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阐释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详细论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把握新课标,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阐述了新课标新要求、师生互动、自主建构以及学生发展的实效性的理念与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性;达成;参与;建构;互动;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为宗旨,以“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遵从《标准》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发展情况和自身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班制宜,因材施教,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讲,怎样深刻领会《标准》的全新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确实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我们深入的进行探讨和商榷。以下就个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多年实践,谈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深挖教材特点,活用教材内容
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华师大版数学教材在教材内容处理上降低了对繁杂的数学运算,代数式运算,几何证明的要求,淡化某些非数学本质的术语和概念,增加了数学课程的技术含量。在教材编排上力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方便教师的教,方便学生的学。所选素材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增加新题型,构建合理的数学训练系统,适当增加了阅读材料,加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结合。作为一线教师要吃透教材。通过教材的深入把握,把教材的教学思想,脉络结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深刻打磨教材,揭开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神秘面纱,露出数学本身丰满的面容,把握新知识的逻辑思路,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与学生之间鲜活的思想与生动情感的交流平台。进一步讲,老师吃透了教材,把握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有一个对教材的完整结构认知,学生才能理解,能掌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同时我们的教师还要活用教材,把教材内容先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传授给学生,把教材用活,把教材教活,让学生学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尽量有效的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巧设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动中生疑”,“疑中生趣”,调动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思维创新的浪花,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里,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及学好数学的欲望。由此可见创设情境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呢?个人有如下观点:
1、创设生活化情境,体验生活处处皆数学
生活处处皆数学,所有的数学知识和理论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因此,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从学生最熟悉,最亲切,最易于调动兴趣的现实生活例子入手,让学生没有陌生感,易于投身其中,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主动的去探求问题的解决,进而体验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的贴近生活和丰富多彩。在进行《同类项》教学中,我准备了三小袋钱币,问大家:“那位同学能帮老师数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咱看一下谁能数得又快又准呢!”学生们一下子都把手举了起来,非常的积极踊跃。有学生把1角的硬币10个1份地数,把5角的硬币2个一份地数;有学生先把硬币分类,一元的,5角的,1角的,然后再去数出每一堆的数量……,看着大家忙的不亦乐乎,我就趁热打铁接着问,如果是满满一罐,你会怎样数?你会选择哪种数法?然后引入整式中类似的分类—同类项,学生突然发现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像这样在现实情境下进行教学,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进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数学迷人的魅力。
2、创设应用性情境,强化运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与生活。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利率的调整,商品的打折销售;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时政新闻;计划决策问题;广告的可信度问题等等都和数学息息相关。作为教师,要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和数学问题的结合,巧妙地用于课堂教学。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我想把现在用的联通手机号换成移动的,特意去移动营业厅去看了现有的移动手机通信收费方式(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帮老师选择一种最适合我的付费方式。学生们出谋划策的热情大增,学习兴趣高涨,热烈展开了小组讨论,在我的指导下利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考虑可行性方案。最后,学生为我提供的方案以及选择依据,令我大感意外,不光运用了分类讨论思想,而且还考虑到了许多我原来没有预料到的问题。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选用贴切生活的实际例子,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3、创设活动式情境,培养“做”数学能力
我们一直在讲,教学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真正的课堂教学就应该以学生活动的开展为主线,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积极探索。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手动起来,脑子活起来,通过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等活动,发现数学,认识数学,研究数学,从而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我在讲授《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出了这样一个练习:问一张方格纸,要剪下一个 “十”字形,最少要剪几刀?有的同学苦思冥想,但更多的学生确是积极动手操作。剪的刀数随着思维的深入,慢慢的由8刀到4刀,然后减少到2刀,直至一刀。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很好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探究精神
美国著名心理和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初中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着一种与生俱有的探索欲望,而创设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品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等腰三角形△abc,被一位同学不小心把这个三角形擦去了一部分,只剩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b,现在需要还原这个图形,同学们想想用有什么办法在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画出来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通过把一个残缺的等腰三角形补全,教师就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凡是有价值的问题都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凡是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都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过程,推理过程和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有所发现,完成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学实效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是必要的。我们每上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缺,每一节课,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操作吻合度、学生学习实际状况、教师掌控控课堂节奏、课堂突发情况处理等方面认真思考总结,找出规律,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将反思的成果反作用于课堂,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从反思的主要内容来看:我们要反思教法,看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实际。反思学法,看学生的学习是否实效高效。反思对教材的挖掘程度,是否恰如其分。反思是否因材施教,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反思课堂达标度,是否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进行初一《整式》的教学过程中,课前我就反复的问自己,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怎样才能把我要他们知道的东西教给他们?什么是我需要特别注意和强调的?顺着这个思路,一堂课讲下来,我感觉自己的思路还算清晰,学生也能听的懂,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处理的还略有欠缺,教学步骤的设置不够合理,整堂课还不够连贯。在反思中我不断的总结优点,发现问题,打磨细节,不断用反思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成功的真正秘诀是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而采用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是保证成功的关键。顺应素质教育的春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努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让数学知识学习成为学生体验生命快乐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吴实习. 浅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实施[J]. 学周刊,2013,20:111.
[2]张祥. 关于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 成功(教育),2013,11:39.
[3]熊尚忠. 问题情境设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24.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jiaoxue/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