游生态教育、旅游生态保护、旅游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等方面。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生态旅游的概念应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把握。狭义的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旅游对象,旅游者为了欣赏、体验、探索、和保护大自然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旅游活动,是一种回归大自然但不破坏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广义的生态旅游是从旅游旅游生态化的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旅游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要求旅游业各层面的发展都要从生态化的角度入手,包括旅游业的开发与规划、旅游管理与服务、旅游者的消费过程以及与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关的所有产业都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科学发展。生态旅游资源不仅限于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它是旅游业发展的高级化阶段。
环境教育是一种向受教育者传播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技能,使受教育者增强环境意识,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和环境法制观念,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产生环境保护行为的教育活动。最早明确提出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问题的,是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与自然保护区会议,指出应“倡导增加对大众关注的旅游活动提供必要设施,实行环境教育以便游人能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并不对生态系统或社区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参与、保护和利益三个互动关联的目的。经由参与生态活动,可以获得个人和地区的利益,从而保护自然环境。反过来说,保护自然让生态旅游得以实现,从而获取个人和地区的利益。因为个人和地区的获利才能支撑生态旅游,保护自然。它涉及到自然生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技术革新等多方面,影响到全人类文明行为选择的最高发展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环境教育的展开。
二、环境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环境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生态学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生态学的思想为生态旅游提供了深厚的发展基础。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最大差别在于注重保护自然生态,以对旅游者的生态教育为核心要素,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作为行动指南和活动规范而存在。
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强调的是规范个人行为的重要性,并把明确界定人们利用和保护资源与环境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作为规范个人行为的关键。它所强调的内容实际上也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内容之一。从“外部性”理论来看,不论是生产上还是消费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均存在着外部不经济问题,如类似的“公地悲剧”的外部不经济现象。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在克服这些障碍上可以有较大的作为。一方面,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让旅游者意识到旅游活动本身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是降低或内化旅游开发的外部不经济现象。
(二)生态旅游的特性使环境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态旅游的普及型、现代性、精品性、保护性四个方面。
一是普及型。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的大众旅游基础上的,是旅游业的高级化阶段。所以也是一种大众参与型的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人们对体验优美环境、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养身心的需求日趋旺盛。随着近期雾霾天气的恶化,人们更加强调对优美环境的向往,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扩大。二是现代性。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它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大的支撑,离不开现代化的环境思维和意识。三是精品性。生态旅游是一种精品旅游,一方面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高素质、高品位,另一方面体现在生态旅游产品的高质量,即高知识含量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四是保护性。生态旅游的开展应当有利于当地环境的保护,或至少不给当地自然和人文生态带来破坏。生态旅游的这种保护性,体现在开发者的理念和设计思路中,即旅游开发要遵循生态规律,突出本地资源特点;体现在管理者的运作中,即管理要贯彻低容量原则,严格限制游客的进入量,以确保旅游地的生态安全;体现在旅游者的行为中,即游客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任,不但不能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还应自觉参与旅游地的保护和经济发展。
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教育性的实质体现及精品性的保证。环境教育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的教育性,生态旅游借助环境教育设施以及精心策划的环境教育活动,来发挥环境教育功能,环境教育功能是有意识进行环境教育的必然结果。生态旅游通过环境教育这一产品,给生态旅游者带来知识、美感和参与的乐趣,提升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因而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精品性的保证。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使环境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水平不高,这一国情限制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环境保护意识差、国内旅游市场仍处于大众观光、度假旅游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但是,有关政府和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国情对生态旅游的制约,盲目的开发他们认为的生态旅游,为了经济效益,盲目引导旅游者进入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景区,对生态系统造成了致命的破坏。从生态旅游概念的引进到生态旅游活动的实践的开展,我国在这两方面的认识较浅,用以保护生态系统的法律法规、开展生态旅游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
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环境教育,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教育的呼声也会越来越高。
(四)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环境教育的有力保证
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教育这个基础和保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手段较发达国家人仍然比较落后,以至于有意或无意识破坏和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就拿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来说,被人们称为“童话世界”的四川九寨沟景区在假期里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局面,景区只顾经济效益,不考虑保护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疯狂地接待游客,导致大量游客滞留保护区,对保护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修复的致命破坏。不仅是九寨沟保护区出现这样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好多保护区也存在此类问题,例如张家界保护区被“亮红灯”等。长此下去,必然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威胁,使生态旅游失去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从整体上影响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实施环境教育以实现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一)实施全民环境教育工程
公众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995年,我国22个省首次组织实施“全国环境意识调查”,并于1996年2月20日,正式公布了《全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常识欠缺是相当普遍的问题。环境教育是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通过立法来加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把环境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并制定出相应的环境教育行动计划,目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受教育者将无系统的、片面的、表面的和偶然的认识,上升为对环境系统的较为全面的和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新闻舆论宣传环境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创造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氛围,逐步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规范公众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道德风尚。
(二)强化青少年环境教育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搞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我国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中就提到了“到2010年,使广大青少年和儿童掌握保护坏境的基本知识”。青少年是未来生态旅游的直接参与者,环境教育必须具有战略眼光,要从青少年抓起。环保部门应该和学校配合好,在学生的教材中突出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学校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们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掌握保护环境党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环保素质。
(三)加强旅游主体的各方管理
一是加强对旅游者的教育。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人数众多,成分复杂,活动范围不定,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是使生态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寓教于游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旅游者的教育,要体现在旅游过程之前,并且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之中。例如,在旅游团队出发之前要由领队或者导游对游客进行具体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交代进行生态旅游的注意事项;印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说明书和导游图;在大巴上播放短小精彩的电影、录像科教片等。
二是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创造绿色企业。企业发展要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符合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具体包括培育绿色营销理念、开发旅行社绿色产品体系、提供绿色服务、培养绿色员工、注重绿色宣传等一系列企业行为。
三是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教育。对当地居民的教育,主要是对仍留在世居之地的居民的教育。对当地居民的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耐心地宣传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重点讲解《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的相关条款,使其具有初步的环境保护知识。其次,要让当地居民知道当地的环境和资源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保护生态环境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从而协助他们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结语
总之,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重在环境教育,必须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生态环境教育工程既是全民教育工程,又是全程教育,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纵观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历程,推进环境教育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1]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 李文明,钟永德.生态旅游环境教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3] 乌兰,李玉新.生态旅游[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4] 鲁军,孙晓刚.浅析环境教育对生态旅游的积极意义[J].南方论坛,2010.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kcxfz/5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