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通过对当今中国大多数运动员在退役后难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累赘,大量道德失范现象仍然存在的问题,比较美国和中国在对待竞技体育与教育关系上的不同,提出中国的竞技体育必须回归教育,才能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竞技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today’s China’s most athletes after retiremen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society, to become a social encumbrance, a large number of moral anomie phenomenon still exists problem, by compar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the treatment of athletic spor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put forward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must return to education, ca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lusion.

Keyword:Competitive sports; Educa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它是以体育比赛为主要特征,它的主要目标是创造优异成绩,赢得比赛。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中,就出现了原始、质朴的竞技体育比赛形式。在这之后,这种活动经过古代的长期发展,出现了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许多项目已略具雏形,为现代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现代体育领域中,越来越大的独立性体现在比赛活动中,人们称之为 “竞技运动”。在当代,竞技体育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进步,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不断成熟,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一个遍及全社会、全世界的特殊现象。而在当今被定义为:“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智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比赛。”

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取得了空前的辉煌。从陈镜开创造第一个世界纪录,容国团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到北京奥运会中国获得51枚金牌,中国竞技体育在几十年内实现了很大的跨越。我们为运动健儿在赛场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但是我们在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重于抓体能、成绩等“硬件”建设,忽视了“人格”的培养,过度专注于运动员成绩的功利心理,制约了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张尚武行乞甚至行窃、王濛自残、国家男篮运动员群殴国外队伍,世界冠军摆地摊、沦为搓澡工甚至为了生计出售奖牌等等,这样的报道并不少见,着实让人惋惜和痛心。我们在为这些曾经辉煌的体育健儿们惋惜和痛心的同时更应该深刻反思,是什么会导致这样恶劣的情况出现呢?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中国在处理竞技体育和教育的关系上做的不够完善和到位。

1 体育与教育的关系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目的就是增强体质、提高素质以至于培养各方面能力。现代体育要持续发展,我们就要放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体育精神,注重身心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变被动要我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教育在人类进步中起着重要杠杆的作用,体育必须包含在教育领域中,体育与教育相结合这是体育和教育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样,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2 美国竞技体育高等教育化的简述

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体育大国,它在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美国竞技体育系统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学校为中心,体育教育真正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美国大学生的运动成绩被全世界所认可,但即使这样,就算是世界冠军也不会耽误学习,所以我们看到菲尔普斯得金牌后要继续学业,奥尼尔利用假期要修满学分,因为金牌只是一时的荣誉,养不了他们一辈子,许多美国运动员除了体育也有自己的职业,他们的基础训练都是在学校或业余俱乐部完成的,成年人根据自己的运动成绩和实际情况来考虑是否要将竞技体育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

在美国,学习成为竞技体育的中心,依托各级业余训练,形成整个训练的一站式系统。小学是可以发挥的阶段,中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许多的中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自发进行早期运动训练,奠定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坚实的人才基础。进入大学,良好的培训设施和高水平的教练,为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美国的很多大学生经过训练成为了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例如:田径运动员刘易斯、著名的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等世界闻名的体育人才,无一不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培养,最终导入职业体育生涯,并取得辉煌成就。此外,美国还十分重视开展校际体育竞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刚开始只是自发的校际间的比赛,现在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竞争体系。与此同时,美国大部分高校都是民办院校,利用这种校际间的比赛逐步提高学校的声誉,吸引大量的优秀学生以及优厚的社会资助。

简而言之,美国竞技体育依托学校教育中的业余训练形成整个训练体系,而且美国学校组织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制定规范,善于利用有利资源吸引体育人才。由此可见,它是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我国的竞技体育模式是:从少年选才开始,选拔了很多具有运动天赋的少年,但从那时起,这些青少年就走上了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学习之路:少年体校→专业体校→专业队,在同龄人应该上大学的年纪,他们的文化知识却最多只能达到初中的水平,尽管他们已经具有很高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中国体育的畸形发展不在外而在内,是体育与教育分割开来的教育,几十年的举国教育收获最大的不是运动员的金牌而是那些借运动员获得的荣誉上位的体育官员,他们对于运动员的教育除了爱国爱党之外几乎就没有其他的了,我们的运动员绝大部分都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于是我们看到那些没有名气退役的运动员的最后命运。教育与体育的关系真正是什么,教育是提升体育的平台,体育不过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体育就包括其中,中国国民身体素质下降就在于人为的把教育与体育分割开来,而这割裂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唯分数论,这与体育的唯金牌论如出一辙,唯分数论使大批的学生得不到更好的体育运动锻炼,而唯金牌论又使一部分学生脱离了文化教育,从中学开始他们就是一条腿走路,校园没有激情,同样体校也没有激情,这就造就了绝大部分非体育学校学生体质下降,而搞体育的却是只讲训练不讲学习,直接造成了我们的运动员没文化,没有其他的谋生技能,而无论是学校的校长还是教师,无论是体育局的官员还是教练,不会有人在意这些,他们在意的就是成绩,因为成绩就是政绩,而政绩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中国培养运动员基本上还是沿袭三级体制: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这种脱离了学校的教育环境、整天封闭训练的专业队模式,在培养金牌选手看来也许是最有效的途径,纵观之前的大多数世界冠军、奥运金牌获得者就是这样培养的,但是在如此繁重的专业训练下,是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文化课的。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前提下,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都难,没文凭的运动员群体再就业就异常艰难。

4 中美两种竞技体育与教育结合方式的比较与分析

4.1培养路线比较

在美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和体育是统一的,而在中国,他们是分开的。在美国,小学和中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自发进行早期运动训练。在中国,一旦发现孩子有身体天赋,将被转移到体校职业训练,过早地脱离了基础教育课堂。美国大学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级阶段,运动员不仅能在大学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可以利用良好的培训环境,优秀教练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才能,在竞技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在中国,一个最好的体育人才通常都在竞技体育部门直属的各种团队,过早的失去看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即使等到退役后再回到大学“回收”,大部分运动员也因文化基础太低,显得很不适应。

4.2 组织、管理机制比较

在美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机制是合理的、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而中国则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竞技体育体制,主要有业余体校,职业体校、省市级职业联赛、国家队,从选才到早期培训、定期培训、配套成龙,卓有成效,但整个培训过程基本上脱离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运动员的文化和科学素质都非常低。另一方面,在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后,又希望他们能回归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由于前期教育的缺失,即使进入高等院校,大部分运动员在学习上也还是“举步维艰”。

5 结论

美国在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功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从前面的归纳分析中,不难得出结论,我们应该培养有天赋的体育人才,而不是给这些人才硬套一个学历招牌。因此,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把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让优秀的运动员在进行专业训练时能接受到到正规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目前高等学校“应试教育”的现状,逐步使之具备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其成为学校体育训练、检验能力发现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试金石。总之,竞技体育必须回归到教育中,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竞技体育和教育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曹冬. 中美两国竞技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比较与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2003,9(2),90-92.

[2] 陈贵春. 从体操冠军入狱现象看体育回归教育[J].社会试点,2013,3,200-201.

[3] 刘玉江. 教育变革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J]. 教育育人,2010,11,12-13.

[4] 杨信,曲志磊. 回归教育—-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J].高考(综合版),25.

[5] 刘劲松.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34),17-18.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kcxfz/5003.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1月19日
下一篇 2014年11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