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 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教师就应该努力挖掘体育教学潜力,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发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精神,激发,教学情境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而教育的核心在于课程。因此,课程改革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时代话题。无论从哪一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来看,无不向着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的趋势发展。解读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要素——课程目标。无论是哪个阶段基础教育的目标,较以往的相比,都已发生了重大的突破和转变,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时代的精神,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又成为新课程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同样,创新在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依然是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
一、教学环境的创新。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因素,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是教学活动赖以依托的前提条件,它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教学活动的进程,影响教学活动的结果。
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体育课堂不但可以消除一个人的心理压力,更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形成自信、自尊、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样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环境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这方面来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求改变教师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因为新课程教学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不论从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上来说,都给教师心理、生理状态带来了挑战和压力,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就应该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具有新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知识、技能,创建新型的教师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表现者,有其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理解、感知、体验、学习,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自身潜能,主动的去接受、认知、学习。作为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主动参与,创造性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往往是严厉而不苟言笑的。教师的这种外在形象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就锁定了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有悖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课程标准强调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活泼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教师要把激情、微笑、情趣带入课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温暖。只有在这种良性互动,情感交融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体现出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体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将是学生的学习乐园、创造的沃土、求知的海洋、理想的源泉。
<2>场景的设计。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以外课堂为主,具有空间大、活动强、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等特点,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情感、态度都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所以,课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去精心的设计和策划,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优美的简洁场地、合适的器材、新颖的道具等,给予学生美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所以,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效应。
<1>精选教材的内容。传统的体育课为了配合达标测试、升学考试,每节课都围绕着这些枯燥、乏味的项目进行日复一日的练习、检测。正是这些枯燥乏味的练习才让学生失去了兴趣,更是感受不到从事体育活动的乐趣。体育教材是教学的中心,我们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学生长远发展的教材,而不是那些单一的、具有专门训练的项目,所以,我们在选择和搭配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挖掘教材潜在的兴趣点和育人的功能,精选一些适应学生生理特征和年龄的特点的内容,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方面的实践性,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行性,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信心和期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增加游戏的内容。体育本身就是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科学。游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协作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它以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具有很高的积极性,所以游戏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发展学生灵敏素质》教学时,一到操场我就发现学生一个个没精打采,懒洋洋的,此时如果按原定的教学环节,收到的效果是可想而知了。这时我随机给学生出了一个智力小游戏来引导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兴趣:“同学们,请你们把自己的右手放到左手摸不到的地方,或把左手放到右手摸不到的地方。”看似简单的问题,一下吸引了精神萎靡的学生。同学们都在忙着、比划着,希望能尽快的找出答案,但努力的结果是徒劳的。此时学生就产生怀疑,会不会没有这样的部位?我说一定有,但需你们努力的去探索,全心投入、开拓思维、勇于创新,总会找到答案的。一个小小的游戏,一下就激活了课堂,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励下,参与性和积极性都被有效的调动起来,任由他们去发挥、去创新。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不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抹杀了教师教学的创新性。而自主式课堂教学结构则真正的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主、能动、创新的去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多向交流的过程,使教学手段社会化、生活化,从思想空间、生活空间、活动空间等方面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延伸,向电脑网络延伸,充分利用多种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例如,在耐久跑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在引导正确对待“极点”现象时,大多采取理论讲解的方式,先让学生明确“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现象。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极点”现象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亲身体验过,印象不会那么深刻,在练习中遇到这种情况也很难正确的解决。如果我们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有过这种体验的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加以描述,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好像听故事一样,吸引学生去参与,再设置相应的练习让他们去体验,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正是体育锻炼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重要体现。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学的快,而且有利于创新。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则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传统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独揽大权,在讲解动作要领时,只靠语言生搬硬套的讲解,学生很难掌握这个动作技术。而新的课程标准就要求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声光技术和智能化的软件,来深深地吸引学生,并且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背跃式跳高的时,由于学生对动作的过程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师又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动作上不动,单靠语言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掌握,但利用计算机就不同了,它可以使不同难度的动作给逐帧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自由的模仿和练习。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耐久跑时,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让他引经据典的讲完后,又给学生发了一个塑料袋,问大家:能不能在跑动中使紧紧的贴在胸前?学生跃跃欲试的将袋子贴在胸前跑,风声、笑声、伴随着袋子的响声,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使体育课达到一种常上常新,魅力无求的境界。
五、教学情境的创新。
情境给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优美的情境会给人一种振奋和激昂的感觉,使人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中。而教学情境的创新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要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就要从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造性的创设教学情境,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创设一些带有问题性质的场景,来诱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有一位教师在学习前滚翻的教学中,他精心设置了问题情境,拿了几张硬白纸作为道具,结合有趣的提问:同学们,把这几张纸放在地上它会滚动吗?怎样才能让它滚动起来呢?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争先恐后的回答:“不能滚动;能滚动,但要把纸柔成团、、、、、、”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来演示,学生把纸揉成团,纸团还是很难滚动起来,学生讨论的结果是要用力推它才能滚动,但很难保证滚动的方向。怎样才能保证滚动的方向?学生一时很难有准确的答案。教师把纸卷成圆桶状,轻轻一推,圆桶滚起来了,而且方向控制得很好。这样就对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再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想“圆”和“均匀用力”上过渡,从而顺理成章把动作要领“低头团身把地蹬,球形滚动易完成”总结出来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总会营造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最大潜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自主、自觉的去达成目标。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耐久跑时,他为了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不顾身体的不适,陪着学生跑,谁知到达终点宗是咳嗽不止,还呛出血来,但他还是从容的把课上完了。此时无声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后来该班的一名学生在参加长跑比赛时,由于受凉拉肚子,但他凭着顽强的意志,毅然拿下了第一。这时有人问他:你当时是如何想的?他说:老师都能带病把课上完,我也能坚持下来。可见身教的巨大感染力在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情境,才感染激发了学生。为此,教学情境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适当的情境进行烘托,学生参与的兴趣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总之,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把,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这片沃土里茁壮成长,日臻完善,逐渐走向成熟。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jiaoxue/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