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过去35年中国发展的最强音。新形势下,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客观的评价改革成果,对全面深化改革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和根本目的的最终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生产力 评价改革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生产力标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和社会文明标准是判断改革成果的基本标准。其中,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是最高标准,社会文明标准是综合标准。三者是相互关联,辩证统一的。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的高度增进对全面深化改革评价标准的认识,科学评判改革成果。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过去35年中国发展的最强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存在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与资源环境的失衡;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贫富不均的差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道德滑坡等多方面的问题。新形势下,如何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客观的评价改革成果,对全面深化改革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和根本目的的最终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检验改革成果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准,亦或是二者的结合,还是生产力标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和社会文明标准的综合?人们对此各执己见。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此作为检验中国改革甚至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它是一个整体概念,生产力标准是主体,是其他两个“有利于”的基础。因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才能增强包括科教文卫在内的综合国力。“这就从内在逻辑性和内在实质性上体现为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发展标准的统一。”
一、生产力标准是评价改革的根本标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中,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最活跃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由此必然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正如列宁所说,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资料生产”。 所以衡量改革取得多大成果,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促进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了生产力这一根本标准,就不能客观的评价改革成果。
发展生产力是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社会发展中那些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旧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生产力标准是衡量一个社会制度优越与否的根本标志。在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发展速度越快,那么证明这个社会的社会结构越合理,社会关系越先进,社会制度越具有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全面深化改革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如何科学把握、客观评判改革取得的成果?在这里,就有一个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问题,即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新旧体制并存、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离开了生产力标准,就会使改革陷入停顿。因此,只有坚持生产力标准,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完成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化,才能达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是评价改革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评价改革成果的根本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发达的生产力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物质财富的分配却不是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是决定于生产关系。所以当我们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同时,不能忘记生产关系的重要性,不能忘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是评价改革的最高标准。首先,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由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终的价值标准。“人只需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这样的话,他就会猜中现代的谜了。” 其次,生产力发展的本身包含着人的因素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因素——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从生产力和人的本质力量关联的角度出发,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主体力量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因此,生产力绝不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的增长,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展现,是人的潜能、个体,价值的发挥和发展。 最后,改革的内在动因源于人的需要的满足需求。同时,人的自身潜能的挖掘有助于获取满足自身需求的物质。由此,改革与人的发展相互规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成为检验改革的标准。
人民群众是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是推动各项改革的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最高追求,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到正确对待群众、永远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这充分说明,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际上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而落脚点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一切从社会历史的主体即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和历史规律,用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标准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正确的把握和客观的评价。
三、社会文明标准是评价改革的综合标准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社会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状态,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社会和谐。文明以文化的进步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反映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所以,社会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性概念,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可见,只有两个文明的统一才能窥视社会进步的全貌。
“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它既是不断从较低级的文明阶段走向更高级文明阶段的过程,又是从片面发展的社会逐步走向全面发展的社会推进的过程,表现为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内的综合改革。所以检验改革的标准也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标准在内的多方面标准,我们不能单纯的用某一方面的标准来衡量总体的改革,而应当从这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来评价改革。而把社会文明作为评价改革的综合标准,就囊括了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就有效的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以社会文明状态作为评价的衡量改革的综合标准。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ggkf/5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