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德育论文】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索——以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摘要:媒体的发展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历经着千变万化的改革,从远古时代人们利用结绳烽火到文字符号传递信息,从电报到电话,从皮影戏到电视电影,从单一的信息记录再到网络资源共享化,一次次的现代化技术变革都对时下新媒体的发展起着刺激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冰封得到解冻,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其中在文化领域方面最大的突破在于现代化高科技的发明促进了新艺术形式的诞生,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活方式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关键字:新媒体,中职,班主任,德育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数据为基点,融合现代人们所追求的文化与艺术,通过开辟多种传播渠道的方式来满足社会群体的交流。美国《连线》杂志对其的描述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我们身边以新媒体的形态展现的物品数不胜数,最常见的有手机、网络、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影、3D电影、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等等。如今,数字媒体和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文化教育、商业活动、活动演出、经济管理、娱乐工作等各个方面。

    随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也越来越丰富,而在众多探索中,不可忽略的一种力量就是高校校园媒体。我们的校园里到处可见校园媒体的踪迹,我们也越来越依赖我们的校园媒体为我们提供信息,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信息,都渐渐成为了一个了解社会的窗口。同时,校园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具有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和文化娱乐等功能。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园媒体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校园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社会文化变迁,社会各群体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进步,其思想就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不能固步自封,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在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年青而又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相对较高,而高校媒体在仅有纸质媒体的时代,其文化娱乐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利用新媒体促进我国中职学校的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校园媒体在担负信息传播,学术交流和推动信息化校园的实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的资源整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向师生传送最新社会资讯,传播先进科学,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理念。一方面,高校师生需要大量的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信息,这就需要高校要有一个完备而又系统的信息传播中心来及时地进行挖掘、筛选、加工和传播,使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校园媒体要借助高校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迅速反映校内外最新科技文化动态,使其成为校内和校际间学术交流的桥梁和媒介。本文主要分为三大章节,首先从新媒体时代相关概念为切入点,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做出阐述,并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丰富本课题内容,其次提出媒体时代背景下中职班级主任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最后借助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的实例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新媒体背景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索做出客观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 媒体时代 德育工作

   

   Based o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 in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to explore – suzhou silk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s, for example

   Abstract

  Media development in human history, after the reform of ever-changing, from ancient times, people were using the rope ran off to the text symbols convey information, from the telegraph to telephone, from the shadow puppet theater to a TV movie, from a single record information to the network resources sharing,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current all play a stimulat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the thought of frozen thawed, achieved from closed semi-closed economy to the great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of all-around opening up, in which the biggest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lies in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high-tech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a new art form,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way of lif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The new media as a new medium of the masses, based o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data as the basis, the fusion of modern people’s pursuit of culture and art, through the way of opening up a variety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meet the social group communication. The wired to describe is: the spread of all the people for all the people. Beside our items to show in the new media form, the most common has a mobile phone, Internet, mobile TV, touch screen media, digital movie, 3 d movie, digital magazine, digital broadcasting, etc. Today, digital media and people’s life are inseparabl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ulture education, business activities, activities, performance, economic management work, entertainment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As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ich, and in many exploration, a strength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s the campus media. Our campus media can be seen everywhere on campus, we also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our campus media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us, whether internal or external information, have gradually become a window on th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campus media,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ntertainment, and other functions. Universities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s of campus medi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mpus media,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afeguar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accelerating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people’s thinking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society, cannot be stuck in the past, otherwise will be eliminated by the society. Campus media f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cademic exchanges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informationized campus,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Through television, newspapers, radio, campus network resources integration, all-round, multi-angle, three-dimensional to transmit the latest social inform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pread advanced science, spread advanced culture idea. On the one hand, requires a lot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schools inside and outside of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which requir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a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enter to digging in a timely manner, filtering, processing and transmiss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writers from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ampus media, on the other hand, to use the unique academic advantage, quickly reflect of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and make it a campus inter-school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the bridge and medium.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first of all, the new media age related concep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topic research purpose and meaning to make, and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this subject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literature, secondly puts forward media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condary class director of moral education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last with the help of SuZhou silk instance of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 USES to ask questions, analyze problems,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 in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to explore objective research.

  Keywords: media and new media era of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文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做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本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印手段保留论文。保留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字:____________导师签字: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

   

   

   

   

   

   

   

   

   

   

   

   

   

   

   

   

   

   绪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冰封得到解冻,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其中在文化领域方面最大的突破在于现代化高科技的发明促进了新艺术形式的诞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生活方式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描述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数据为基点,融合现代人们所追求的文化与艺术,通过开辟多种传播渠道的方式来满足社会群体的交流。新媒体的利用与我们文化教育、商业活动、活动演出、经济管理、娱乐工作等各个方面工作生活变得密不可分,在我们身边以新媒体的形态展现的物品数不胜数,最常见的有手机、网络、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影、3D电影、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等等。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社会文化变迁,社会各群体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进步,其思想就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不能固步自封,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在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年青而又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相对较高,而高校媒体在仅有纸质媒体的时代,其文化娱乐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利用新媒体促进我国中职学校的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

   校园媒体在担负信息传播,学术交流和推动信息化校园的实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的资源整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向师生传送最新社会资讯,传播先进科学,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理念。一方面,高校师生需要大量的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信息,这就需要高校要有一个完备而又系统的信息传播中心来及时地进行挖掘、筛选、加工和传播,使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校园媒体要借助高校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迅速反映校内外最新科技文化动态,使其成为校内和校际间学术交流的桥梁和媒介。

   问题的提出

   证明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有力证据就是现代科技的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还改革了我们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通讯以及各种数字化技术引发了新一轮的新媒介形体诞生。而另一方面,保罗·肯尼迪曾预测说: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由此观之,人才的培养问题俨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如何进行人才培育,如何促进我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这就归结到了班级班主任德育工作进行问题。班主任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尤其是我们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职学校特殊的生源决定了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难性。在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年青而又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相对较高,而高校媒体在仅有纸质媒体的时代,其文化娱乐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利用现代新兴的新媒体科技来促进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呢?下面先从相关概念进行探索。

   相关概念的介绍

   理论基础

   何为“媒体时代”

   十多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综上,“全媒体”可理解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而所有的信息传播普遍地以这一方式运作时,我们说,我们进入了全媒体时代。

   何为“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是指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等学历,基本学制定为三年,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针对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中职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当前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教育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让学生在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依据社会发展设立各种不同的职业岗位专业,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主要分为公办和民办两大类,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大部分学生直接报考大专,中专生群体正在逐年减少。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三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三年。传统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

   (2)技工学校(简称“技校”)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培养目标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何为“德育教育”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德育教育在进行教育工作中主要有三个重要意义: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 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的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二)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相关简介

   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81年,其前身为1935年创办的初级丝绸职业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先后被上级有关部门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平安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同时也是全国纺织学会中教理事会成员学校。

   学校与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毗邻而居,占地面积170亩,总建筑面积达到5.6万多平方米,地理位置优越,设施先进、环境宜人。建有先进的现代物流、金融会计、信息技术、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纺织机械等实训中心,拥有两个全国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有纺织纤维检验工、服装制作工、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网络员、物流员、收银员等6个职业技能鉴定站。

   学校以“传承丝绸文化,培育绸都英才、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实施二级管理,大力推进专业建设。建有纺织服装、信息工程、财经管理、现代服务四个专业部,13个专业方向。其中有4个江苏省示范专业、1个江苏省首批精品特色专业、3个苏州市示范专业以及2个苏州市精品专业。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国赛教练1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35人,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以上的教师98人,双师型教师70人。依托先进的设备和优秀的师资,学校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连续两年在苏州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该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和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数据为基点,融合现代人们所追求的文化与艺术,通过开辟多种传播渠道的方式来满足社会群体的交流,新媒体的发展是社会步入电子网络化时代的象征。如今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不能单指经济实力,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了科技技术和人才之间的较量,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文化教育的重点扶持,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如何通过利用当代新媒体技术来促进我国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呢?这正是笔者进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

   选题意义

   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传播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校园他不仅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还对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了骨干力量。对于高校来说,健康先进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当前各高校都应该重视和加强校园媒体建设,高校党政领导也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校园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善对高校校园媒体工作领导的同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对校园媒体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提高高校文化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高校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该论文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对中职学校班级建设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国外内容更丰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陈永东副教授:“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上海莱可传媒媒介部经理彭允好:“新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展现信息资讯内容的媒体形式,其应用形式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门户、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社会网络、手机微博、电子阅读等。”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BlogBus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的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社会关系层面的理解。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的对新媒体的定义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定义聚焦于新媒体的媒体形态和技术特性。

   Ithiel de Sola Pool将新传播技术定义为当时的“大约25种传播设备的简称”(Pool,1990:19,转引自Leah A.Lievrouw & Sonia LivingLivingstone,2002.)。

   Ron Rice 强调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双向传播能力,将新媒体定义为这样的一些传播技术——“包含计算能力(微处理器或主机),能够允许或促进用户之间或用户和信息之间的互动”(Rice及其同事,1984:35,转引自Leah A.Lievrouw & Sonia Livingstone,2002.)。

   另一类定义则受技术研究中的“社会形成观”的影响,认为对新媒体的理解要超越对媒体技术形态的关注,研究媒体技术与人类行为及社会结构的交互影响。斯蒂夫-琼斯在《新媒体百科全书》导言中写道:“对于新媒体的唯一完美的定义无疑来自于对历史、技术和社会的综合理解”。

   在Handbook of new media 一版序言中,编者提出一个理解新媒体的框架,认为新媒体意味着传播技术及其相关的社会情景,即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延伸我们传播能力的设备装置;使用这些设备进行的传播活动和实践;围绕上述设备与实践形成的社会组织与惯例。”(Leah A.Lievrouw & Sonia Livingstone,2002.)今天新媒体的文化意涵也渐渐被研究者们所重视,此框架逐渐丰满完善。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主要对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的概念进行分解探究。首先对新媒体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让读者知道:新媒体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而所有的信息传播普遍地以这一方式运作时,我们说,我们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其次,对于中职学校和德育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概括: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再次,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新媒体的相关文献综述进行汇总,让读者进一步渗透了解国内外对该话题的重视情况,也促使读者从多方面角度对该话题进行思索,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根据地,如何通过现代化手段刺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正是笔者进行本论文的意义所在。

   媒体时代背景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资料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并不受任何地理位置和时间的限制,它以45兆比特/每秒的高速瞬间将信息发布到世界各个角落,人们想要获取信息只要利用网络媒体进入互联网系统,就能够轻而易举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技术上比较,网络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线性、单方面的报道,网络新媒体具有强大的信息储蓄和便捷搜索功能,人们能够自主的依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信息收集,从此改变被动接受他人心中的新闻,这种强大的检索功能,不仅能够促进各大高校对思想政治党政宣传工作及时进行,还能够将国际国内相关信息进行汇总,营造国际化、多方面、客观的舆论氛围,培养学生在自我思考和信息收集能力。

   促进交流互动

   传统媒体主要是指报纸、广播、杂志和电视四大类,从这四种传统媒体的特质来看,都是采用一对一的传播方式,而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传播范围小,速度慢并且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都相对被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弊端,网络媒体可以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对外进行信息传播,人们除了利用网络聊天室、BBS、学术论坛还能通过网络电话、微博、网络电视等渠道对自己想要获取的新闻消息进行实时查阅讨论。这种点对点、多样式的传播方式,促使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更能够享受到主动权,不必再被传统的大众媒体固定思维定性。新媒体表现出的促进交流互动优势运用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能够促进班主任对德育工作朝着民主性发展,能够提升德育工作的切实可用性。

   促进学习自主性

   新媒体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电子产品以网络为媒介将信息文字、信息图像和声音融于一体进行传播,这种新型的媒介不仅能够还原信息真实背景情况,还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听、说、视、感等各大器官,刺激读者对信息的印象,另一方,新媒体的界面还能够依据读者自己的爱好DIY适合自己的风格,这一点非常迎合当代青年人的个性追求。当前,新媒体主要是通过手机、网络和LED这几种方式对新闻和信息进行传播,而手机网络恰恰是当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让个体在闲暇或不知不觉中对新闻进行接受,潜移默化中促进了读者的自主学习。

   信息内容丰富

   媒体的发展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历经着千变万化的改革,从远古时代人们利用结绳烽火到文字符号传递信息,从电报到电话,从皮影戏到电视电影,从单一的信息记录再到网络资源共享化,一次次的现代化技术变革都证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在进行传播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不可能只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它必然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和单一的内容,其通过独有的灵活性和快捷性给人们带来了极致的传媒体验。新媒体在各大高校中利用,丰富了学生找寻资料的渠道,同时也丰富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式。

   媒体时代对中职德育工作的作用

   教育对象

   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这一阶段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为关键的时刻,然而,在此阶段的学生恰恰也是少不经事,缺乏阅历的年龄,在自我认知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都较为薄弱。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其主要以网络的方式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渠道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新媒体文化以内容的丰富性、文化样式的多样性改变了传统媒体在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而对学生来讲,新媒体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还能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影响。

   教育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班主任再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传统德育教育方式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在学校,传统教育方式例如理论道德灌输、三好学生标榜工作、情感陶冶以及师生单独沟通交流等侧重于说教,中职学校学生仍处于一个叛逆的青春期,这类德育工作往往更加让学生反感,德育效果不尽人意。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虽然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带来一定冲击,但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丰富又复杂,在进行德育内容传播过程中,无法直接面对面的了解学生的问题,也无法灵活的根据学生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媒体德育教育模式的发展。

   教育环境

   和传统的教育环境相比,新媒体的教育环境主要呈现的是一个大众化、多媒体化、数字信息化的特点。各大中职学校学生接收校园校外各大信息的渠道更为广阔,并且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舆论,更大程度上的体现了大众平等交流、思想开发化的变革,促使传统的德育教育环境不得不进行创新和改革。

   媒体时代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意义

   树立学生正确三观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市场和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发展,同时,最大的特点在于刺激了人们心中沉睡了数年的自我意识,促使了社会群体开始对自身和社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这一变化也导致社会群体个人意识膨胀,逐渐和传统价值观以及集体利益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我国各大中职学校学生仍处于一个思想懵懂年龄,自身未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集体两者价值观矛盾日益明显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

   据有关问卷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青少年在理想追求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偏向于对物质的追求,也有一部分青年则认为理想追求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并不存在实际意义,更加倾向于实际情况,因此,他们仅仅只是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对于社会集体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在于传统教育模式采用说教方式,在对有效信息传播时,速度慢受众面窄,难以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媒体时代的到来,通过新媒体为传播媒介,出现在学校的LED媒体上、学生的手机上、校园电脑网络中,不仅扩大了信息传播渠道,还能够让信息通过声音、色彩、视觉刺激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知晓天下事。同时,人们在进行新闻消息阅读中,可以进行收藏和实时评论,新媒体的资讯内容不仅只有国内的各大新闻,还囊括了世界各地的或者当社会个体想要了解某个咨询内容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搜索查询。正因为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舆论平等的特点,促使了学生参与到社会热点评论,并对整个世界发展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无形当中加深了学生的对价值观的概念。

   增强学生责任感意识

   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面对面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例如学校的三好学生标榜、父母对子女的教导、公司高管对下属的指导,都是促使个体接受教育的好时机。中职学校学生是一群富有活力且思想独立创新的追求民主自由的一代青年,除了以上直接教育方式以外,新媒体能够为其提供新颖的教学模式,符合当代青年对新鲜感的要求。网络舆论机制能够让网民客观的、平等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大众传媒则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宣传榜样事迹,例如广为好传的《感动中国》评选各行各业感动人物,为广大受众群体树立了榜样,也增强了社会群体对社会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让其从身边做起,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凸显学习自主性

   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一个思想懵懂的年龄,心智尚未成熟,而这个年龄段恰好是完善和树立学生目标、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因素,产生厌学、逃学的思想或是在校完全是混日子的被动学习状态。此时,新媒体以信息开放的方式走进学生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中,转变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能够让他们随时随地根据自己想要了解的德育信息进行浏览,校园新媒体的开展还可以通过短信信息的方式给学生手机进行资讯链接发送,有效的改变了以往学生在校被动接受学校德育活动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大大凸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提升了德育教育在学校的开展效果。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今社会是一个具有创造力、追求个性的时代,而当今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追求自我的自信力、创新力以及自我个性的展现这一愿望日益突出。个性化,顾名思义,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新媒体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强大的功能给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意识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新媒体视角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量过大,内容良莠不齐

   新媒体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和单一的内容,其通过独有的灵活性和快捷性给人们带来了极致的传媒体验。但需要我们警醒的是,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存在匿名性,我们在接收信息时,并没有智能的对坏的、非主流的信息进行阻拦,因此,存在那些低级的会带来消极影响的、内容良莠不齐的资讯信息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冲击。中职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极容易被影响的时期,所以,如何对高校媒体进行管理对外来的信息内容进行筛选和掌控给中职班主任提出了问题,也对青少年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缺乏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相对国外来讲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这一个原因导致我国学校对于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工作方面还是一个空白状态。高校学生在生活阅历常识和社会知识方面还处于一个稚嫩的阶段,他们对身边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认为所获取的这些信息都是官方权威的,对于其来源和事情的真实性科学性缺乏分析,一味全盘接收。学生缺乏对媒介信息本质认知,也缺乏对媒介信息的判断,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加设有关媒介素养的相关教育。

网络空间的虚幻性

   出现在学生身边最多的新媒体技术是通过手机或是电脑网络进行QQ、微博、论坛这类即时工具进行沟通,而这些大部分新媒体技术表现形式都有虚幻性的特征,人与人之间通过一个“假名字”进行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不受任何限制和法律约束,所有网民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情况,久而久之,对于网络空间的虚幻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人格以及心理方面产生淡漠、孤僻甚至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违法行为等不利影响。

削弱了人文教育的地位

   校园新媒体的发展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责任感的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新媒体对我国校园人文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削弱了人文教育的主体地位。新媒体文化以当代最受欢迎的网络方式获得青少年学生们的追捧,但是新媒体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弱化了学生的理论思维,最典型的例子在于网络论坛,网络论坛是一个和网络技术有关的网上交流场所。一般就是大家口中常提的BBS。它通过网络跨空间和跨时间的特点将世界各地不同年龄的人汇集在一起,但是由于新媒体文化也具有匿名性的特点,所有网名都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意见的发表毫不受外在的约束力,久而久之,网名再进行事实评论或是发表舆论过程中,便会出现表达随意、偏激甚至带有消极鼓动等现象。这对大部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政治立场模糊的青少年来讲,很有可能会使其思维变得简单化,过度依赖新媒体文化,从而对身边的人文教育不理不睬甚至逃避。

   解决中职班主任德育在新媒体时代下存在的问题措施

加强信息发布的监管体制

   目前,学生获取咨询的渠道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内部设置的校内网站、各学院系部新闻网、校园论坛,而另一个渠道则是来自各大网站每日更新的国内国外信息,各大域名BBS。这些新媒体文化所宣传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存在匿名性,我们在接收信息时,并没有智能的对坏的、非主流的信息进行阻拦,因此,存在那些低级的会带来消极影响的、内容良莠不齐的资讯信息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冲击。中职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极容易被影响的时期,所以,相关部门可以成立相应的舆论审核机构,加强信息发布的监管体制,对所采编的新闻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修改和编辑,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新闻发布部门也可以做出实事评论,引导大家客观、积极的对待问题。

   而中职学校更要加大高校新闻编辑组的教育建设工作,培养选拔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高校学生德育工作规律,同时对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操作较为熟练的工作队伍,让校内资讯网能够充分促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三)设立实名制

   在网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一个“假名字”进行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不受任何限制和法律约束,所有网民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情况,久而久之,对于网络空间的虚幻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人格以及心理方面产生淡漠、孤僻甚至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违法行为等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可以出台相关的实名制硬性要求,对有关恶意利用网络资源危害社会的犯罪份子进行严惩。

   当公民在申请有关网络论坛或即时沟通软件通行证时,利用第二代IC卡公民电子身份证的号码唯一终生不变资料读写可防伪验证等功能,为每个公民设立网络唯一档案。为了有效防范伪造借用身份证的情况出现,除了要在网络唯一档案中登陆姓名、年龄、职业、籍贯、照片等常规信息外,还应把每个公民的生物性唯一特征收录在其网络唯一档案中,如面孔、指纹、虹膜、DNA等。由照片、身份证号码、指纹、面孔、虹膜、DNA组成一个从低到高的身份验证级别阶梯。视不同情况,借助网络进行不同级别的身份验证。

    每个公民在上网发表意见时,可以在各个论坛上注册昵称,在不同的论坛可以注册不同的昵称,但在注册时,都必须在中央数据库个人网络唯一档案中备案,获得中央数据库自动授权后论坛方才能接受其注册。全体公民真实的网络唯一档案必须保存在高度加密的中央数据库中,任何人无权随意调阅。实名和昵称的对应关系,纳入国家机密保护范畴,一般由网络系统自动管理。全国人大应修改补充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对隐私保密内容和程序进行科学严密的法律界定。 真实身份备案后,每个公民在上网发言时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通过网络发表虚假有害信息的行为就会难逃制裁而逐渐杜绝。如果有人认为某个网民发表的信息是虚假有害信息或者侵害了个人或单位或公共或国家利益,完全可以通过诉讼手段公开起诉和审理信息发表者。真实身份备案后,揭露黑暗、举报犯罪、发表逆耳真言者人身安全不仅会得到有效保护,还会受到鼓励。这是因为黑暗者和犯罪方无法知道揭露举报他们者是谁而无法对正义者实施打击报复,因为理亏而更不敢启动诉讼程序,他们的黑暗和犯罪行为却会在网络上暴露无遗,最终会引起众怒或引起监察纪检机关的注意而难逃法律制裁。即便是启动了诉讼程序举报人也可以不亲自到场而暴露身份,而只通过网络电子设备进行法庭辩论,或委派专业代理机构代理诉讼。更可喜的是,真实身份备案后,就等于每个公民都实实在在作出了为自己言行负责任的承诺,因此论坛和管理方也就没有理由继续限制网民的发言自由,因此揭露黑暗、举报犯罪、发表逆耳真言的行为就会受到空前鼓励,一个正气上升邪气下降的新时代就会逐渐形成。

   将新媒体文化和人文教育相结合

   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所以,对于各大高校来讲,人文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新媒体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德育教育起到了辅助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新媒体文化在学校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随着多媒体技术和 CD-ROM 的日趋普及,使用多媒体和 CD-ROM 的教学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会越来越广泛。可以在远程教育运用在新媒体文化和人文教育相结合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介绍了基于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对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新媒体时代对中职德育工作的作用、媒体时代对中职教育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进行介绍。新媒体时代到来是时代发展的象征,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新媒体文化给我国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帮助和改变,但是由于我国对于新媒体的发展起步较晚,在设备和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而这也恰好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空间,新媒体文化的发展脚步是不会停止的,只要我们找出问题,并且通过努力将问题解决,相信在新时代媒体的背景下对我国的教育范畴必然会上升到另一个阶层。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对中职班主任校德育工作探索以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研究背景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随时代发展逐渐深入人心,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也越来越丰富,而在众多探索中,不可忽略的一种力量就是高校校园媒体。我们的校园里到处可见校园媒体的踪迹,我们也越来越依赖我们的校园媒体为我们提供信息,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信息,都渐渐成为了一个了解社会的窗口。同时,校园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具有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和文化娱乐等功能。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园媒体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校园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在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年青而又活跃的群体,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相对较高,而高校媒体在仅有纸质媒体的时代,其文化娱乐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利用新媒体促进我国中职学校的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

   以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81年,成立初为“吴江县丝绸职业中学”,1984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吴江丝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吴江县丝绸工业公司。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合格学校,1997年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成人中专示范校,1998年被评为苏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2000年吴江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我校划归吴江市教育局管理,定名为“吴江市第二职业中学”, 2010年4月更为现名。2004年9月通过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的评估验收,2008年成功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70亩,总建筑面积达到5.6万多平方米,专任教师177人。学校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宜人,各类教学设施设计新颖,布局合理,拥有先进的实习实训设施,校内建有现代物流、金融会计、信息技术、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纺织机械等实训中心,校外建有吴江市现代纺织技术公共实训基地,能满足学生各类实习的需要。 学校以“传承丝绸文化,培育绸乡新人”为办学宗旨,实施二级管理,大力推进专业建设,学校依托中国绸都这一特有的区位经济优势,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学校着眼学生的发展,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三以一化”课改精神为引领,推进“任务引导,做学一体”教法改革,实行“一凭多证”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考核,使学生在获得一张毕业文凭外还能获得各类上岗证,提高了综合竞争力,缩短了就业适应期,增强了社会适应性,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

   实例调查

   2013年5月,《自媒体时代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以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课题组全体成员对我校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本次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目的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了解本校中职学生拥有QQ、微博、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数量及使用情况,探究自媒体对本校中职学生的影响现状,为提升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找准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石。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校所有在校学生。

   三、调查内容

   为了准确反映我校学生自媒体的使用情况,并方便日后的数据统计,我们精心设计了30道单项选择题,内容涵盖了微薄、微信、QQ、智能手机等当前中职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种自媒体。课题组希冀借助这些题目,能够对我校学生对自媒体使用的现状有一个精准把握。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形式,即问卷调查法。

   五、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与论证时间为2013年3月20日至4月10日;调查问卷的印制、发放、回收时间为2013年5月6日至5月10日;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时间为2013年5月11日至5月25日;调查报告撰写时间为2013年6月15日。

   六、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到有效问卷1794份,符合调查设计要求。现具体分析汇报如下:

   第1题“你是否开通了个人微博?”,其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微薄的开通情况。84.17%选择了开通,还有15.83%尚未开通。可见,微薄还是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欢迎。

   第2题“你是否开通了个人微信?”,其设计目的同样是想了解学生微信的开通情况。77.76%选择了开通,还有22.19%尚未开通。可见,微信在学生中也拥有较高的人气,但和微薄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3题“你会把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记录在微博上吗?,其设计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微薄的真正的使用情况。调查显示,14.77%的学生选择了“A经常”,47.83%选择了“B很少”,37.40%选择了“C 从不”。这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微薄的使用还是相当谨慎的,微薄的活跃度不高。

   第4题“你认为微博对你的生活影响大吗?”,其设计目的是要呈现学生对自媒体的认知情况。7.75%的学生选择了“A影响很大”,36.96%选择了“B有一定影响”,55.30%选择了“C没什么影响”。这表明虽然多数学生开通了微薄,但微薄并没有控制住学生,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构成影响。

   第5题“你特别关注哪些类型微薄或微信?”,其设计目的是要考查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偏好,是评估学生媒体使用素养的重要依据。我们设计了“A新闻 B明星 C亲朋好友 D天气等生活资讯 E其他”五个选项,调查结果分别是13.77%,16.95%,36.34%,6.13%,26.81%,这表明我校的学生涉猎的微薄或微信类型较为广泛,个体选择差异性较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天气等生活资讯类的微薄或微信的关注比例较为偏低,而对亲朋好友类的则关注较高,反映出学生对微薄或微信的使用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二者的社交功能上。

   第6题“关于微信,你最喜欢使用的功能是?”,其设计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对微信等新媒体本身的认知情况。针对当前版本的微信功能,我们设计了“A文字聊天 B语音聊天 C视频聊天 D传送文件或图片E还没开通微信”等5个选项。调查结果分别为28.32%,44.93%,5.24%,5.18%,16.33%。这表明利用微信进行聊天依旧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选择。值得欣喜的是有44.93%的学生选择了语音聊天功能,反映出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较快,契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7题“你通常会在哪里聊QQ?”,其设计目的是要了解新媒体的使用空间,探究新媒体的使用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构成影响。针对学生的生活圈,我们安排了“A随时随地 B家里  C学校  D网吧”四个选项。调查占比分别是“54.12%,41.03%,3.62%,1.23%”。这表明学校和网吧并没有成为学生聊天的首选场合,但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半以上学生选择了“随时随地”,这意味着QQ聊天已经事实地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响远远超过微薄或微信。

   第8题“你经常用手机聊QQ吗?”,其设计初衷是想了解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情况,同时间接了解学生手机的拥有情况。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现状,我们设计了“A是B偶尔C从不”三个选项,调查占比分别为63.94%,29.49%,6.58%。这反映出智能手机已经事实地走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可小觑。

   第9题“你主要的聊天对象是?”,其设计意图是要摸清学生日常的聊天对象,间接探究出学生的人际圈。为此,我们设计了“A熟悉的人 B陌生人 C异性朋友”三个选项,调查占比分别是84.17%,5.18%,10.65%。这直观地表明,学生日常社交圈主要还是限于自己认识的熟人圈,这比较符合学生的身份实际。

   第10题“你每天聊QQ的平均时间?”,其设计出发点是想了解新媒体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影响程度。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安排了“A  1一小时以下B  2小时左右 C  半天D 除了睡觉,随时在聊 ”四个选项。调查占比分别是34.17%,27.70%,17.45%,20.68%。这清楚地反映出QQ聊天已经非常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日常生活,对学生的认知、行为等形成有着较大影响。

   第11题“你通常用QQ做些什么?”,其设计思路依旧是要摸清学生对QQ使用情况。根据学生的生活圈实际,我们安排了“A 只是聊天 B 联络同学老师  C 传送文件 D 认识网友”四个选项,调查占比分别是71.91%,14.60%,9.09%,4.40%。这直观地说明学生在使用QQ主要还是用于人际交流,这符合QQ等社交媒体设计的初衷。

   第12题“家长对你聊QQ的看法?”,其设计出发点是想摸清家长对学生使用QQ聊天的态度,间接探究家长对学生生活介入程度。为此,我们设计了“A支持 B反对  C不支持也不反对 D不知道我们上网”四个选项,调查占比分别为22.63%,6.47%,65.55%,5.35%。这清晰地表明,家长对中职生利用QQ聊天基本处于放任状态,值得引起注意。

   第13题“你的网龄是多少?”,其设计意图是想摸清学生上网情况,间接探究学生受到互联网影响的程度。为此我们设计了“A一年或者一年以下B二年至三年C三年左右 D四年或者以上”四个选项。调查结果为8.47%,16.89%,25.36%和49.28%。这非常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多数学生使用互联网年限在3年以上,反映出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较深。

   第14题“你认为自己现在是否已经沉迷于QQ聊天?”,其设计目的在于了解一下学生的媒体使用自我认知情况。为了简单起见,我们设计了“A非常沉迷  B 有些沉迷  C一点也不沉迷”三个选项,调查结果为6.86%,26.70%和66.44%。显然,多数学生对QQ聊天有着比较清醒的自我管控。

   第15题“你认为QQ聊天成瘾对学习有影响吗?”,其设计意图和上题一样,都是想考查学生的媒体自觉状况。我们也安排了三个选项,分别是“A非常影响 B有些影响 C没有影响”。调查占比分别是13.99%,39.52%和46.49%。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QQ聊天有较高的自己管控能力。

   第16题“你认为聊QQ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设计初衷和前面两题一样,都是要考查学生的媒体认知。同样,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就安排了两个选项“A利大于弊 B弊大于利”。调查结果占比分别是77.87%和22.13%。这直观地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QQ聊天有较好的认知。

   第17题“下列选项中你使用最多的手机功能是什么?”,其设计思路是想了解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情况,我们有意识地掩去了通话这项普通功能,而对答题方向进行了限定。为此我们设计了“A微信、微博及QQ B上网浏览 C拍照D玩游戏”四个常见功能选项。调查结果分别是49.83%,28.26%,9.03%和12.88%。这清楚地表明智能手机已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日常生活。

   第18题“请问你手机的来源是?”,其设计出发点是想了解学生手机的实际来源,间接了解学生对手机等带有炫耀性特点的商品的态度。为了防止对学生产生攀比的不良导向,我们回避了自己用压岁钱等自己钱购买。为此我们设计了“A家长用过的B家长或亲友买的C用自己的积蓄购买D其他方式获得”四个选项。具体选择结果是10.87%,60.70%,21.07%和7.36%。显然,绝大多数学生的手机来源于家长或亲友,这也间接地反映了家长对子女持有手机的赞成态度。

   第19题“你何时开始拥有手机?”,其设计意图是要了解学生拥有手机的时长,间接推断手机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为此我们安排了四个选项“A小学B初中C高中D没有手机”。调查占比分别为16.05%,54.52%,25.53%和3.09%。从这些数据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在初中以后开始拥有手机的。这也间接回答了相当多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原因所在。

   第20题“你一般什么时间使用手机?”,其设计出发点是要摸清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段,意在探究手机使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为此我们准备了“A 随时随地B节假日休息时间C宿舍熄灯后 D上课、自习课时间”四个选项。调查占比分别是46.99%,34.62%,13.38%和5.02%。这个结果清晰地表明手机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

   第21题“你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其设计初衷是要精确掌握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量,探究手机使用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为此我们设计了“A一小时以内B.1~2小时C.2~3小时D.3小时以上”四个选项。调查占比分别是21.13%,23.13%,18.23%和37.51%。这个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在2个小时左右,还有相当多学生使用手机超过3个小时,可见手机的使用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22题“你的手机话费月消费额大概是多少?”,其设计思路是想摸清手机使用对学生日常消费的影响。为此我们设置了“A.100元以下B100—200元C200元以上”三个选项。调查占比分别是52.84%,35.12%和12.04%。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手机月消费额在200元左右,对照学生消费的实际状况,这个数值要占到20%左右,成为学生日常开支的重要一环。

   第23题“在校园内,一般在什么地方使用手机?”,其设计意图是要了解学生使用手机的地点,为科学管控学生手机提供依据。为此我们针对性地设计了“A教室B宿舍C家里D从不离手”四个选项。调查占比分别是18.34%,19.96%,35.40%和25.75%。这个结果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使用手机的地点差异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室和宿舍使用手机的比例均未超过20%,这间接地反映了学校日常手机管理的效果。

   第24题“你每个月的手机上网流量大概是多少?”,其设计目的也是要摸清互联网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们设定了“A30M以内B50M以内 C80M以内(含)D80M以外”四个选项。调查占比显示为15.44%,13.71%,15.44%和55.41%。这个结果表明利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受互联网影响较大。

   第25题“你现在使用的手机是第几部?”,其设计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在手机更新换代上的态度,间接反映出学生追逐时尚的表现。为此我们设计了“A第一部B第二部C第三部D更多”。调查占比分别是22.63%,32.16%,25.75%和19.45%。这表明中职学生在手机消费上的强大购买力,同时也说明中职学生是追逐时尚的重要人群。

   第26题“你会将你所看到的不良现象通过手机在网上发布吗?”,其设计出发点是想了解中职学生对利用互联网对待身边不良现象的做法。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设计了“A会B不会”两个选项。结果显示,37.29%选择了A,62.71%选择了B。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利用网络发布消息时,还是比较谨慎的。

   第27题“你在观看一些帖子的时候,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回复吗?”,其设计初衷和上题一样,也是要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自我管控能力。为此我们设计了“A愿意B不高兴C偶尔”三个选项。结果占比分别是28.43%,22.91%和48.66%。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发帖时同样选择了比较谨慎的态度。

   第28题“你会通过手机等方式在各类论坛、贴吧里发表自己的帖子吗?”,其设计出发点和前面两道题一样,只是特别突出使用手机这种情形。为此我们同样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了“A经常发表B偶尔发表C想发表但不会D不高兴发表”四个选项。结果占比分别是10.65%,39.63%,18.12%和31.61%。这个结果和前两道题的结果比较一致。

   第29题“你对学生使用手机持什么看法?”,其设计出发点是想了解学生对待手机的态度,间接摸清学生对待新媒体的态度。为此我们设计了“A不该使用,耽误学习B可以公开使用C可以使用,但应视具体时间和场合”三个选项。调查结果占比分别是9.48%,22.80%和67.73%。这个结果清晰地表明学生在对待学生使用手机上的理性态度。

   第30题“你会将自己所看到的比较感兴趣的信息通过手机等进行转发吗?”,其设计意图是想了解学生对待手机转发功能的态度。为此我们设计了“A会B不会C视情况而定”三个选项。调查结果分别是46.43%,12.60%和40.97%。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手机转发功能持积极、开放的态度。

   七、主要调查结论

   1、关于微博,84.17%的学生已经开通了自己的微博,但对微博的使用却显得相当谨慎,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

   2、关于微信,77.76%的学生已经开通了自己的微信,比例略低于微博,但在使用上要远远超过微博。受调查时间相对滞后等因素制约,关于微信的开通和使用情况可能有较大差异。从当前社交媒体发展情况看,微信的人气指数几近爆棚,其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微博,甚至已经将QQ、MSN等传统社交媒体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具体使用情况需要进行跟踪调查,以便更精准地把握微信在中职学生中的使用情况。

   3、关于QQ,63.94%的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聊天,在聊天地点选择上基本上是随时随地,在内容上主要就是聊天。这清楚地表明QQ已经事实地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认知、行为等形成有着较大影响。加之,65.55%的家长对中职生利用QQ聊天是持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放任态度,其影响就更不能小觑。但从QQ聊天自觉情况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又对自己的QQ聊天时间、利弊影响等问题有着较高的自我管控能力。这间接地表明了中职生在心智发育水平上在不断趋于成熟。

   4、关于智能手机,绝大多数来源于家长,大部分学生从初中时就已经拥有,并依托智能手机进行微博、微信、QQ聊天、上网等,手机话费支出成为日常支出的重要一环。随着手机的更新换代,大部分学生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二部、第三部甚至是更多部手机。这些情况清晰地表明,智能手机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心智行为的发展。

   综上,在自媒体时代,学生通过持有智能手机,就可以零距离地接触到微博、微信、QQ、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从社会和个人关系看,一部小小的手机实际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学生持有并使用手机,既是个体社会化的必需,也是社会对个体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对于学生使用手机应保持必要的理性精神,而不应简单地进行道德评价,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正确地使用它。

   八、调查体会

   本次调查从筹备到撰写报告历时两个多月时间,调查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相关班级班主任和学生的大力支持,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此次调查我们收获了许多意外和感动,其一,是我们的学生表现令我们感动。对于本次调查,多数学生不仅参加热情较高,而且答题态度极为认真,都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答好每一道题目,这一点给所有调查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二,是我们的相关班级班主任的表现令我们感动。为了搞好本次调查活动,相关班级班主任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全程陪同学生调查的辅助工作,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令我们同样印象深刻。其三,本次调查是课题组全体成员第一次全面合作。每一位同志都能创造性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显示出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之,此次调查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开了一个好头,这必将激励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不断将本课题的研究推向纵深,争取产生出更多的研究成果,真正为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尽一份力!

   如何促进中职班主任在新媒体时代下对德育工作的作用

   (一)不断提升教师的新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职校教师也应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转变观念,以新媒体的话语与中职生进行交流,实现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作为职校的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放低我们的姿态,用网友、博友、粉丝等身份与中职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诉求,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其次,在找到与中职生群体交流的渠道和方式之后,要大力在他们群体中间寻找意见领袖,通过对意见领袖的思想教育,掌握话语权,进而用舆论影响更大的学生群体;同时,教育者自身要加强新媒体知识的学习提高,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熟悉流行的新媒体语言,与中职生的思维保持同步,从而更好地对中职生进行引导,启迪他们的思想,激起他们的共鸣,收到教育的成效。例如,鼓励德育教师建立个人教育博客,紧密结合实际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博客内容,及时解决中职生德育的新问题,努力建设在校有影响的博客品牌。

   (二)、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职校德育内容创新,关键是要坚持与时俱进。随着新媒体影响的加深,职校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都有着极大地变化,学校教育再用以往那种空洞的、古板的、毫无创新的思想教育学生,已经难以达到效果。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如今,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丰富性、生动性、迅速性的特点。这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和陈旧的现状,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包含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同时营造出轻松的教育情境,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育要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手机短信、飞信等即时通讯提供的便捷沟通渠道,BBS 论坛、QQ群组提供的网络交流平台,博客、微博提供的独特、全景式的窗口,创新教育手段,推动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及时向网络延伸,建“网”设“站”,开展主题讨论、专题聊天、网上访谈等活动,构筑平等互动的教育信息平台,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增强多向互动,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等方法开展教育,实现教育方式转变。

   其中,德育课教学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加强新媒体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例如,开设网络课堂,开展网络教学、网络谈心辅导等等,还可依托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建立主题网络虚拟社区或QQ 群组,编发彩信、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等,充分借助网络、手机在中职生群体中的重要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拓展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例如,学校可以通过BBS论坛、QQ群、校友录等途径增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职校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的服务平台,切实为职校学生提供帮助、解决问题。比如,网上咨询室的设立,极大地保护了参与学生的个人隐私,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使教育者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入点,有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主要是以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当代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几样新媒体技术进行了了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在自媒体时代,学生通过持有智能手机,就可以零距离地接触到微博、微信、QQ、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从社会和个人关系看,一部小小的手机实际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学生持有并使用手机,既是个体社会化的必需,也是社会对个体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对于学生使用手机应保持必要的理性精神,而不应简单地进行道德评价,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正确地使用它。

   

   总结

   当前在新媒体语境之下,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导致中职学生日益突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既为中职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职学生由于自身阅历有限、控制力差,往往在纷繁复杂的媒体诱惑面前丧失判断力,开展新传媒对中职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是促进中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探索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的新尝试。

   因此,加快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创造性利用和开发新媒体传播资源,加强对中职生新媒体使用行为的指导,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校学生本身也要提高其新媒体素养、掌握识别媒体信息的能力。此外,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的监管,对违法网站的及时查处,同时,要健全法律保障机制,确保新媒体产业的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并加以引导,使新媒体成为推动中职生心智发展、个性道德成长和理性秩序观形成的有益资源和有效平台。

   相信在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为我们的教育活动服务,抓住新时代中职生的心理和思想特征,不失时机进行教育,把新媒体和现实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新媒体时代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战役中打出一场漂亮仗。

   参考文献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deyu/9311.html

(0)
sowennsowenn
上一篇 2014年12月29日
下一篇 2014年12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