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画同源”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长河中早就有过对此的论述。唐朝的张彦远曾经说过:“书画同体而未分”,而这种说法在艺术史上影响很大。在中国画史上,国画的用笔具有其自身特有的方法和技巧。而毛笔在书法中的运用和对书写的探索创造了完善的笔法体系,同时也影响着国画的用笔。
关键字:书法,中国写意画
一、书法与国画的关系
中国的书画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堪称国粹之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字和中国画的产生和演变是融为一体的,从中国原始的崖画、古陶瓷展示出的线条,从远古时代的崖画到今天的百花齐放,从商代的甲骨文到秦朝统一了文字,开创了秦篆、秦隶,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和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早有“书画同源”之说,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二者逐渐分途,但在后来发展的历程中,二者之间仍保留着一定的关系,尤其是书法对中国画,现在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特别体现在写意画中。
中国写意画的用笔来源于书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元代以后,中国的文人画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国写意画家更注重以书入画。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书法根基作为画法用笔的基础,中国写意画就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清代赵之谦以魏碑笔法入画,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法入画,这都是画坛上尽人皆知的典型范例。
事实上,书画分途之后,随着发展,书法逐渐脱离了中国画的成分,线条也更具有变化性和概括性。而写意画则离不开书法,尤其在文人画兴起以后,书法更渗入进了写意画中。但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写意画,而写意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
二、书法和写意画的用笔特点
书法和写意画的许多因素是相通的,从本质上他们是中国的艺术象征,是中华民族艺术特有的产物。书法和写意画是线点面的组合体,二者在工具和材料上几乎是一致的,在操作方法、技巧上是大同小异的,都是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材料,通过一定的用笔方法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个性、修养等。虽然书法和写意画是靠线条来表现的,但是他们的用笔特点是有一定的区别。
书法历经字体的衍变,由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的甲骨文,到方圆并用、粗细均匀的大篆,藏锋起、收笔的小篆,以及笔刀方劲的隶书,成方形的楷书,再到连笔前丝的行、草书,在自行上笔法上大大的扩展了,各种书体之间字形于笔法的融合,可是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笔法。书法的用笔有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提按、节奏、笔势这五点基本方法。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的字体。另外,在书写过程中,线条讲究疾、徐、粗、细、浓、淡、枯、湿、虚、实,书法家在书写时就是靠笔法的灵活表现来体现一幅作品的内在情感。书法的线条构成字形,所有的字都离不开线条,但是线并不依附于外物,而是贯穿于全部书写之中,线条在运动中发生变化使字形产生美感,形成好看的书法。写意画的用笔是多种多样的,如山水画的“披麻皴、乱麻皴、斧披皴、牛毛皴、云头村”等皴法都是用来表现山石、树木等大自然的阴阳、向背、凹凸等不同的形态和质感,“个字点、介字、胡椒点、梅花点”等都是画家根据植物形状特征和远处草木的简略来表现。
写意画的用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顿挫、滑涩、虚笔等这些基本方法。在写意画中用笔时,笔道也要和书法那样有虚实,就所谓的“下笔如截,收笔如揭”,笔尖处实,笔根处就要有虚,落笔时要实,笔道中间实,两端就要虚。写意画就是要求每笔都要有变化,虚于实相结合。
三、书法用笔在写意画中的体现
点、线、面是中国写意画的表现形式,三者相互配合,而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则是其最基本的风格特征。这是因为线最能迅速灵活捕捉到物体的形象,明确、概括地划分出物体形象的界线。
(一)写意画中书法的线条
书法是靠线条表现成字形的,因此书法也称为线条艺术,而中国画的表现也是以线条为主体。
线是写意画和书法的基本造型手段,占有独特的地位。书法其实就是线条艺术,也可以说线是维系着写意画的生命。历来就有一些书画家认为写意画中的线条是写出来的,因为二者是相近,所以书法的线条也在逐渐融入到国画中来,因此有许多中国画家强调线条的书写性。书法的线条讲究疾、徐、粗、细、浓、淡、枯、湿、虚、实。想要书法线条在写意画上有所用处,就要做出实践。明代王世贞在《艺宛卮言》中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书画同源,说到:“列如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也就是说在画竹的时候要注意用笔和线条的组织。画竹干要像写篆书那样中锋用笔,竹枝要像写草书用笔用线,竹叶就要想像写真草那样有力,画竹节的时候就要像写隶属那样用笔。另一方面从书体所体现的审美理想上说明,例如“龙跳虎卧、戏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等境界,就更进一步说明书画相通。因为书法和写意画的工具和材料是相同的,二者的用笔是大同小异的,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要区分它们的用笔特点,利用二者的用笔特点结合运用于写意画中。例如我们画竹的时候,就利用书法的起、收笔,顺、逆锋节奏等来进行。画山水的时候可以利用书法线条的疾、徐、粗、细、浓、淡、枯、湿、虚、实加之节奏的特点来进行皴擦山石、树木等。这样会使画面的物体更具有质感,画面更具有虚实变化。写意画向来注重笔墨的运用,也是以笔墨体现意与神的。书法用笔能直接带来画面的抽象性。书法的线条运用在画中,提高了用笔的表现性。写意画必须吸取书法用笔的长处来丰富写意画线条的表现力,才能使线条的神韵在画面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从而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操,提升写意画线条的生命力。总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写意画风格怎样发展,写意画都不能脱离书法而存在的。
(二)写意画中书法的点线运用
赵孟頫在《枯木竹石图》中题“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提出书画同源,以书入画,要注重笔墨情趣,要把书法融入画法里面。他指出了书法和绘画在用笔的道理上是完全一样的,画家要想画好画就必须先练好书法。更重要的是由于书法用笔融入画法中,因此,促使宋朝写实的绘画到了元代就开始向写意转变,以描绘现实生活不再是画家们绘画的唯一目标了,还要求绘画要表现出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一幅书法作品中,它的线与线,点于点,点与线之间,可以组合出许多非常奇妙,千姿百态的造型。从潘天寿先生的书画来看:在他的画面落款处,一个大方扁的“潘”字,接着是一个很小草书“天”字,下面紧接着一个细长的“寿”字。就这样他的落款签名形成一个独特的大方块和直立长方形的结合体,接着再看画面的远山、近石、桥、水、屋全都是用简洁、肯定又明确的线点来表现。因此,可以说潘先生的画是书法线点与写意画线点结合的最典型的画法。潘先生一直坚持“画国画,就是线和点画成的”这个观点。但是书法线点不是写意画上的线点,因为书法线点是要受到文字规则的制约,而写意画的线点必须受到物体的制约。写意画中可以出现很长的线,很大的点,但是书法中的点线是绝对不能远离文字的一般规则。所以,书法的点线是不可以直接用到写意画中来表现物体,但是一定要加以用笔的变化。
(三)写意画中书法落款的作用
中华民族绘画的重要特点就是诗、书、画、印的结合。一幅中国画,必须题款并盖上篆刻印章后才是完整的作品。题款包括诗文和书法两种艺术。最早题款只是作为国画的注脚,但是到了在元代就普及多了,这和文人画的发展关系密切,此后,画家都很重视画上题款的研究,书法就成了国画作品中的一部分。在题款的时候要注意书体形式,要与画面相匹配,写意画就适合用稍大的行书、草书,或者较大的篆书、隶书。画面风格清丽的,题款书法应该秀丽;古朴风格的画,书法应该质朴;风格大气磅礴的画,书法就应该雄健奔放,才能配合协调,才能与画面的内容相匹配。
(四)书法用笔对写意画中的重要性
现代很多画写意画的人只重视画的构图和笔墨技巧,缺乏写意画家所应必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而写意画前辈们的书写工具就是毛笔,从小对毛笔有所领悟。但是现代人书写工具则是钢笔、电脑等,很难对笔墨的情趣有深刻的领会和把握。所以要想提高用笔的功力,都需要在书法上多下功夫,通过书法的练习,提高笔墨的质量和修养。只有积累多的体会与运用,才能将毛笔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写意画不同于西方的油画,它是对线条有着极大的重视,以笔墨线条为元素直接书法作者的情感。线条的浑厚、老辣、挺拔等方面,写意画都可以向书法借用。
四、总结
笔墨的早先成熟得力于书法,而书法入画使笔墨在写意画中施展出自己的巨大能量。因此,书法入画乃是中国画的第一特征。宗白华说:“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诗、书、画三者中书画关系最为密切。书法形式,是书法的笔墨精神,在相当程度上规定着中国写意画的本质,它不只影响着,甚至引导着中国写意画。总之,在写意画中,书法用笔对其的帮助与提高是不可估量。不论是书法的笔墨意蕴还是书法的用笔方式,都能提高写意画的线条力度和可欣赏性。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画面的线条中看出画家书法的笔墨功力。因此我们在学习写意画的同时,要勤练习书法,以书法的用笔融入到写意画中,会有不同的艺术感觉。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ctwh/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