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播的版图,媒体的力量为普遍受众所掌控,参与式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没街自上而下的新系统治。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社会负面情绪不可避免的充斥在微博传播的各个角落。虽然当下社会的社会情绪主体是积极的,但随着微博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微博传播中出现的社会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对受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网络子媒体时代,微博已经成为社会必要的交流途径,对微博传播引起的社会负面情绪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微博传播案列进行分析思考,简析其传播过程中夹杂的社会负面情绪和这种传播带来的负面效应,让政府和公众理解和防范这种传播在心里上的暗示与错误引导,防治社会负面情绪的进一步泛滥。微博传播的过程参与式的是可以不断补充修改的,由一句话一张图引发的话题比比皆是,这其中包含的信息就如同滚雪球一样不断变化不断扩展。在受众的丰富想象和参与中,信息的来源不可考证,信息的真实不可信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受众依然喜欢猜测和接受微博信息并受其影响。即使是一个理智的人,也会在知道传播信息虚假性的同时去查证去寻求这种信息真实与否的心理活动,从而让一个理智的人被动记忆一则虚假的信息,并让其在特定的环境中激活这种信息而自我完善虚假信息。不可避免的在微博传播的过程中,只要参与就会受到影响,社会负面情绪就会埋藏在接触者的内心。社会管理者需要在根源上防治,在各种社会负面情绪没有造成大范围影响前,把这种负面情绪疏导出来。
关键词:微博 微博传播 社会负面情绪
自2009年以来,微博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在国内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熟练地使用微博,将他作为个人情绪变大的重要甚至是首选途径。走进“自媒体”新时代,一些公众人物在微博上的隔空对骂,就是大众网友也难以自控,纷纷在微博上毫无节制地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微博使用的低门槛、的成本,即时、简洁的发布方式使人们更热衷于在微博上发表意见,而在微博这个平台上,亿万用户共同缔造了一个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有别于现实生活客观现实的拟态环境 。这种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对个体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 微博传播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及影响
传统媒体中传播的信息多为事件信息,情绪信息的传递一般存在于人际传播与人内传播中。随着以微博传播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时代的兴起,个体情绪的表达与宣泄逐渐走入公共领域。微博除了事件性的信外,更多的是情绪信息的传递。长期以来,人的情绪是受生活方式和文化修养的影响和制约的,而微博传播的出现网络媒体的盛行让人的情绪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情绪表现得形式是比较短暂和不稳定的,一般是由于当时特定的条件所引起的,具有较大的情景性,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和消失。 受众在使用微博时,情绪的产生与现实生活中情绪的产生方式是一致的,但由于微博传播的情绪是在一个公共空间表达的,并且这种情绪的表现形式因为微博内容的存在而得以长时间的保存和大范围的扩散传播,因而这些个人情绪的影响会加倍放大。特别是当下,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当微博上表达的情绪内容是负面的具有一定社会共鸣时,引起的社会负面情绪的积累爆发是不可控的、危险的。就目前的社会环境而言,在微博中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情绪传播力度是远远大于负面情绪的传播力度的,但表达负面情绪的微博内容其影响力是要远大于表达正面情绪的微博内容的影响力的。
微博中的信息所呈现的负面情绪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直接在微博上宣泄负面情绪。另一种是,发布在微博上的信息招致大量网民的负面评论和质疑,并由此产生包含负面情绪的内容。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类型的负面情绪内容扩散力更强影响更深远,也更值得关注。在微博热议话题中,不仅如“河北廊坊3千学生罢课怒砸食堂”这类负面话题会招致包含负面情绪的评论内容,就连“习大大吃庆丰包子”这样一些原本是中性甚至是正面的话题也会因为其下各种评论而引出各种包含负面情绪的评论内容。
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愤怒、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在微博中呈现出来并经过评论和转发,传播得广速度更快,很容易酝酿出类似于集合事件中的群体情绪。“李天一案”2013年2月至2013年11月李天一强奸案的舆论焦点事件,是微博中的热门话题。在新浪微博中以“李天一”为关键词搜索可得到11841065条 微博内容,在这些微博内容中,多数为表达对该事件的愤怒,对弱势群体受到伤害的同情,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忧虑与恐惧,对司法系统在这次案件中的判决表示质疑与失望等。无疑,这些情绪都属于我们所探讨的负面情绪的范畴。这些微博内容通过不断地被关注和转发,负面情绪就如同滚雪球般迅速膨胀,很容易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接触者从而滋生社会面情绪。
二、 微博传播方式称为社会负面情绪孵化场和传播途径的原因
虽然,社会负面情绪可以因为多种方面的影响而产生,但随着互联网在社会中的全面普及,又加上微博近两年来的爆炸式的影响力,使得微博传播成为影响社会负面情绪的主要传播途径。微博传播容易引起负面情绪是源于微博自身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
(一) 微博传播的低成本
1、 微博注册、发布、转发、评论的门槛极低。
2、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Ipad等便携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操作。
3、 微博内容短小精悍的留言字数。
这种操作的低成本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使用热情,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和时刻变化的情绪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到微博中,而微博中的朋友圈或者是陌生的用户都可以在微博上查看和回复、评论、转发上面的内容。微博中的很多信息的发布都是随意而为的,未经深思熟虑的,所传递的信息既有客观现实也有道听途说甚至是主观臆断的。这些信息中所包含的负面情绪会轻易地散布出去。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负面情绪是可以通过人际传播传播出去的,但是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是很难达到微博这种传播方式所能达到的广度的。
(二) 微博传播的特殊的关注圈决定
1、 微博具有自媒体的性质,但同时又具有大众传媒的功能。
即便是个人情绪的喃喃自语式表白,在微博传播这个公共空间也容易被围观。而微博用户在关注他人微博信息时,基本上都是缘于现实生活中的亲友或是自己感兴趣的人。总的来说,用户对自己微博上关注的人都属于信任或有好感的,因而对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及观点是较易接受和认同的。这样一来,微博传播中传递的负面情绪也更具备传染扩散的条件。
(三) 微博传播缺乏把关,谣言会快速繁殖
1、 微博传播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把关人
微博中的信息传递快捷方便,但是缺乏必要的把关人设置。而且,在微博中发言的每些人甚至缺少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中最起码的顾虑,发言、转发不经思考,口无遮拦。更有甚者,未获得一鸣惊人的效果制造和传播谣言。
2、 微博在当下轰轰烈烈的发展状态中,也被冠以了“谣言制造机”的尴尬称谓。
随着微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微博谣言也逐步受到用户、传统媒体以及政府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谣言的传播,但是这些常态下的谣言传播方式在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上受到很大的约束,受到的影响对象较少,对社会的影响有限。而微博谣言的传播明显不同于此。微博的谣言传播类似于集合行为中的谣言的传播特点。这些谣言通常以某个事实背景为对象,凭空捏造或是篡改事实并利用人们的激愤情绪加以扩散。微博的用户作为个体存在时,并不具备分辨每一个谣言的能力,因而微博谣言影响力广,破环性大。
例如,2013年的“秦火火”事件;
秦火火,男,30岁,湖南省衡南县香花村人,高中毕业,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员工。该公司同时也是利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纂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公司。如“7.23”动车事故后,故意编造、散步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2小时就被转发1.2万次,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污称这是一道德楷模的形象完全是由国家制造的;利用“郭美美炫富事件”蓄意炒作,编造了一些地方公务员被要求必须向红十字会捐款的谣言,恶意攻击中国的慈善救援制度;捏造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并将著名军事专家、资深媒体记者、社会名人和一些普通群众作为攻击对象,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恶意造谣抹黑中伤。在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2013年8月19日,“秦火火”在沈阳被北京警方抓获,“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是秦火火奉为谏言。虽然,微博并不是所有谣言的诞生地,但由于其当下最受追捧,因而微博传播谣言的影响力凸显出来。虽然很多微博网站和微博用户也意思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纷纷自发组织成辟谣团体,但是并不能保证每一条谣言都会被更正,而且最为致命的是所有的辟谣微博受关注、被转发的程度远远赶不上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微博。这样一来,由微博谣言所造成的社会负面情绪就不胜枚举了。
五、 对微博传播引起的社会负面情绪多带来的不良影响的防治办法
微博中的情绪传递既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又在公共空间广为传递,特别容易激起社会负面情绪产生,这也是讨论微博中所传递的负面情绪的必要性所在。总所周知,微博之所以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主要在于其所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信息发布环境,而把握微博言论的监管尺度直接关系到微博未来在中国发展的兴衰成败和中国社会的稳定。因此,对于微博传递引起的社会负面情绪的问题是不可能完全根除的,只能尽可能地减低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就微博传播方面而言,由于微博用户个体个性的不可控性,因此控制微博传播中的负面情绪传播主要还是要依赖于宏观层面的调控与管理。
1、致力于缓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全体公民的幸福感等。
2、在舆论引导方面,要继续出尽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舆论疏导能力,加大力度对弈微博谣言为代表的网络谣言政治力度。
3、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微博用户自身素养,加强自我反思,成熟理性的使用新兴媒介,最大程度趋利避害。
(二)在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情绪既是物质问题,也是精神问题;既是利益问题,也是心理问题。面对进入新媒体时代社会情绪表达方式出现的新情况,因该积极面对,有效化解,在发展经济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上,综合研判、多管齐下,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自身诉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1、最大限度地实现机会平等,是公众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劳动就业、参与竞争、发财致富、享受社会福利、参与社会生活等。从社会心理上看,平等的机会比平等的结果更重要。
2、按需分配为基本原则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尽快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劳动就业、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会大大增加社会生活的安全感和公平感,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福利社会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使社会全体成员收益的机制,是社会正义的体现,也能增强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增加对社会差别和差异的容忍度,缓解不公平带来的社会负面情绪。
3、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感召力和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让人民群众在心灵深处找到生活的坐标,坚守道德的底线,坚持精神的信仰,克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想意识的侵蚀。
4、推进法治建设,注重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民心稳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必须依靠法制,解决法律权威不足、执行能力不强,得不到普遍和严格遵守问题,纠正信权不信法、信法不如信访、上访不如上网等错误思想倾向。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重要基础。只有法治,才能保证政治清明、社会公正和人心安定。要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推进改革,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加快建立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消除社会公众因“权利监督不力引发的不公正感”、“社会保障不足引发的不安全感”、“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的被剥夺感”。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yilunwen.com/lwfw/aiguo/3114.html