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宁乡经济文化素来发达,千百年来传承下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长于此的刘少奇。他的父亲名叫刘寿松,思想仍停留在以为专读四书五经才是正经教育的层面,于是刘少奇八岁就被送进私塾,面对枯燥的孔孟之道,他竟然忘情其中。不得不说青少年时期的刘少奇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素养,他熟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小说传奇,他勤于思考,在书上做了许多标记,他对于唐代帝王任人唯贤、善于纳谏的治国之道尤为留意,并在读《资治通鉴》中注意到经济斗争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可以说少时的刘少奇俨然已经饱读诗书、见解独到。
关键字:刘少奇,传统文化,渊源
一、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湖南宁乡经济文化素来发达,千百年来传承下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长于此的刘少奇。他的父亲名叫刘寿松,思想仍停留在以为专读四书五经才是正经教育的层面,于是刘少奇八岁就被送进私塾,面对枯燥的孔孟之道,他竟然忘情其中。不得不说青少年时期的刘少奇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素养,他熟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小说传奇,他勤于思考,在书上做了许多标记,他对于唐代帝王任人唯贤、善于纳谏的治国之道尤为留意,并在读《资治通鉴》中注意到经济斗争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可以说少时的刘少奇俨然已经饱读诗书、见解独到。
1913年至五四运动前夕,刘少奇接受了学校的教育,开始接触西方的文化,当然继续吸取中国古典文化,作文时他喜欢引经据典,喜欢与同学吟诗作对,他对班超、岳飞、文天祥一些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17年他转入湖南陆军讲武堂,以东汉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班超为榜样,“ 岂欲长征班定远, 仗策以相随” , 立志学习班超,以身报国,可以说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给青年时期刘少奇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为他日后为救国救民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做了铺垫。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危机和深刻变革,刘少奇素来叛逆,他以一走了之拒绝了家里的包办婚姻,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使得刘少奇思想发生了剧变。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交战和痛苦蜕变,刘少奇选择了复苏留学的道路,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热衷和信奉传统到接受和信仰共产主义,刘少奇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都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加以重新审视,他在中共“七大”时代表中央的表态, 正是他基本态度的具体表述: “对于中国的和外国的历史遗产, 我们既不是笼统地一概反对, 也不是笼统地一概接受, 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批判地接受其优良的和适用的东西, 反对其错误的和不适用的东西。”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谓“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取向。
根据这个基本态度, 一方面, 刘少奇着重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因素。他说: “新文化运动是与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的中坚孔教对抗的。它吸收了西欧各国进步的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 成为中国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刘少奇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后,他大胆地利用其为现实的革命斗争和发展建设服务,他深入挖掘一切有利于革命斗争的本土文化资源,使古老的文化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斗争中发挥着生机和活力,以及不可磨灭的现实作用。
二、刘少奇的伟大功绩
1922年春天,刘少奇从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回国后,即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此后在整个大革命时期都从事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的发展,训练和组织了无产阶级队伍,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和杰出领袖。
1936年春,中共中央派刘少奇赴华北,作为党中央代表领导整个北方的白区工作。他端正北方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抓住时机,重建党组织,发展新党员,迅速壮大党的队伍。他总结中共在白区斗争的历史教训,提出一整套正确的白区斗争策略方针,《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阐明了白区斗争中的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合法与非合法斗争,经济与政治斗争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是中共白区工作的第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文件,是指导白区斗争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共白区工作的根本转变。
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地区在刘少奇的带领下,迅速打开了华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力主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政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针对国民党反动派消灭新四军的图谋,刘少奇提议重新在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
中共七大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的论述毛泽东思想,确定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之后主持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导解放区土地改革,为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作出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提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任务。
20世纪60年代,在第一线主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为客服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作出重要贡献。刘少奇创造性地建立了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加强自身的思想意识修养、理论修养和党性锻炼以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及方针政策。这篇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对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刘少奇的领袖风范
刘少奇身为国家主席,但他始终和人民共命运,他强调国家主席是人民的勤务员,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任何岗位上都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都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他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曾说“士为知己者用,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人不能老是行是,在你背时有人还了解你,就是自己了。”他曾两次被反动派统治阶级逮捕,他都坚贞不屈,不避艰险,在革命紧急关头他总是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挑最重的担子。
刘少奇在北方局时,一些领导机关与领导者只把实行党的新政策挂在嘴边,很少贯彻新政策和新任务,根本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具体工作,刘少奇说“只有革命精神和务实精神的结合,才能肃清空谈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刘少奇是求是务实的忠实实践者,他常常说:“一个革命者,既要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对革命充满信心,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本职工作。”
居家过日最重要的莫过于勤俭,建功为官最重要的莫过于守廉,刘少奇说荒淫无耻的君王置人民死活于不顾,脱离群众最终被人民打倒,在我们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一些掌权的同志逐渐忘了这些历史教训,他们追求享受,成了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很伤人民的感情,他们忘记了艰苦奋斗,忘记了永远不脱离群众才是保持无产阶级本色的根本啊!
刘少奇在新中国最惨痛的10年历史上演出了一幕惨不忍睹的悲剧。这不仅是一个老人的悲惨命运,一位国家主席的不白之冤,更是一个民族鲜血淋漓的伤口。刘少奇在他70岁生日的前一个月被打倒成“叛徒、内奸、工贼”,被“永远”开除出党籍;在他71岁生日差12天含冤离世。1969年10月17日夜,林彪及“四人帮”集团将刘少奇用军用飞机送到开封,刘少奇面容枯黄,白发苍苍,双眼紧闭,鼻孔里插着一根导管,奄奄一息地躺在兼做特殊监狱的开封府大院里,没有亲属,没有警卫,也没人理睬。一天,他忽然睁开了双眼,喃喃地说:“在我走出家庭,参加革命的时候,是孤身一人……如今当我离开人世的时候,还是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
11月12日,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这所特殊的监狱里永远地停止了他的心跳。这一含冤离去,带走的是他的躯体,但给后人留下的是他不败的气节与风度,他永远地坚信人民是历史的撰写者,小人的肆意篡改历史必定只会是暂时。
原创文章,作者:sowe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ctwh/10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