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严酷的就业现实,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国家和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
创业意向是指对创业者的创业实践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1]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内在推动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因此,了解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更好进行。
一、创业意向的概念
(一)创业
1800年,法国经济学家赛意(J.B.Sey)提出:“把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较高及产出较多的地方”就称为创业。简单说来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就是创业。[2]
我国学者方舟认为,创业并非只是指创办自己的企业,而是一个发现并捕捉机会,由此创造出新颖的实物产品或服务项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并实现创业者自身潜能的过程。[3]
(二)创业意向
不同个体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倾向程度是不同的。Lee&Peterson等用创业倾向或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这一词语来表达一般人具有创业的倾向程度。Christian Luthje和Nikolaus Franke将“毕业后在可预见的将来创业的可能性”作为衡量学生创业倾向的问题。[4]
Bird,B.J认为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人们具有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是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5]
大学生创业意向是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创业的可能性的主观态度,是对个体具有创业态度和能力的一般描述,是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内在推动力。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一)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创业意向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过分追求“安稳”的工作,自主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新的形式,开始被大多数学生认可。何婷英,张丽萍的一项针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表明,在调查的705名大学生中,有517人表示会考虑自己创业,占到总人数的73.33%,说明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创业意向。[6]
(二)逐渐趋于理性
大多数学生表示不再盲目冲动的进行创业,而是会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之后再考虑选择创业。而且考虑的创业项目不再仅仅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会考虑市场需求和自身的专业与能力,这说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逐渐趋于理性。
(三)风险认识不足
尽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逐渐趋于理性,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创业没有深刻的认识,再加上媒体等对创业成功的渲染和炒作,使得大学生盲目乐观,对自己的信心和期望值很高。而对创业的风险认识不足。
(四)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形成有重要影响
大学生对学校的创业教育很重视,张云川的研究表明,有9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形成有影响,但是对学校创业教育不满意的达到了35%,不了解的占54%,满意的仅占11%。[7]说明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五)存在年级上的差异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大四和大一的创业意向水平较高。大一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并且缺乏社会经验,想法相对单纯,因此对创业持乐观的态度,认为自己将来创业的可能性很高。而高年级的学生既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对创业环境和政策有了了解,再加上参加了实习和学校的相关就业、创业教育,具有了充分的创业准备,因此创业意向较高。
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注意依据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教育。
三、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国家政策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重要因素。国家和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并监督各地对政策的优惠和执行情况。同时应该建立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大学生创业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社会也应该转换就业观念,不再过分强调公务员等“金饭碗”,而是鼓励多渠道、多样化的就业方式。
2.学校环境
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专业建设与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导致学生对部分专业和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而且普通高校的课程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造成缺乏创业意识和胆识。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也存在缺失。很多高校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项补充内容,面向全校所有的专业使用讲授相同的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的创业帮助不大。也有一些缺乏专业的教师资源,或者欠缺学生创业的实践训练基地,不能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家庭环境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对孩子的前途高度重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事业单位等,有一个既“体面”又稳定的工作,而不愿意孩子从零开始做起,既觉得“面子”上不好看,同时还要担负起创业失败的风险。因此,很多家庭对孩子的自主创业是持反对态度的,父母传统的就业观念也使许多学生迫于家庭压力不能去创业。
(二)性格因素
1.冒险性
创业者在过程中会遇见各种不可预料的风险,每个人对于风险的可接受度不同,应付风险的行为也不同。冒险性高的人往往敢于承担风险。
2.较高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的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主动性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8]具有较高成就动机的人能够努力奋斗,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最终取得成功。
3.耐挫力
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挫折。因此,高耐挫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个人素质。只有高耐挫力的人才能够承受失败的打击而不至于灰心丧气、半途而废。
(三)创业准备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9]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很多大学生也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前途是迷茫的,临近毕业了,才匆忙考虑就业、创业等,根本谈不上对目标做准备。
2.欠缺创业的前提条件
一是缺少创业的启动资金,这是大学生创业面对的一大难题。而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也往往不太成熟,很难找到企业对其进行投资。
二是缺少好的创业项目。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只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缺少对行业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大学生对社会、市场行情的把握很不到位。很多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对于如何确定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十分为难。对创业项目的不熟悉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障碍之一。
3.经验匮乏
很多学生在学校仅把眼光盯在本专业知识上,知识面窄,视野狭隘,综合素质不符合创业者的基本要求。也有不少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只学到了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缺乏社会经验,作计划只凭自己想当然,却不符合实际的社会情况。
四、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1.社会环境
政府要在政策上提供扶持,各个相关部门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加大对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时也要设立创业基金、贷款等,给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上的支持。在就业矛盾突出的今天,认识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并在政策上向它们倾斜,用创业带动就业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大的积极意义。[10]
2.学校环境
(1)高校应该改革教育课程
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拥有专业的创业知识,为学生的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邀请创业者特别是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做报告,说服力较强,能够激励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信心。
(2)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业经验的积累
学校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鼓励学生创业的学校氛围,如提供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学校的商业街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并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最后,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服务,帮助创业大学生联络项目,解决资金,提供指导,推荐人才,人事档案代理等服务。[11]
(二)增强大学生创业素质
1.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更需要个体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正是创业的准备期,要注重对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在四年期间有规划的传授创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2.注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创业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挑战,同时也是风险极高的事业,因此对创业者的心理素质要求比较高。但大学生大多对创业的风险缺乏清晰的认识,准备不足,乐观有余,万一遇到挫折会造成大的心理打击。因此,高校一方面要让学生对创业风险有个准确的认识,同时要培养学生耐挫力等相应的创业心理素质。[12]
3.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
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不仅仅是创业知识方面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学生在就业选择的时候,能够主动考虑到创业的可能性,并理性的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对其就业和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国家、学校应该重视创业意向的培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土壤。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jyzd/2676.html

(0)
EditorEditor
上一篇 2014年10月23日
下一篇 2014年10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